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宇 郭棟梁
摘要:近年來,不少高校立足實際、勇于創新、蓄意改革,形成了具有鮮明“德育”特色的學生管理文化。本研究系統總結了高校在學生管理方面取得的諸多經驗,全面回顧了學生管理工作,總結以“立德樹人”為主線的教育所采取的具體措施;同時,本研究針對學生“五種能力”的提升、“三三型”復合人才的培養和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對策分析,以期更好地助力全體學生健康成長、早日成才。
關鍵詞:學生管理;以人文本;立德樹人;對策分析
高校學生的培養關乎到國家、社會的發展,如何利用學生在校的時間,把他們培養成“讓家長放心、讓學校驕傲、讓社會認可”的合格人才,成為了高校長期思考的話題Ⅲ。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高校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為此,高校要以問題為導向勇于革新,補齊教育短板,回歸教育初衷,通過育人工程的實施,力爭早日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一、明確教育目標,回歸教育初衷
(1)開展教育研究,注重成果運用。
在近年的教育實踐中,多數高校發現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當代學生個性發展、思想活躍的新特點。為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在需求、明確人才培養方向,高校應采取“以改促建”的指導策略。一方面,主動改正以往學生管理中的不足,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統一到“育人”這一點上,教育引導學生成長為體魄健全、品德高尚、朝氣蓬勃、精神氣質良好的人;另一方面,通過總結凝練,將“育人”的學生培養目標制度化、規范化和常態化,通過制定細則,逐條落實建議,探索常態化的反饋機制,創建出動態化的學生管理新模式。
(2)回歸教育初衷,實現“立德樹人”。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教書育人”,但各級學校通常存在“重教書、輕育人”“重智育、輕德育”“重成績、輕過程”的弊病。顯然,這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素質提升。“培養什么樣的人”,這個事關教育本質的話題,需要引起各級教育者的高度重視。高校應回歸教書育人的教育初衷,把立德樹人作為工作中心環節,以問題為導向開展詳實調研,以育人為目的進行全面論證,以現實為依據完成可行性探索,幫助學生形成“高素養、有理想、肯實干”的優秀品質,才會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支持。
二、全方位提升學生能力,拓寬學生的成才渠道
當今社會迅速發展,對人才的定義和需求呈現出多元化趨向,也對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學生管理方面,高校必須緊跟時代潮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念,注重全方位提高學生的能力,拓寬學生的成才渠道,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重點增強學生的“五種能力”。
①創新能力。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了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做到:一要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他們不斷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中;二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靈活運用教學手段,創設特定教學情境等手段,營造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
②專業技能。專科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適應企業生產、經營和發展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一要緊跟時代的發展要求、知識的更新速度和人才的評價標準,制定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二要加強校企聯系、捕捉市場需求,培養學生的企業實際需要的動手操作能力,確保培養目標的靈活性和動態性。三要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注重實訓環節教學比重,通過進廠參觀、實景展示、現場作業等形式,鍛煉學生的實操技能和實戰思維。
③職業技能。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學生就業、提高學生職業技能是教育的重要目的。為此,高校需要做到:一要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專業介紹、就業指導,幫助學生了解未來職業的崗位性質、能力需求和發展前景,督促他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和實際技能。二要將職業生涯規劃課程貫穿于各個年級,幫助在校學生盡快認識自我、認清環境,樹立競爭意識、職場意識,細致分析各種內外部條件,做出適合自己未來道路的人生規劃。
④團隊合作能力。擁有良好的集體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是當代勞動者的必備素養之一,也是教育領域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內涵。為此,一要注重教學方式的轉變,讓講解式教學變為活動式、參與式和任務式的教學,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讓分組成為課堂主流,以此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二要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融人群體、共同協作的平臺,提高學生精誠團結,共同奮斗的合作能力。
⑤終身學習能力。在知識更新迅速和人才需求多元的當今社會,終身學習成為社會個體都應具備的核心能力。要鼓勵學生向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邁進,通過舉辦“專升本、本升研等學習小組,經驗交流會,院校介紹,考試流程講解”等活動,為學生的繼續深造提供便利,幫助他們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同時,注重網絡課程的開設,通過推送網絡課程、推薦門戶網站、組織在線學習等方式,教會學生掌握“互聯網+”時代的終身學習模式。
(2)注重“三三型”人才的培養。
①培養“懂專業、懂管理、懂法律”的技能型人才。首先,專業能力是學生的立足之本,通過在校學習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技能是走向事業成功之源。其次,管理能力是新型人才的必備內涵。可以通過社團活動平臺,正面引導、樹立典型等途徑教育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融入團隊、管理團隊。第三,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培養崇尚法治的大學生。
②培養“會英語、會公關、會應用基本辦公軟件”的管理型人才。首先,通過舉辦興趣小組、英語角、計算機技術比賽、組織經驗交流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英語和計算機水平,并全力支持學生參加英語和計算機等級考試,增強學生的就業市場競爭力。其次,學會使用基本的辦公軟件是新時代復合型人才的必備技能,每個大學生都應學會操作應用。
③培養“能說、能寫、能干”的實用性人才。良好的語言表達、書面表達能力和實干精神,是學生的基本素質要求,也是我們教育工作的重要培養目標。為此,高校可以通過舉辦“演講比賽、辯論比賽、征文比賽”等活動,促進學生語言表達和書面寫作技能的提升;通過樹立模范榜樣、倡導身體力行、舉辦創業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腳踏實地的實干精神。
三、豐富學校的育人職能,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以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契機,廣開多種渠道,采取各種形式,切實抓好“立德樹人”育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1)發揮文化育人的獨特作用。文化育人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教會學生做人做事、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必須繼續加大對學生“第二課堂”建設力度。一方面,在學生中全面開展主題系列教育活動;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運營好、管理好學生管理工作微信公眾平臺,加強學校黨(團)組織建設,引領校園文化主旋律,傳遞社會發展正能量,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2)組織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高校必須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l生的校園活動,并體現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娛樂性的特點。活動宣傳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載體進行,增強活動吸引力。同時,支持學生社團開展好已有品牌,鼓勵創新,增加科技、藝術、體育類的活動。此外,開展校外志愿服務,展現當代大學生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精神風貌,增強學生服務社會的奉獻精神。
(3)積極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高校多才多藝、特長突出的學生并不在少數。必須尊重和發揮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才藝特長。一方面,組織類型多樣的興趣小組(如武術協會、書法協會等),為學生提供興趣交流的平臺。另一方面,開展具有針對性的校園文藝活動(如合唱比賽、舞蹈比賽、朗誦比賽等),幫助具有特長愛好的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者簡介:
王澤宇(1997-),女,漢族,山東泰安市人,工學本科,單位:山東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16級本科生。
郭棟梁(1998-),男,漢族,山東泰安市人,工學本科,單位: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機電工程系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2016級本科生。
(作者單位:1.山東理工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2.山東科技大學泰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