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厚英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境?對策?建議
小學教育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基礎階段,此時的學生就像是一張白紙,各個方面能力的發展正處于初始階段,所以,教學方式的優異與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具有直接的聯系,同時也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存在著較大的關聯。因此,教師應充分探討科學、合理、實用的教育模式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使學生能夠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充分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進而有效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時,應對創設的問題情境做出一定的限制,充分確保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提高教師的好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水平。
(一)針對性
通常而言,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一般都是在新課程開始的時候進行創設的,希望能夠通過有效問題情境教學方式的創設,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加以引導,使學生可以充分根據問題情境展開相應的思考與分析,并能夠通過對新知識的學習以及了解后,找到相關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不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并且也使學生進一步鞏固該部分的知識,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設置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時,應注意該問題是否具有針對性,使得學生在通過對新知識的認識與掌握后,可以有效找出正確的解答思路,否則的話,不僅沒有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與學生的學習水平,同時還很可能會因此而打擊到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開始對小學數學產生厭煩的心理現象。
(二)趣味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是兒童時期,而這個階段的學生都比較活潑好動,難以控制自身的注意力,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活動時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基于此,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時,應對問題情境教學的趣味性引起重視,趣味性能夠充分引導學生的注意力,只有學生的注意力得到了集中,才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數學知識。
(三)層次性
數學是一門具有較強知識性、層次性的學科,教師在展開問題情境創設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該教學方式是否具備層次性,問題與問題之間是否具有銜接性,在通過講述一個問題后能夠銜接到下一個問題中。即能夠通過一個知識點引入到另一個知識點中,進而使得學生在進行問題的思考與分析時能夠更好的認識、掌握相關的數學知識。
(一)實現問題情境生活化
基于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展開學習的初設階段,為了更好地適應小學生大腦的發展狀態,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相對而言都比較簡單,其數學知識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需要使用到的,使學生能夠充分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基于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未完全建立,學生在對抽象知識進行理解與認識還比較吃力,這就需要教師能夠充分運用生活化的案例進行鋪墊,引導學生更好的認識并掌握數學知識。例如,教師在進行三角形面積的相關教學時,學生在不知該如何進行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時會出現一定的畏難情緒,教師應充分引入更多的例子引導學生認識并了解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式。這時,教師可以將紅領巾作為教學工具,紅領巾是學生非常熟悉的物品,同時紅領巾也是一個三角形的形狀,利用紅領巾作為講解三角形面積的切入點,更好地引導學生對三角形面積的認識。再如,教師在進行方程的認識的教學中,天平對于學生而言是比較熟悉的,教師可從這方面入手,方程實際上就是需要在等號的兩邊實現數值的相等,方程相對而言是一個比較抽象的知識點,通過將方程問題轉化為天平,根據天平的角度對方程進行相應的認識,使學生能夠更容易理解方程,進而使得抽象的數學知識能夠以具體化、生活化的形式進行展示。
(二)設計情境融入實踐環節
有句俗話說到:“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會的老師。”從這句話中能夠看出,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具有直接的關系,所以說,教師所選擇的教學方法對學生是否掌握相關知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效問題情境教學方式的創設時,教師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應與生活聯系在一起,進而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與認識數學知識。生活化的實踐教學除了能夠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外,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問題,理論聯系實際,是學生對認識抽象知識的再次認識,是知識上的一種升華。教師可將學生劃分為各個小組,并將數學知識以問題的方式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展開相應的思考,得出最后的數學結論。例如,教師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進行課堂教學前準備好一些平行四邊形的紙片,然后在課堂上將平行四邊形的紙片都發給學生,并讓學生試著對平行四邊形進行求解,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將平行四邊形視作為長方形,充分將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并根據計算長方形的方式進行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進而學生能夠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底邊乘以高。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并充分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求解,同時也使得抽象性的數學知識可以融入到實踐教學中。
(三)過程評價的融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其教學質量在最終的試卷上體現并不明顯,教師應將平常的教學活動過程融入到最終的評價中,這樣能夠幫助教師更加全面、客觀的了解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數學思維的能力。過程評價,就是教師能夠將學生在平時的學習活動過程、練習過程等融入到最終的評價中,并充分將學生在教師展開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時的積極性、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等融入到評價量表當中。這樣,能夠幫助教師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能力,另外,這樣的評價方式還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在平常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總體而言,小學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初級階段,而數學教學是小學教育中的主要學科,對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進行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采用科學、合理的對策,能夠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效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熱情,進而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在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同時,還能有效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提供有效的保證。
[1]靳艷紅.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7,(87):101.
[2]羅同芳.探究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6):53.
[3]孟春麗.探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具體措施[J].新課程,2016,(12):92.
[4]汪天玉.問題情境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J].數理化學習,2015,(09):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