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莉
【摘 要】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學生、家長和老師三方達成共識,相互提醒,就一定能促成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關鍵詞】 數學習慣;養成;培養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習慣能夠決定一個人的命運。不光國外的心理學家有這方面的研究,我們老祖宗的俗話也說得好:“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也曾經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初入小學的孩子們各種行為尚未定型,正是培養各種習慣的最佳時間,如果在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在小學階段就能養成一系列優秀的習慣,將會使孩子們終生受益,好的習慣是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根在談到習慣時,深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的確,小學生學習習慣的好壞,將會影響他們一生的學習和生活。所以從孩子們進入學習生涯的第一天起,我們教師就擔負起了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重任。
一、良好的書寫習慣幫助學生做事有序
從學生剛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日期、頁數、大題號和小題號,從數字至數的書寫、從一位數到多位數、從整數、小數到分數的書寫,都要嚴格要求。長期堅持下來,學生做事有條不紊。
二、畫圖習慣幫助學生理清邏輯關系
比如,在解決幾何問題時,必須在草稿上畫出示意圖,并標出相應的信息和問題;在解決行程問題、倍數或者“和、差”問題時,可以畫線段圖標明數量關系。
三、認真打草稿的習慣培養孩子嚴謹認真的態度
草稿的認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有的孩子的草稿清晰明了,正確率自然高過那些雜亂無章的垃圾草稿。我經常巡視檢查孩子的草稿紙,為了表揚草稿認真的孩子,我及時拍照并上傳照片,在不斷的激勵和嚴格要求下,多數孩子養成了認真打草稿的好習慣。
四、認真審題習慣,保證學生思路清晰、步驟正確
例如,在解決較復雜的問題時,在算式前面用一、兩個字簡單注明算式所表示的意思,既可以清晰地顯示解題思路,又能夠提醒自己在書寫單位名稱時注意區別。
五、培養聽講和質疑問難的習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學習
先告訴學生,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要不懂裝懂,蒙騙自己。遇到沒有聽懂的地方,既可以在課堂上隨時發問,也可以課下繼續探討。經常灌輸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有價值的觀念。一般,當老師問:聽懂了嗎?多數孩子總會口是心非的說:聽懂了。一方面他們怕老師批評自己沒聽講,二怕承認自己沒聽懂會被同學看不起。所以,當我第一次真誠地問孩子聽懂了沒有時,就注視著孩子的眼睛,并鼓勵孩子,說真話。一旦發現有人承認自己沒聽懂時,立即誠懇地表揚這個說真話的孩子,并耐心解疑答難。此例一開,孩子們就知道老師不吵人,老師真的是在幫助自己,于是,主動質疑的習慣就會慢慢養成了。現在在我的課堂上,經常會遇到尖銳的毫不掩飾的質疑聲,有了這些聲音,我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課堂節奏。
六、培養收集錯題檔案的習慣,讓學生逐步學會自檢、自省、自糾
所謂“錯題檔案”,就是把每一次作業和考試中的典型錯誤收集在一個專用的本子上,分欄目寫清楚:日期、錯題、所屬單元、錯誤原因分析、改正方法及努力目標。那么,建立錯題檔案的目的是什么?是把錯誤當作一種資源來開發和利用。錯題不是抄在本上,就完事了,重要的是進行準確的分析和反思自己出錯的原因以及今后的措施。起初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時,要教給學生怎樣分析:明確是答題失誤,還是思維方法錯誤、知識錯誤或運算錯誤,這是建立錯題檔案最為關鍵的步驟環節。當初要求學生這樣做時,學生覺得好麻煩呀,很不情愿地去記錄檔案。于是,在建立檔案之前,就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明白,摘錄錯題既可以讓自己少犯錯誤,改掉學習上的不良習慣;又可以在復習時省時省力、有的放矢。如果不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錯題就會像影子一樣永遠甩不掉了。而且認真記錄錯題檔案,發現了錯誤及時研究改正,并總結經驗以免再犯,時間長了就知道做題的時候有哪些方面應引起注意,出錯的機會就大大減少了。查漏補缺的過程也是反思的過程,除了把錯誤的地方弄懂弄通以外,還要學會“舉一反三”,及時歸納總結經驗教訓,找出知識上的盲點、能力上的弱點、方法上的瑕點,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的辦法。
對記錄的錯題檔案,要定期歸類、整理和利用。可以按照一周、一個單元、全冊書的順序進行定期的復習,并且做上標記,自我診斷。根據記憶規律,某一樣事物必須反復刺激大腦,才能被接收并保留更長的時間;否則,必將在短期內忘記。所以,在復習過程或做題過程中,如果想到什么巧妙的方法,立即記到錯題檔案上。錯題檔案上積累的一定是學生總結出的最精辟、最重要、最集中、最能反應自己學習弱點的第一手資料。在準備下一次考試前,拿出錯題本,瀏覽一下,對錯題不妨再復習一遍,這樣就使每一道題都發揮出最大效果,在今后遇到同類習題時,會立刻回想起曾經犯過的錯誤,從而避免再犯。做到同一道題不能錯兩次,同一類題目不能錯兩次,從而減少習題量。記錄錯題檔案之初,可能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是堅持防范錯誤,一邊記憶,一邊翻閱課本,找準出錯的原因,避免從前的錯誤,強化正確的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一種良好的思維方式,對真正掌握知識和養成習慣大有好處。錯題檔案讓孩子們逐漸養成了仔細審題、認真思考的好習慣。
我從孩子們錯題摘錄暴露的錯誤想法中,收集、分析、整理出具有個性或共性的問題,編輯成易錯題在考前強化練習。建立錯題檔案一舉兩得,使師生雙方都受益匪淺。同時讓我真正體會到了“錯誤也是一種資源”,要懂得在錯題中淘“金”。
七、培養及時改錯的習慣,讓孩子做事積極有效率
學生學習數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是用學到的知識來修正原有的錯誤觀念和看法的過程,所以修正得越快,錯誤信息就消失得越快。因此,有必要嚴格要求學生及時改錯,決不容情。
我要求學生養成當天錯題當天解決的好習慣,決不要讓錯題過夜或者到處搬家。實踐證明,對待錯題的態度和方法不同,學習效果會有很大的差別。經常不及時改錯的孩子,知識漏洞會越來越大,知識會出現斷層和空白。為了督促學生養成及時改錯的好習慣,我要求學生在作業本的封面下面的第一頁空給老師記錄作業情況。在批改作業時,如有錯題,就畫上 “△”,并在三角形內寫上出錯的頁數。每天清查作業時,只要看到三角形符號是否劃去,就知道了哪些學生哪一天的作業是否過關。每一個學生的舊本子用完后,要更換新本子,必須經過老師對舊本子的清查,所有錯題全部改完后才可以更換新本子。經過長期的訓練,大部分學生已經養成了及時改錯的好習慣,讓每一個知識點都落到了實處,讓每一個知識鏈不出現斷層。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但是,我們相信只要學生、家長和老師三方達成共識,相互提醒,就一定能促成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 秦俊華. 數學習慣的培養[J]. 小說月刊,2017(10).
[2] 樊冬梅. 小學生數學習慣養成的實踐與探究[J]. 考試與評價,2017(4).
[3] 李海玲. 淺析數學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培養策略[J]. 小作家選刊,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