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
【摘 要】 家庭教育有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內容的全面性與過程的連續性。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越來越渴望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家庭教育的誤區也越來越明顯。本文對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做了說明。
【關鍵詞】 家庭教育;習慣培養;兒童教育
家庭教育有個鮮明的特點,就是內容的全面性與過程的連續性。家長經過日復一日的連續訓練和持之以恒的長期培養,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穩定的行為方式和生存發展能力。人們常說:“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會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法國思想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指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成思想的習慣,將使他從此一生都沒有思想的能力。”所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是所有孩子成長、成才的基礎。現在的父母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越來越渴望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但家庭教育的誤區也越來越明顯。比如,有些家長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過于強調要給孩子自由、民主,往往忽視了規則和自制力的培養;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只要把學習成績搞好了,別的什么都不重要……
專家研究表明:兒童教育成敗最重要的標志是能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知道怎么做人,知道怎樣適應社會,知道怎么對待學業,知道怎么尊重別人等等。
實踐經驗證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要從小抓起,最佳時期是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在這個階段,要培養孩子早起早睡,講究衛生,愛護環境;按時學習,認真聽課,當天完成作業,自己檢查作業、整理書包;自己選擇穿衣、洗澡、梳頭、打扮;熱愛勞動、主動做家務活,做事迅速、精力集中;勤儉節約,有計劃地使用零花錢,少吃零食;尊敬師長,尊老愛幼,對人有禮貌,關心小朋友,積極幫助同學;細心觀察人物,留心事物變化等。
在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時,要遵循幾個基本原則:
一是“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意思就是說很多習慣都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還沒有形成習慣前,注意引導、培養、訓練,有偏差及時給予糾正,使其沿著正確、健康的方向發展,形成好習慣,這就是“塑造”或者“養成”;不要等孩子已經形成了許多不良習慣之后,再來要求改變,那就很難了,改造或改變一種不良習慣,比從小培養或塑造一種好習慣要多花若干倍的精力,甚至有些不良習慣一旦形成就終身難改。
二是“抓住重點,循序漸進”,習慣養成的過程是一個從被動到主動再到自動的過程。所以,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一方面要從日常生活的細小行為抓起,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一步一個腳印地,循序漸進地進行,通過日積月累,逐步形成各種各樣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是要有層次有重點,在培養個人性習慣的同時,重點培養社會性習慣;在培養動作性習慣的同時,重點培養智慧性習慣;在培養傳統性習慣的同時,重點培養時代性習慣。這樣才能使孩子的良好習慣適應社會的發展,符合時代要求,有益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三是“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學校教育的特點是“為教而教,為學而學”,學校教育具有明確性、目的性、計劃性和規范性,而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在家庭中,父母是不教而教,孩子是不學而學。孩子是在很自然的狀態下,在不知不覺中就從父母的言行中“不學而學”到許多東西,并內化為他們的為人處事“模式”(包括思維方式),影響他一生的思想和行為。所以要求孩子不做的家長首先要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教育最原始的形式是就是模仿(效仿),孩子學大人。所以家長的言行舉止對孩子都會產生“不教而教”的影響。有的家長要求子女要認真讀書,自己卻天天打麻將、喝酒等,在那種環境下,孩子會想讀書嗎?不可能,你們都在玩,憑什么要求我學習;有的家長要求子女說話文明,但他本身就是滿口臟話,那孩子會講文明的話嗎?肯定也不會。父母的身教永遠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希望孩子成為什么人,家長首先做什么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發現,有不少的家長只關注孩子的狀態,而毫不在意自己的狀態:自己時常焦慮,卻要求孩子面對壓力要淡定;自己許久不讀書、不學習,卻要求孩子要認真讀書、熱愛學習;自己總是沒有耐心聽孩子講話,卻要求孩子要乖乖聽話;自己時常亂發脾氣,卻要求孩子要講道理。教育孩子的最佳方式是父母首先優化自己。言傳不如身教,相對于行為來說,語言往往是蒼白的。
專家認為,培養習慣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個習慣的養成大約需要一月左右。由于習慣的內容不一樣,每個人認真的態度不一樣,刻苦努力的程度不一樣,因此需要的時間也可能不一樣。一般情況下訓練養成一種習慣,關鍵在前3天,重點在前10天,強化需要30天,內化需要120天。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進行訓練:1—10天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不自然”。需要我們十分注意,有意控制,隨時提醒,被培養者也會覺得有些不自然、不舒服;11—30天為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刻意,自然”。被培養者已經覺得比較自然、比較舒服了,但若不留意又會恢復原來的行為,所以需要刻意控制,時常提醒;31—120天為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的特征是“不刻意,自然”。被培養者已經覺得很自然、很舒服,基本形成了穩定的習慣,不再需要提醒和控制。也就是說養成一種習慣,起決定作用的在頭10天,形成基本習慣要1月,養成固定習慣需要3、4個月。因此,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需要家長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
總之,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不僅要認真引導孩子搞好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習成績,更重要的還要教育好孩子,要為孩子奠定良好的人生發展基礎,培養其良好的生活、學習等行為習慣。作為學校教師,我們要與家長積極配合,要幫助和指導家長做好孩子的習慣養成教育,在家校合力的情況下不斷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確保孩子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于俊霞. 淺談家庭教育中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有效途徑[J]. 中外交流,2017(16).
[2] 張芳. 淺談家庭教育對幼兒習慣的影響[J]. 教育,2016(7).
[3] 施耀林. 淺談家庭教育中孩子習慣的培養[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