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人們不再滿足于物質生活,而是更加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更加注重音樂文化的發展,因此音樂文化在不斷發展中逐漸進步,以此來滿足現代社會的發展所需,但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因此對于傳統音樂的審美也就大不相同,其中,中國傳統音樂更加注重音樂的意境創造,而西方傳統音樂更加注重感情的投入,因此中西方音樂差異較大,同時,中西方音樂家的創造理論不同,所以創造出來的音樂內容也就不相同,但各有各的優點,雖然兩種音樂大不相同,但都能夠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關鍵詞:中西;傳統音樂;美學觀
在文化潮流不斷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音樂文化不再局限于自身的國家發展,而是打破束縛與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進行融合、創新,以此來更加優秀的進行下一步發展,其中,中西方傳統音樂文化的碰撞成為21世紀文化明顯的特征。我國對于傳統音樂的制作更加注重意境的虛實結合,能夠使欣賞者很快進入音樂帶來的意境,從而帶動欣賞者的情感,使欣賞者能夠通過中國傳統音樂抒發自身的情感,以此來滿足自身的情感需要。西方國家對于傳統音樂的創造更加注重情感的投入,看重音樂中旋律的創作,主觀的表達出想要表達的情感,使欣賞者能夠感同身受,理解藝術家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以此來滿足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本文基于以上觀點對于21世紀中西方傳統音樂的美學觀的不同進行分析研究,以此來不斷實現人們對于精神文化的追求目標。
一、美學觀內涵以及音樂美學觀內涵
美學觀是馬克思文化學中重要的觀點,美學觀主要包括人們的審美感覺、經驗、對于美的事物的認知、觀點以及審美能力,其中,人們在生活中遇見美的事物能夠給人心里帶來不同的感受,如自然物的色彩能夠使人心理興奮,面對鮮艷的花朵能夠使人心情愉悅,在此種心理狀態下不斷發展出審美意識,在對音樂的追求上主要是審美意識能夠得到滿足;能夠聽到音樂旋律的美、曲調的美、歌詞的美,以此來理解創作者的感受和情感,同時,能夠借機抒發自身的情感,使自身的精神得到滿足,但由于每個人的審美觀都不同,因此對于音樂以及其他事物的審美觀點也就不同,不能夠否認其他人的審美觀點,尤其是音樂創作者,應該對于他人的意見虛心接受,以此來創作多更多更優秀的打動人心的音樂作品,從而能夠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
二、21世紀中國傳統音樂美學觀
(一)中國傳統音樂注重虛無意境的創作
通過對待傳統音樂的發展歷史研究可以發現,我國的傳統音樂主要是通過意境的虛實轉變營造出美妙的樂曲,針對創作者的設美觀進行創作音樂,其中,對于音樂的運作機制進行完美的協調,展現出樂曲中的虛實意境,以此來彰顯我國對于音樂的獨特審美,從而體現出我國對于傳統音樂的創作方式,同時,在我國的傳統音樂中能夠表現出音樂的活力,能夠有效的體現出創作者的情感,從而帶動欣賞者的情感,以此來發揮出我國傳統音樂虛實意境真正的作用以及功能。
(二)中國傳統音樂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我國傳統音樂不單是虛實意境的表現,最重要的是體現音樂的生命力,從而能夠展現音樂的真諦,通過豐富的意境能夠與人們的思想進行融合,是傳統音樂的意境能夠擁有更廣闊的背景,從中體現出傳統音樂的生命力,能夠使欣賞者在音樂蓬勃的生命力中連想到自身的人生際遇,從而有效的抒發自身的情感,能夠體會到人生的感悟,以此來展現我國傳統音樂的內涵以此獨特的審美觀。
(三)中國傳統音樂產生情景交融
我國傳統音樂的虛實意境還能夠做到將情景進行統一,從而展現樂曲的獨特美感,如我國著名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其中通過情景的結合能夠展現出琵琶女的愛恨憂愁,還能夠使欣賞者清楚的了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以此來將自身的感情進行宣泄,能夠從真正意義上滿足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同時,還能夠使創作者的情感得到抒發,以此來達到創作音樂的真正目的。
三、21世紀西方傳統音樂美學觀
(一)西方傳統音樂具有摹仿能力
在西方傳統音樂中創作本質都是進行摹仿,包括音樂劇、戲劇以及悲劇,但在摹仿過程中有三點差異,首先使摹仿媒介的差異,其次是對象選擇差異,最后是途徑差異,以此來彰顯西方傳統音樂對于現實的反應,創作者通過客觀的反應制作出于現實相符的音樂,能夠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義,因此與我國之間注重意境的創作大有不同。
(二)西方傳統音樂注重情感的投入
西方的傳統音樂對于創作者的主觀情感非常看重,西方傳統音樂創作者將主觀情感的融入看做是對于自然的摹仿,通過自然的音調將樂曲的意境表達出來,從而使欣賞者能夠將音樂中的感情轉化為自身的主觀情感,以此來使西方傳統音樂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夠使欣賞者身心愉悅,以此來達到西方音樂創作的主要目標。
(三)西方傳統音樂能夠將主觀情緒完美表達
音樂的主要目標是使人們能夠豐富精神生活,使其能夠在音樂中放松緊繃的神經,還能夠進行宣泄情感,因此西方的傳統音樂對于情感的表達更加刺激,創作者能夠將主觀情緒完美融入到創作的音樂中,使欣賞者能夠借助帶有主觀情緒的音樂抒發自身的情感,同時,西方傳統音樂的表達不僅是感性的,還蘊含一定的人生道理,以此來展現西方傳統音樂的精神內涵。
四、結語
中西方的傳統音樂創作者的美學觀不同,因此制作出的音樂也大不相同,中國傳統音樂接住虛實意境的融合賦予音樂生命力,從而使欣賞者能夠得到精神滿足,西方傳統音樂通過主觀情緒的表達來滿足人們的抒發情感要求,兩種音樂大不相同,其主要目標都是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因此21世紀中西傳統音樂會不斷的進行發展,對于人們帶來更多美的享受。
參考文獻:
[1]龍華云.中西方傳統音樂審美觀之比較[J].當代音樂,2016(07):91-92.
[2]賈佳.中西方音樂美學特征的對比研究[J].黃河之聲,2016(02):89-90.
[3]沈鏑.中西方傳統音樂美學比較略論[J].藝術百家,2015,31(04):251-252.
作者簡介:燕楊(1985—),男,安徽蕪湖人,烏克蘭哈爾科夫國立藝術大學樂隊指揮專業在讀藝術學博士,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西方音樂研究、西洋管樂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