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順
【摘 要】 課堂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交流手段,好的提問,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啟迪思維,開發學生的智力。
【關鍵詞】 數學課堂;有效提問;藝術
通過提問,一方面可以促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地將學習、掌握知識的情況反饋給教師,而教師也可以據此調控教學的節奏、進度等。那么,高效課堂中如何提高提問的有效性呢?
首先,我們要深刻領悟有效提問的原則。作為科學知識、理論的“傳遞”者,如何把知識講清楚是衡量一個老師是不是優秀的重要標尺,一個例題,一個考點,教師首先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能力、教學實際等情況,提煉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然后圍繞這些重難點,思考能夠把知識講清楚,讓學生學會學懂的技巧。簡單地說,課堂提問上的有效原則,是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命力。
如何有效地提問, “接受學習”與“掌握學習”應該是課堂教學的兩個形式。我們知道,課堂上學生只要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認真聽講,就可以很快地提升自己學習能力。我們在課堂中,可以大量聽到這樣一些詢問:“聽清楚了沒有?”、“聽明白了沒有”、“聽懂了嗎?”,仿佛學習就是一件欣賞和練習“聽”的藝術,其實這樣的學習效果不是很明顯。有效課堂提問,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在這種教學中,教師可以講授,但不能總是只有一個聲音,在課堂教學的過程適時提出一個值得學習思考的問題,且這種回應或回答讓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高效的課堂,應該出現和維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狀態,而這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
其次,我們要掌握有效提問的方法。只要用對方法,即使最頑劣的孩子,也是可以教好的。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要想激發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熱情,必須掌握有效提問的方法。尼普斯坦教授經過長期研究,提出如下一些方法和行之有效的辦法——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學生問答學習;例:即是多舉例;比:比較知識和知識間的異同;替:讓學生多想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除了……還有什么?”;可:可能會怎么樣;想:讓學生想各種各樣的情況;組:把不同的知識組合在一起會如何;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類:是多和學生類推各種可能。我們來看這樣一個經典的小案例,一位教師在《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一節課中是這樣設計了一系列的提問:(1)假如平行四邊形一組邊垂直(例如鄰邊),四邊形的形狀可能發生什么改變?(2)如果一組邊相等時呢?(3)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情況,除了邊改變,還有什么替代(例如對角線),會有什么改變?(4)把這些組合條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會有什么特征?(5)比較各種特殊四邊形的異同點。透過上述五個問題,這節課堂上相當好地完成了有效的提問,發散學生思維空間。
第三,教師要在有效提問中學會傾聽。真正有效的提問,原來只是傾聽。學生一旦主動學習,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換為傾聽。善于傾聽的教師總是能夠將學生的聲音轉化為有效教學資源。傾聽是一種對話,好的對話者總善于傾聽。這需要教師在提問之后,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等待的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及時的反饋。關鍵的策略是,要讓學生感覺教師在等待和傾聽。
對課堂提問有效性的研究,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造自主、合作、探究性民主學習氛圍,借助對學生知識能力的研究,恰如其分地選擇合適地提問,引導他們更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
【參考文獻】
[1] 潘超. 數學有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
[2] 白雪峰. 有效提問讓數學課堂更精彩[M]. 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