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鏐方
【摘要】將Scratch互動技術融入到創客教學中,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從展示分析、多維擴展、模擬制作以及交流分享等方面進行有效的入手,進而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的綜合型人才,滿足當前的教育需求。基于此,作者結合自身經驗,對基于Scratch互動技術的創客教育課堂教學進行詳細的分析研究,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Scratch互動技術 創客教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9-0242-01
引言
在創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中應用信息技術,可以從根本上提升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信息素養以及創新能力,進而滿足當前新課改的要求。實際上,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日益發展,促使人們將創意逐漸轉化為實際的產品,并提供良好的轉換空間與可能,技術類產品逐漸成為創客教育的載體與重要組成部分。
一、基于Scratch互動技術概念分析
實際上Scratch互動技術是指,以現階段的物聯網思想為前提基礎,合理利用計算機,進行有效的通信實現與信息交換的一種人機互動技術。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學生靈活應用Scratch互動技術可以實現對相關科技作品的開發與研究,進而在創造中不斷進行學習,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二、基于Scratch互動技術的創客教育課堂教學研究
(一)創客教育課堂教學設計基本關系
相對來說,創客是屬于勇于創新與發展的群體,靈活應用自身的核心能力與創造力,將良好的創意逐漸轉變為現實,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合理的處理兩個基本關系,進而保證課堂教學的合理性。
第一種,知識與創造能力的關系,在不斷的研究過程中,人們認為學生自身的知識與創造能力存在一定的關系,隨著知識的不斷獲取,其創造力逐漸下降,但實際上,創造力在“真空的知識”狀態是不成立的,因此,在處理二者的關系時,應首先明確創造力對基礎知識的需求與發展,建立完善的知識構建課堂學習主體,進而幫助學生進行問題思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創造力[1]。
第二種,開放性與課堂結構化的關系,在進行課堂設計時,需要重點對結構化元素進行分析,例如,腳手架的設計,因此,應合理對開放性與課堂結構化的關系進行有效的分析,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學習,進而明確創客教育課堂維度的有效考量。
(二)創客教育課堂教學設計分析
在實際的創客教育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求課堂在創設過程中應以促進學生進行深層理解為主要目的,進而建立完善的教學模式,滿足實際的需求?;诖?,作者對實際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具體來說,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
第一點,范例的展示,實際上展示分析是指在課堂導學過程中靈活利用相關范例,引導學生對相關的范例進行合理的分析,并探索范例中角色所具有的實際功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進行探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研究范例時,進行合理的設疑可以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反思,并利用Scratch互動技術將真實的物體與存在的虛擬程序進行連接,進而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出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以實際的“跳動氣球-攝像頭”為實例,在案例的展示過程中,教師利用自身的動作,對屏幕中存在的氣球進行合理的控制,通過有趣的示范,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提升教學效率。同時,通過詳細的觀察分析,學生可以提升自身的分析能力,了解范例蘊含的問題,對程序進行觀察,并提出問題,滿足實際的教學要求[2]。
第二點,進行模仿制作,在創客課堂教學中,單一的進行范例展示學生難以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因此,還應進行有效的模仿制作,通過合理的實踐,將存在較為隱秘的問題進行分析,并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開放性思維,深入對問題進行挖掘,進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以實際的“光控燈”為例,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學生可以靈活對燈的亮度進行合理的控制,隨意控制其變亮或者變暗,或者對燈進行智能控制設計,當光線超過一定的亮度值時,燈進行亮度提升,當過于亮時,會自動調暗,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第三點,進行合理的多維擴展,創造力與多維擴展關系密切,從一定程度上進行分析,多維擴展是體現創客教育課堂設計開放性的重要環節,其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在實際的范例示范過程中,通過進行開展開放性任務,擴展學生自身的思維空間,進而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全方面發展。
結論
綜上所述,基于Scratch互動技術的創客教育課堂教學設計過程中,應注重該技術的應用,通過不斷的創新與應用,幫助學生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與應用,進而提升自身的創造力與創作意識,全方面發展,成為綜合能力較強的人才。但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教學效率,需要教師不斷創新改革,以滿足實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海武.淺談在Scratch互動技術背景下創客教育課堂教學設計[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7,(24):94-96.
[2]吳洋.基于Scratch互動技術環境下創客教育課堂教學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影響[J].信息技術教育,2015,(12):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