王喜蓮
【摘 要】 情緒智能,簡稱情商(EQ)。情緒智能就是了解自己和別人的感受,控制欲念,與別人融合相處,在遇到困難或挫折時不屈不撓,勇往直前。本文主要探討的是教師怎樣把情緒智能運用到數學教學中,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學出成績。
【關鍵詞】 情緒智能;數學學習;應用
情緒智能一詞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國耶魯大學的薩洛維和新罕布什爾提出。他認為兒童應該在學校期間就開始接受情緒智力的教育。
一、教師應著力培養學生的情緒智能
客觀地說,人是具有各種欲望的高級動物。除了我們經常說的食欲、性欲、知欲、名欲、利欲、權欲之外,還有好勝欲、愛美欲。當某些欲望潛伏在人的心靈深處,本人未能發現和利用時,教育者就要給它以刺激,調動這種欲望的出現和發展。欲望已經啟動,什么動機、興趣、意志、感情等心理因素必將被帶動起來,圍繞欲望的實現展開各自的活動,為其盡忠效勞。華羅庚小時候在數學學習上只是算數比其他孩子快一點,并沒有表現出對數學多么濃厚的興趣。他的數學作業馬虎潦草,老師對他沒有多大的好感。直到讀了初中,教他的數學老師才在潦草的字跡中發現了他的閃光點,找他談話,贊美他對某個數學題的獨到解法,鼓勵他多讀數學書,多做數學題。自此,這位有點跛腳的學生求知數學的欲望被刺激、被點燃,情緒智能與數學建立了高級神經聯系。他高興時學數學,幻想著在數學上有新的發現、新的創造;他無聊時學數學,數學的文字、線條、圖形及規律的美使他內心充實,或豁然開朗;他憂傷時學數學,老師的關懷、教誨、深情的目光即重現眼前。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幾十年,盡管他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在數學上取得的光輝成就卻令世人敬佩不已。
二、教師應把情緒智能教育引進數學課堂
有人認為數學是枯燥無味的,干干巴巴的數字里難以找出一點溫情來。然而,要是教師刻意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積極的情誼氣氛,就可以增加教學中的情緒影響。學生會對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反應。例如,在學生對數學不感興趣,認為數學沒有前途時,可以講一個數學家癡迷數學,終身為數學奮斗的故事。1937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一個來自農村,衣衫襤褸的少年,考上了溫州英華書院讀書。而恰在此時,清華大學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奔喪回到福建,因戰事滯留在家。英華書院得知消息,邀請他到母校為同學們講授數學課。一天,沈元教授在課堂上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故事:200多年前的法國,有人發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每個大于4的偶數皆可表示為2個奇數之和。比如,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當然這個結論還沒有人給予證明,它只是一個大膽的猜想。數學家歐拉說: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炫目的光輝。那個坐在前排,衣衫襤褸的少年聽著沈老師的故事,瞪大眼睛,對故事里的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興趣。正是這個數學故事,刺激了他的求知欲,誘導出他的勤奮和熱情,最終使他成為偉大的數學家。這個人就是陳景潤,著名的“陳氏定理”創立者,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是他親手摘下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
再如,講平方根的內容時,可以先講一下無理數2的故事,相信學生聽了之后也會為之動容,為之感慨不已的。公元前五世紀的時候,古希臘有位數學和哲學融為一體的大家,名字叫畢達哥斯拉,他創立了合政治、宗教、學生一體的神秘學派,“萬物皆數”為該學派的哲學基石,“一切數可表示成整數和整數之比”,是這個學派的數學信仰。畢達哥拉斯的定理提出后,他的學生西帕索斯考慮了一個問題:邊長為1的正方形其對角線的長度是多少呢?他發現這一長度既不能用整數也不能用分數來表示,而只能用一個新數根號2來表示。小小的根號2動搖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學信仰,畢達哥拉斯不愿西帕索斯把這一發現公開,害怕失去了他在數學領域的領袖地位。后來不知是誰泄露天機,畢達哥拉斯惱羞成怒,決定殺掉西帕索斯。西帕索斯在國外逃亡了十幾年,在一次歸國途中,被學派的信徒抓住,殘忍地把他扔進海了溺死了。
西帕索斯發現了數學史上第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因為這個數,他被無力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后人為了紀念他 ,就把根號2叫做第一個無理數,以后發現的無限不循環小數也叫無理數。
三、教師應把情感表達引進數學課堂
教師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對教育和學生充滿情和愛,并把它滲透到教學之中,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教師應多跟學生交流,經常了解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的訴求,成為他們的好師長、好朋友。無論課上課下,教師都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把健康愉快的情緒傳遞學生,以激發他們努力進取的熱情。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搞一言堂,給學生留出思考和議論的空間,通過師生對話,形成思想的碰撞融合,互納互滲,建立一個開放和諧的精神家園。
在不同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要合理運用情感互動。運用多媒體輔佐教學,將復雜晦澀的內容形象化,化繁為簡,化淡為奇,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在課堂評價語言的使用上,教師要適當適時,把握住火候,激勵鼓舞,以增加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教師要善于運用商量的詞匯、激勵性的言辭,在學生遇到問題時給予恰當的建議,做到客觀公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對于學生的厭學情緒,教師應以情趣、樂趣令其改觀,寓教于樂,發揮情感的動力,使其情感、個性、意志得到滿足;對于那些在遺傳因素、生活環境、學習基礎和心理特征等方面都有所不同的學生,教師要分層教學,因材施教,尊重學生,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對于那些課堂上聽講精力不集中,愛看課外書的學生,教師要正確引導,推薦真正有益課外書籍,讓學生多做有意義的練習,有效地提高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 何安明,惠秋平. 課堂教學中知情交融的操作方法[J]. 課程·教材·教法,2015(10).
[2] 盧家楣. 輪情感教學模式[J]. 教育研究,2006(12).
[3] 喬建中. 知情交融 教學模式新探[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