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向賓 章曉云 陳躍平 夏天
【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進入了知識爆炸的時代。傳統醫學教育主要依賴課堂上教授與學習的方式,已漸漸不能適應井噴式發展的信息化時代。這對高校醫學生的培養既帶來了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挑戰。互聯網科技的開發及發展帶來了新的教學方法與形式,部分甚至顛覆了很多傳統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因此,需要對基于“互聯網+”形勢下骨科臨床實踐教學的方法作一些探索。
【關鍵詞】“互聯網+”骨科臨床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215-02
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和改革,我國醫學生的臨床實習模式從以前的主要是被動的以帶教老師填鴨式教學為主,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各種新方法、新技術的引入,學生的實習不再是被動接受式的,逐步重視實習生的興趣愛好及學習習慣,引入個性化、開放式平臺的教育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大程度提高實習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素質[1]。臨床實踐學習是一名醫學生成長為一名合格醫生的樞紐和橋梁,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修養和專業素質的關鍵階段[2]。
骨傷科內容廣泛,涵蓋了骨及臨近骨組織的解剖和病理生理知識,還有各種相關的臨床技能操作。而中西結合骨科理論體系是同時依托傳統中醫學及現代醫學理論的新型學科體系。既有現代醫學關于入微、量化及標準化一系列理論架構,也有傳統中醫學天人合一,人為整體及辨證施治方面的精髓。對于骨傷科醫學生來說,因其實踐性極強,對動手能力要求高等原因,想很好掌握骨傷科相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顯得較為困難。所以為學生提供圖文并茂的知識信息和生動形象的微課程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模式,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探索式、發現式學習,提高骨傷科教學質量變得尤為重要。現代信息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建立,主要是利用現代IT,以計算機為中心,互聯網為基礎,通過多媒體為媒介,構建一個文字、圖形、圖像、動畫、聲音、視頻等不同信息為一體的現代醫學實踐教學體系[3]。同時手機、平板等作為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廣泛使用,對于隨時隨地便利地獲取教學資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討基于“互聯網+”的相關技術方法和應用平臺在骨傷科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以使臨床教學更加生動、直觀、高效。
1.“互聯網+”在骨傷科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探索
1.1模擬臨床查房
開始由帶教老師根據病房患者隨機選擇病例,并使用手機或電腦行初步整理,要求學生在查房前自學相關的理論知識,并查閱相關文獻了解該疾病研究進展。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一組模擬患者,一組模擬醫師查房。查房醫師進行詢問病史、詳細的體檢,做出診斷。得出相應的診療方案,老師再通過互聯網平臺收集反饋信息,進行點評。并進一步推送不同類型的臨床治療,以推動病例診療討論的深入。也可將預設不同的病情變化,使學生能有更多想象的空間及情景,加深對臨床病種及實踐技能的理解。
1.2輔助臨床實踐操作
在課前學生根據操作內容進行預習,授課中教師對相關實踐操作項目進行介紹,并可將規范的操作過程通過錄像的方式推送給學生,并做相應知識點的講解,再組織學生按照模擬的方式進行實際操作。這樣彌補了以往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不足,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4-5]。課堂授課結束后,學生和教師通常能夠通過互聯網進行互動,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理解掌握程度對當堂授課進行總結與反思,并行反饋。教師能掌握學生對哪些知識點仍然理解不夠透徹,有利于及時查漏補缺。
1.3病例信息收集、分享,影像資料的分析
臨床上X線、CT、MRI及B超等影像輔助技術不斷的發展,讓臨床醫生對疾病能做出正確診斷。骨傷科臨床還擁有大量的臨床資料,包括骨傷科患者的傷情、傷口情況、影像學圖像等。但這些資料紛繁龐雜,目前采用手機收集臨床資料也越來越普遍及方便。收集后上傳到各種云平臺,實現資料的易存易取,隨存隨取。而骨科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結合當前常用的技術和設備,運用合理的臨床思維對各種骨科疾病做出正確診斷。對于骨傷科的教師來說,通過圖文資料遠程實時、及時的推送協助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能隨時接收,并能結合各種診斷手段對疾病進行深層次的闡述,來指導學生從這些資料中獲取關鍵信息,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制訂診療方案。這樣提高了臨床帶教效果,使學生有更深刻的印象[6]。
1.4與問卷及臨床量表相結合
臨床實踐過程中及結束后,為了進一步評估教學質量引入了各種教學問卷及量表。為了更好的評價實踐教學,我系將在實踐教學中采用師生互動的形成性評價即三種考核量表(DOPS、SOAP、Mini-CEX)。通過量表的應用不僅可以改變我們現在以單一成績評定這種方式來判定實習生臨床能力的高低,更能很好的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臨床實踐綜合能力。其已被全球多家大型醫學院廣泛采用,并被證實對于培養醫學生存在明顯效果。我們將量表整合進互聯網平臺,可實現在臨床實踐學習后有持續的反饋。
2.移動智能設備在骨科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
在大型教學醫院日常臨床工作繁忙,帶教教師每天處理的患者數量多、而且周轉快。有些教學中需要的典型病例,因在院時間較短難以讓實習學生開展臨床實踐教學。移動智能設備能夠隨時記錄收集患者的病歷、圖像、影音等資料,并通過云服務器可以達到隨時與電腦同步,使得資料可以長期保存并隨時提取的目的。通過移動網絡的支持,移動智能設備硬件與軟件的結合,其終端的便捷性以及較為清晰的圖像資料有力地保障了病例資料的準確性,使得各種資料能更便捷地向學生推送及展示。
在帶教學生時,通過移動智能設備,加入微信群、微博群、QQ群等。教師可以將教學資料上傳,隨時發布相關信息。同時,移動智能設備也可以將學生想要學習的、感興趣的及時反饋給帶教教師。通過建立微信交流平臺可營造公開、活躍的學術氛圍,促進學習的創新和交流,深化師生間的溝通與合作。我們在我科微信交流平臺通過PPT等傳送一些臨床小知識,組織學生進行病歷討論,或布置一些課外作業。讓學生可以向老師提問,說出自己的觀點和評論,回復他人的留言,記錄自己的學習狀態,延伸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對于在實踐教學中出現的較普遍疑難問題,或不能及時完全掌握的專業內容,也可以在學習群里統一解答問題更能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而且臨床帶教教師大部分都兼有臨床工作,很難有固定的時間解答問題,這種方式可以更好地使其靈活安排時間。這個平臺在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中逐漸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真正實現了“超越課堂”、“零距離”的交流,是教學相長的理想溝通方式。
3.結語
在骨傷科臨床教學實踐中以計算機技術為基礎,依托移動互聯網軟件構建平臺,再通過各種互聯網終端改善了傳統教學模式,提高了教學效率。使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與具體的實踐內容能通過鮮活生動,平易近人及容易獲取的方法產生結合。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臨床教學平臺的構建使學生的學習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使學生記憶深刻。其在骨科臨床教學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互聯網及計算機技術逐漸成為骨科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其目前仍存在著一些問題,如軟件設計、開發與骨科臨床特點仍有部分不夠貼合,仍需不斷完善;存在網絡安全管理方面的隱患;需依賴良好的互聯網絡,對部分網絡連接較差的區域仍有明顯影響;并可能會對部分學生的經濟造成負擔等[7]。但我們要看到在現今形勢下,各行各業均依托“互聯網+”的技術理念取得了各種喜人的成績,并被世界所贊嘆。只有將傳統教學與先進的計算機技術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與時俱進,才能使這種新的學習方式為骨傷科臨床實踐教學帶來新的面貌和活力。
參考文獻:
[1]周霞.人本主義理論在護理教育中應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1,(17):207.
[2]高書珍,趙國清.“以學生為中心”在臨床實習帶教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2,20:1907.
[3]劉蓉,賀長春,賀詠寧,等.現代醫學模式下醫患交流實踐教學探討[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9,12.
[4]王竹立.“互聯網+教育”意味著什么[J].今日教育,2015(5):1.
[5]G·西蒙斯.網絡時代的知識和學習——走向連通[M].詹青龍,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6]郭三蘭,崔春.手機視頻在后牙深齲充填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臨床口腔醫學雜志,2014,(4):228-229.
[7]宿玉璽,謝艷,覃佳強,等.移動智能設備在醫學臨床實習中的應用[J].現代醫學衛生,2014,(19):3013-3014.
作者簡介:
容向賓(1981.04-),男,研究生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創傷骨科與手外科。
夏天(1984.03-),男,研究生學歷,主治醫師,研究方向:骨與關節運動系統損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