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文本細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教學方法,文本細讀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優化課堂結構。本文介紹了文本細讀的現狀和作用,并進一步分析了文本細讀的對策。
【關鍵詞】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文本細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093-02
在傳統的閱讀教學課上,教師往往占據著主導地位。教師在進行課文閱讀講解時,總是無意識的將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強加給學生。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文本細讀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以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一、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提倡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的教學方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于每節課的課文往往首先講解課后生字、生詞,其次讓學生朗讀或默讀課文,要求學生分段并總結每段的中心思想,最后教師再整體講解這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布置學生背誦課文段落的任務。每篇課文都采用這樣固定的教學模式,學生難免會產生厭煩的心理。特別是隨著當前教學輔導書的不斷發展,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教輔書中都有每篇課文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學生有了這樣的輔導書,更不愿自己動腦細讀課文,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創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強調文本細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
此外,當前部分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往往占據課堂的主導地位。這些教師的專業素質和業務水平較高,對于文章的分析和備課較為充分,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緊湊度和課堂教學效率,部分教師在進行文章講解的過程中,沒有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這就使得學生在還沒有完全理解課文意思時,教師就已經將他經過充分思考分析后得出的結論告訴了學生,這就剝奪了學生自主分析、獨立思考的機會。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形成了惰性思維習慣,在課堂上不再積極開動腦筋思考,而是等著教師給出結論然后抄到書上,這樣的閱讀課堂看似內容充實,教學緊湊,實則很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法實現閱讀教學的目的。文本細讀教學法強調教師要抽絲剝繭式的進行教學,對學生循循善誘,逐步引導,使學生通過自己獨立的思考去體會文章的含義。整個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在學生理解有困難的時候,教師給予適當的啟迪和幫助。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把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作用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文本閱讀教學法也逐漸發展起來。文本細讀這一教學方法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意義重大。首先,文本細讀的教學方法更新了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運用文本細讀進行教學,能夠使課堂內容結構更加科學,使學生能夠跟著教師的思路,由淺入深、層層推進,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文本細讀教學法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改變過去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閱讀和學習的主體。文本細讀教學法所帶來的是觀念上的根本轉變,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教學的結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親自一步一步感悟文章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夠對閱讀有更深的理解,同時也在自學過程中和教師的引導下逐漸掌握了閱讀的方法,在自學、自讀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科學的方法,更好地閱讀文章,體會文章的深刻含義。
三、落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策略
文本細讀是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方法。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思考、理解,給予學生足夠的分析時間,尊重學生對于文章內容的理解。同時,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逐漸掌握文章細讀的方法。在進行文章細讀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充分考慮作者的寫作背景,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對文章進行整體把握。同時,要捕捉文章的關鍵,注意分析文章細節。最后,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要鼓勵多元閱讀,尊重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1.全面分析,整體把握
文字是描述事物、表達情感最有效的手段,但同時,文字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于某一個字、甚至某一句話,不同的人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見解。要想更加精準的把握作者真正想表達的內涵,就需要讀者對文章進行全面的分析和整體的把握。首先,讀者要了解文章的創作背景和寫作年代。不同的文章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意義。如在閱讀小學六年級課文《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作者回憶小時候參加伯父魯迅先生的追悼會,面對各色各樣的人無比哀痛的情境感到詫異。直到作者深深理解到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魯迅先生作為人們的思想導師,為國家的命運和社會的光明前途積極吶喊,從而受到人們深切的愛戴與尊敬。魯迅先生的離世,是國家與社會的巨大損失,但也從側面反映當時人們的不斷覺醒。 因此,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時,教師要先向學生介紹清楚作品的寫作背景,使學生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和立場上去思考問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內涵。
其次,不同的語言放在不同的語境和情境下含義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學生不能僅僅將目光放在一個點上,反復揣摩,這樣是很難獲得正確的理解的。教師要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大意,使學生能夠通過聯系上下文體會部分語句的含義,避免斷章取義,對文章中的部分語句進行錯誤的理解。在學生通讀文章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理解存在障礙的地方畫出來,然后從整體的角度分析文章的結構和思路,試圖揣測作者的行文規律,體會作者的內心世界。然后,在對文章整體有初步把握的時候,再去探究部分語句的含義可能就會有新的收獲。
2.捕捉關鍵,抓住細節
許多教師和學生對于文本細讀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認為文本細讀就是把文章一字一句的讀。事實上,這個認識是不正確的。文章細讀不是要求你去挖掘每個字、每個詞的含義,而是要去認真的讀文章,把握整體大意,并對于文章重點的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和理解。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捕捉文章的關鍵。一般來說,文章的題目是本文的中心,從題目中就能夠看出作者的寫作重點和寫作意圖,因此,對于一些特別的題目,學生要深入的去理解。
3.多元解讀,激活思維
閱讀作為一種理解性的內容,不像數學一樣有標準答案。很多情況下,對于同一文章的不同理解往往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正所謂“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教師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時,要始終秉持多元解讀的觀念。尊重學生對于文章的不同理解,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受到應試教育及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往往習慣于追求標準答案,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和觀點往往采取消極的態度。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打擊學生的積極性。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在發言時理由充分,邏輯清晰即可,對于回答的內容以及學生自己對文章的理解,教師不應當強加干涉。多元解讀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使學生逐漸形成質疑精神,敢于挑戰權威,從而在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結語
總之,文本細讀是一種重要的閱讀教學方法。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當前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進行文本細讀教學時,要做到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然后再對文章中的關鍵點和細節進行深入挖掘。對于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教師要給予肯定,鼓勵多元解讀的存在。
參考文獻:
[1]曹睿鵬.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的策略研究[J/OL].北方文學(下旬),2016,(10):95.
[2]張夫群.試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文本細讀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2):35.
[3]張麗霞.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中的重要性分析[J].文理導航(下旬),2015,(02):57.
[4]戴玉玲.文本細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2014,(12):108.
作者簡介:
葉瑩(1978年11月-),女,本科學歷,小學語文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