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平 陳干甲
摘 要:技工院校應主動對接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工業園區發展,構建符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培訓培養體系,形成本土化人才培養機制,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本土人才支撐,促進城市和農村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關鍵詞:產教融合 供給側改革 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中圖分類號:F42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8)09(c)-178-02
技工教育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增強技工教育社會服務能力,服務就業創業。要推動技工院校面向農民工、企業職工和轉崗失業人員、高校畢業生等群體,積極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加強職業訓練院建設,推行職業培訓包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度,促進職業培訓有大的發展、質的提升。
1 技工院校開展職業培訓的必要性
1.1 技工院校開展職業培訓是其天然職責
技工院校是以培養中高級技術工人、預備技師和技師為主的技能人才培訓機構,是以學制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的教育機構,在開展職業培訓方面,無論是所提供的培訓場地、培訓師資、培訓工種、培訓課程,還是在培訓方案設計、培訓內容制定、培訓方法選擇、培訓質量保障和培訓考核評價等方面,相較社會培訓機構都有著更多的優勢和有利條件。
1.2 技工院校開展職業培訓是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的必然要求
大力開展技工院校職業培訓,是經濟社會發展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對技工院校提出的必然要求。隨著衡陽高新技術開發區、白沙工業園、松木工業園以及衡山科學城等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1774”試點示范城市建設規劃以及工業經濟植優補短的“3311”工程的逐步實施,衡陽規模工業企業超過1000家,規模工業總產值過2000億元,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對技能人才的需求數量越來越大,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
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衡陽市區工業從業人員超過60萬。其中,中級工占31.2%、高級工占2.5%、技師占1.5%、高級技師占0.4%左右,高技能人才占比相較全國平均水平11%,相去甚遠。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已成為制約衡陽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
1.3 技工院校開展職業培訓是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數十年來,技工院校一直在夾縫中求生存。由于體制機制的問題,導致技工院校在招生政策、生均經費標準和文憑發放以及畢業學生就業方面,與其同等層次的由教育部門主管的職業院校長期存在著政策方面的不平等現象,截至目前也沒有得到改善。自2018年開始,技工院校招生開始納入教育部門統一網上招生,實行所謂的陽光招生政策,但是各地區都或多或少同時出臺了限制技工院校與職業院校平等競爭的不成為規定。比如:衡陽市教育局規定一是必須先保障教育部門主管的各級職業院校招生計劃任務完成;二是技工院校只能錄取填報第一志愿的學生;三是不允許技工院校教職員工到初高中學校作宣傳。因此,只要現有的體制、機制一天不改革,則技工院校在學制教育方面,就難以與職業院校并駕齊驅。因此,技工院校應揚長避短,將職業培訓做大做強,主動對接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工業園區發展,構建符合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人才培訓培養體系,形成本土化人才培養機制,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和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本土人才支撐,促進城市和農村貧困家庭脫貧致富。
2 衡陽技師學院在開展職業培訓過程中所取得的主要經驗
衡陽技師學院在大力開展學制教育,在校生達到13000人以上規模的同時,為了積極響應衡陽市委市政府的號召,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產業轉型升級、對接工業園區和承接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對技能人才的需要,在深入推進產教融合,積極開展職業培訓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在面對新時代、新任務、新挑戰所提出的新目標、新要求,應有新站位。
2.1 對接政府及工業園區拓展企業培訓領域
近年來,衡陽技師學院針對衡陽市“十三五”規劃的產業布局及承接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要求,主動對接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對接園區需求。一是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優勢,整合資源,與市委組織部、市農委等行政機關聯合組織農村勞動力遠程教育培訓、返鄉農民工創業培訓、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民工與下崗失業人員培訓、創業培訓、移民培訓及湖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訓。二是對接白沙工業園、松木工業園、高新技術開放區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開展了更為廣泛的市場調研,走訪了白沙工業園區、松木工業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上百家企業,經過反復與企業方主要領導磋商和耐心細致地做工作,用真誠打動企業員工和領導,先后取得了與富士康、中煙集團湖南分公司、耒陽電廠、合力叉車廠等近百家企業合作舉辦企業技能人才培訓、扶貧培訓、創業培訓等,為駐衡企業輸送大量畢業生和頂崗實習生。學員經過培訓,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得到了提升,解決了部分產業轉型升級企業“用工急,招工難”的問題,增強了工業園區企業的發展后勁。
2.2 創新“定制型”項目模塊化培訓模式
“定制型”項目模塊化培訓模式是按照培訓對象的不同特點,分類設置培訓項目,每個培訓項目下設置若干單元模塊,培訓學員根據需要選擇培訓內容的培訓模式。先后開發了機械加工、模具制造、維修電工、汽車檢測與維修、計算機網絡布線等26個技能培訓項目和營銷技巧、企業管理等13個素質培訓項目。對于長期培訓的員工,可以在相關培訓項目中選取不同的模塊進行組合,確保技能培訓提升員工素質的目標能得以實現。對于有個性需求的企業,可以通過組合不同培訓模塊完成培訓項目,也可以單獨設計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實現培訓項目的“定制化”。并與湖南天雁機械、特變電工、南岳電控等23家衡陽支柱產業龍頭企業簽訂了長期開展高技能人才培訓的合作協議。
2.3 建立多元化人才培訓培養體系與評價體系
一是進一步理順了“政、企、校、園區”四方合作共贏的關系,即實現了人才培養培訓緊緊對接產業鏈的發展;二是成立了包括本校各個專業的骨干教師和從行業企業聘請的專家能手在內的培訓師資儲備庫,配備了業務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教師擔任培訓指導教師儲存師資約120余人。個別專業(工種)還從企業聘請了專家擔任培訓教師;三是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的規模、結構、崗位要求和職業標準,與合作企業共同擬定培訓方案,共同開發部分教材,如《富士康招工培訓實施方案》《駐衡央企省企高技能人才培訓實施方案》《產業轉型升級企業電子技術高低壓電器裝配工培訓實施方案》等;四是建立了一套培訓效果鑒定與評價體系,由政府、企業和學校共同對培訓質量進行考評鑒定,并對學員培訓進行了社會滿意率調查,將培訓考核合格的人員安排到工業園區就業,未合格學員則繼續留在學院免費培訓。
3 對技工院校深化產教融合開展職業培訓的幾點建議
3.1 認真貫徹和落實相關政策文件精神
技工院校應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增收的實施意見》(國發〔2016〕56號)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人社部發〔2014〕96號)等文件精神,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培育發展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深化產教融合,著力推進技工院校技能人才培養培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3.2 主動對接政府、園區、企業拓寬培訓渠道
技工院校應主動加強與政府相關部門和企業、園區的聯系,拓寬培訓與鑒定的生源渠道。應加強與財政部門、人社部門、市委組織部、市農機局、工商所、司法局、市婦聯、商務局、畜牧水產局、殘聯、民政局、農業局等各行政單位溝通和衡陽市各園區管委會、所有國資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緊密聯系和合作,鞏固的擴大培訓項目和培訓人數,爭取更多培訓鑒定項目和培訓鑒定渠道。
3.3 開展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打造培訓品牌
職業培訓不同于學制教育,所面臨的對象更復雜。一是體現在培訓對象的職業上,有的有職業,有的沒有職業,有的在崗,有的不在崗,有農民、工人、技術人員、剛畢業的大學生、退役軍人、脫貧對象等;二是體現在培訓對象的文化程度上,有的文化程度較高,學習接收能力較強,比如大學生,有的文化程度較低,學習接收能力較弱,比如大部分農民工學員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有的掌握了電腦、手機上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有的則什么都不會;三是體現在只有培訓對象的年齡和學習愿望上往往跨度很大。小的只有20歲左右,大的則已經50歲出頭。有的學習愿望很強烈,有的則即使政府花錢請他來參加培訓,他還嫌錢少,完全沒有學習的愿望。因此在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場所、培訓師資、培訓課程、培訓方法和手段的安排和選擇上更應注意以滿足培訓對象需求、方便培訓對象參加培訓為原則,靈活施策、因材施教。可以網絡遠程教學加現場指導考核,可以聘請專家能手手把手教學,可以隨到隨學,可以工學結合累計學時等。
在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的同時,技工院校還應注意打造自己的培訓品牌。任何一所學校的培訓資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培訓工種、培訓項目的選擇上也應有所側重,集中精力做大做強幾個工種、幾個項目的培訓,打造自己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國一流的培訓品牌。
3.4 加大對培訓教學資源的投入力度
技工院校應改變重視學制教育投入輕職業培訓投入的現象,逐步加大對社會培訓和技能鑒定的投入力度。一是要建立一支社會培訓專兼職聯絡隊伍,確保培訓課程的開設和培訓質量;二是要盡快完善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培訓教學場地、員工食堂、培訓招待所、培訓設備、培訓實訓場地等硬件設施投入和建設,優化培訓環境;三是要完善內部培訓機構設置和建立健全培訓管理體系,更新培訓理念,創建培訓指導名師庫、創業項目庫、專家咨詢庫、培訓教材庫、培訓計劃及試題庫、模擬鑒定平臺、鑒定試題庫等軟件設施,加強培訓管理、突出培訓質量、打造培訓品牌,加快形成學制教育、社會培訓與技能鑒定雙輪驅動態勢,并且逐步形成社會培訓規模超過學制教育規模的辦學格局;四是要加強對培訓課程、培訓內容、培訓場地、培訓師資安排的計劃性、針對性、實效性;五是要積極爭取政府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尋求符合條件的企業和新農村經濟綜合體作為合作伙伴,建立生產性培訓實訓基地和現場觀摩基地。
3.5 建立和完善培訓激勵機制
技工院校應建立培訓激勵機制,調動全院職工參與培訓的積極性,擴展培訓與鑒定服務的項目和規模。積極開展面向城鄉各類勞動者從初級工到高級技師等不同層次的職業技能培訓,積極承擔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技能就業專項行動、技師培訓等政府補貼性培訓和企業職工培訓任務,為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體系提供服務。開辦收費性短期技能培訓班,堅持國家政策補貼性培訓和自主招生的短期技能培訓二條腿走路的培訓模式,廣泛吸納社會人員參加考證培訓和擴大社會人員考證人次。服務工業園區,推廣園區企業產業工人持證人員比例。對企業在職職工開展除高技能人才培訓之外的銷售營銷、開發設計等適用性培訓項目。為企業、社會人員開辦各層次、各行業的考證培訓班,積極與目前暫沒有鑒定資質的培訓學校聯系合作開展鑒定業務。
參考文獻
[1] 馮芳.發展技工院校職業培訓的必要性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7(11).
[2] 馮芳.技工院校開展社會化技能培訓的探索及思考[J].職教論壇,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