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強
【關鍵詞】課堂提問?實效性?數學本質?情境?生成
為什么要關注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呢?
第一,源于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我們的課堂教學看上去效率很高,教師精講,學生勤練。教師“包辦”的現象十分嚴重,學生思考的機會和思考的時間都很少。造成這樣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的提問不能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提問要么過于容易,不用思考就能解答,提問要么過于復雜,根本解答不上來,這樣的問題都是沒有價值的。
第二,源于新課標的要求。《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到什么是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需要做的事?一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是“引發數學思考”,三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四是“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我們怎么辦?數學課要怎樣改變?我們教師要怎樣改變?好問題從哪里來?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給我帶來了一些思考。
【教學片段】
師:拿出我們手里的格子圖,一個方格代表1平方米,哪個圖形的面積好數?面積是多少?
師:你們數的真快呀,誰來說一說你是怎么數的?
生:1格1格的數。
生:長是6米,寬是4米,6×4=24㎡
師:可以一格一格的數,也可以利用6×4來計算,這是為什么?
生:(解釋)
師:我們再接著數一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吧。
學生獨自數一數方格,數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在數平行四邊形面積時,遇到了什么困難?
生:不滿一格的怎么辦?
師:誰有辦法?
生:把它們拼成一格。
師:那請你在方格紙上標一標,畫一畫,讓人能看明白你是怎么拼的。
學生反饋匯報拼和數的結果:……
小結:師:他們的拼法都不太一樣,但是他們有沒有相同的地方?
生:他們都是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了一個或多個長方形數面積的。
師:是的,你們都用到了一個數學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轉化思想。
師:現在能數出它的面積了嗎?
生:6×4=24㎡
師:為什么可以這樣數?
生:拼完之后它是一個長方形。
師:你能完成這個表格嗎?
出示表格:

師:現在我們可以告訴懶羊羊和喜羊羊了,它們倆的草地面積一樣大。
觀察表格中平行四邊形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
【案例分析】
我們要研讀教材,理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縱向聯系,清楚本節課的知識是從何而來,又將向何方向發展。橫向聯系,比較不同版本的知識呈現方式有何不同,有何用意。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在哪,難點在哪?問到點子上,才能引發有價值的思考。
【教學片段】
師:先給同學們講個小故事,羊村的牧草越來越少,村長決定把草地分給各個羊自己管理和食用。懶羊羊分到的是一塊平行四邊形的草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塊長方形草地,但它們都不滿意,因為它們都覺得自己的草地少,爭了起來。同學們,它們的草地誰多誰少比較的是什么呢?
生:比較的是它們的面積。
師:怎樣計算長方形的面積?
生:長乘寬
師:那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怎樣求呢?
生:……
師:今天就請同學們一起探究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案例分析】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在他們喜歡的情境中提出問題,能夠吸引他們,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愿意探究,愿意合作。好情境一定是與數學知識相聯系的,一定是與學生生活相聯系的。好情境需要篩選,需要比較,需要創造。
【教學片段】
運用公式,解決問題。

【案例分析】
教學設計是理想的框架,而課堂是動態的,是師生的互動,預設的問題要能夠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提出促進思考的問題。能抓住學生生成的問題,知其難而解其惑。
一個好的問題應該凸顯數學本質。《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邊形的面積》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它的計算是以長方形面積計算為基礎,以圖形內在聯系為線索,運用“轉化思想”探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顯然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是學習的基礎,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本質是數“方格”,也就是說面積是數(shǔ)出來的,這是面積的數學本質,計算是數(shǔ)的簡便方法。所以這節課開始的時候,重溫長方形面積數(shǔ)的方法和計算方法,再次理解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的道理,從而引發學生猜測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一個好的問題應該孕育在適當情境之中。創設情境,選擇情境,是一門學問。本節課創設羊村分草地的情境,一塊長方形草地和一塊平行四邊形草地,哪塊多哪塊少,引起爭執。這樣的情境能夠吸引學生,能夠很自然的引入到對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探究活動中來。
一個好的問題應該立足學生實際情況。這節課的學習基礎是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學生都知道它的計算公式,而對于為什么是長乘寬,知道的就很少了。所以,這節課就考慮再次幫學生經歷從數(shǔ)到算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出現方格紙中的平行四邊形,怎樣數(shǔ)呢?需要“轉化”,怎樣算呢?需要猜測,建立與長方形的聯系。這樣的探究活動是有效的。老師還要善于捕捉課堂生成,讓學生啟發學生,引發深入思考。
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好的問題可以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一個好的問題可以成就一堂精彩的數學課。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