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莎莎
摘要:當前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社會在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等教育行業的全方面的理念以及各種多樣的發展模式。國際社會之中長期關注教育的信息化的發展能力的建設,教育之中可持續發展成為了當前世界關注的關鍵主題。我國當前主要是為了實現信息化從興起、應用到融合、變革的整個健康發展的階段,必須認識到教育信息化持續發展不斷提升的現況。
關鍵詞: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比較
一、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應用要素
當前,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強調整合與協調的發展理念??v向上強調發展的永續性,橫向上重視各要素的協調性,是一種整體、系統和內生的發展觀。教育信息化是較為復雜的整體性的發展任務。其中包括各類學?;A能力建設、數字資源建設、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建設、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和信息系統建設等多方面的發展任務,其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保障我國教育信息化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整個教育信息化發展體系的重要支撐。當前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
二、中、美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比較分析
(1)國家政策規劃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從國家政策規劃層面重視可持續發展,如新加坡將可持續發展定為國策,并于2009年正式發布可持續的新加坡藍圖(The Sustainable Singapore Blueprint),明確規定到2020年和2030年將要實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當前,一些國家也開始從國家政策規劃層面關注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美國作為全球教育信息化發展領先的國家之一,在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制定中就較早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美國發布的系列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對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度持續上升。
NETP2010提出要為每一位學生和教育者提供廣泛的基礎學習設施,包括人力資源、學習資源、相關政策、寬帶連接和不斷改善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等,構建了技術推動學習的21世紀教育技術發展模型,形成了以學習、評價、教學、基礎設施和生產力的提升為目的的可持續發展模式。NETP2016提出對基礎設施的發展和維護負責,確保教育技術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2014年發布的《美國聯邦教育部戰略規劃(2014-2018財年)》提出,為了營造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氛圍,要持續完善數據系統和教育體制,以便了解學生成績及相關因素。
2012年,中國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在第二部分的發展任務中提到要實現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探索國家公益性網絡的可持續發展機制。第三部分的行動計劃(也稱“中國數字教育2020”行動計劃)中將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以單獨的模塊被列為五項行動計劃之一,提出推進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是教育信息化科學發展的關鍵舉措,要探索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機制,建立公益性信息化基礎設施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具體措施包括實施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推廣應用教育信息化標準、建立教育信息化技術支持和戰略研究體系、增強教育信息化后備人才培養能力。該行動計劃體現了我國開始從國家戰略層面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2)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是開展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保障和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基本前提?;A設施的更新換代和與時俱進不僅是時代發展的現實需要,也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全球信息技術報告是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重要年度報告之一,該報告以網絡準備指數為依據,通過對比各國ICT的數值和排名,可以全面系統地了解各國ICT發展情況,并預測ICT應用趨勢,已成為研究IcT如何影響各國發展進程和競爭力的權威評估報告。網絡準備指數具體包括:移動網絡覆蓋率、網絡帶寬、教育系統質量、數學及科學教育質量、虛擬社交網絡的使用、教育信息化重視度等53個單項指標。
(3)數字資源建設
2001年4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始實施以教育資源共建共享為核心理念的開放課件運動(OpenCourseware,簡稱OCW)。2003年,OCW網站正式啟動,在允許自由重復使用的許可下,學習者可通過網站自由開放地使用MIT課程,包括教學大綱、課堂講稿、作業和考試核心教學材料。目前,OCW已經發布了超過2400門麻省理工學院的課程,吸引了超過2億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習者,激發了全球開放學習運動熱潮,全世界正通過信息技術聯結全球的使用者獲取最前沿的知識。2012年,肇始于美國的Udacity、CourserJflledX三大MOOCs平臺陸續上線,匯聚了大量數字資源,并在世界知名大學和商業資本的推動下得到快速發展。數字資源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工作和核心內容。中、美兩國較早認識到數字資源建設的重要性,在數字資源建設方面根據各自實際情況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探索。目前,數字教育資源數量不計其數,如何解決知識產權、學分認證、提高質量保障和克服語言障礙等問題已成為數字教育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