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華
【摘 要】本文以廣西為例,在闡述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學現狀基礎上,探討民族地區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措施:結合本土民族特色的演唱內容進行聲樂教學改革,結合學生就業開展聲樂教學改革,在教學中傳承與發展廣西民族演唱形式。
【關鍵詞】民族地區 聲樂人才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C-0156-02
一、問題的提出
在多元音樂文化背景下的今天,由于社會歷史、自然條件等多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區的高校聲樂教育資源,相比東部發達地區還是有一定的差距,聲樂的教學發展面臨一些困難和問題。如高師擴招后,對聲樂教師的需求量很大,有限的師資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師生比非常不合理;民族地區高校多為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加之激勵機制不完善,很難引進多種唱法教學的優秀教師,導致聲樂人才培養素質不高。怎樣傳承我國傳統的聲樂教學,怎樣利用民族地區的音樂資源進行教學,怎樣結合這些教學資源進行改革,形成民族地區各高校特有的教學特點是當前面臨的現實問題。
隨著相關政策的不斷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的高等教育已經出現了良好的社會和人文環境,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育也存在著可喜的發展勢頭,特別是具有自身特殊性的民族民間歌唱形式正更多地為廣大民眾所認識和接受。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學也正逐步向本土特色的方向發展,這使一些瀕臨流逝的民族民間演唱形式得以傳承,同時也使這些民族地區高校的聲樂教學走向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道路。那么,民族地區高校如何結合本土特色培養聲樂人才呢?這就涉及教學改革與創新問題。
二、現狀分析
廣西是以壯族為主、其他多個少數民族共同居住的民族地區,廣西地域民族資源豐富,音樂表現形式多樣化,特別是這里歌圩盛行,其演唱又具有典型的地域性,被稱為“歌的海洋”。廣西共有12個世居民族,其歷史背景、生產方式、語言和文化習俗等各不相同,其音樂文化也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局面,既豐富了民族音樂內容的傳達,又體現了多樣化的民族音樂特點。隨著社會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多種的演唱形式被大家認可,特別是怎樣在聲樂教學中融入本土的歌曲,怎樣對本土學生開展聲樂教學活動,越來越受到聲樂教師們的重視,怎樣把曾一度丟失的本土最具優勢的演唱內容與特點延續下來,就是一個非?,F實的課題。比如,不同民族的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他們的歌聲各具特點,如何通過專業的聲樂教學,使其特色具有可持續性發展?近年來,廣西的各位聲樂教育者也逐漸意識到,要想在全國聲樂教育界站得住腳,需要建立具有廣西鮮明特色的演唱形式,形成廣西特有的演唱風格。
三、教學改革措施
(一)結合本土民族特色的演唱內容進行聲樂教學改革
現今的高校大多沿用專業院校的聲樂教材,不能體現地方的特色,對此,可通過聲樂課程內容的改革,結合科學的發聲方法,增添廣西的民族歌曲和演唱形式,并編寫具有本地域和民族特點的聲樂輔助教材。
首先,通過對廣西各民族的民歌收集、整理,按類別、內容、曲調、難易程度等進行編寫,并在教學中加以運用,使廣西特有的民族演唱的精髓在聲樂教學活動中真正體現出來,讓本土民族演唱煥發出新的生命力,解決目前高校聲樂教學民族、地域特點邊緣化問題。廣西每個民族的民歌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如防城地區的京族,那里有著沿海沿邊的獨特地理位置,當地人民通過民歌唱出那里的風土人情,歌頌美麗的大海和沿邊風景。京族許多的民歌都是表現一種輕柔的風格,裝飾音應用得較多,通過倚音和波音讓音調婉轉起伏,特別增加了當地特有的樂器——獨弦琴的彈奏,讓人記憶深刻。把這些特有的地方民歌進行收集與整理,通過專業的創作,形成一種新的演唱形式,既有利于高校聲樂教學的多元化,又有利于地方民歌的傳承。
其次,聲樂教師應重視對本土音樂資源的研究,挖掘本土特有的聲樂作品,了解歌曲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此增加聲樂課程的寬度和厚度?,F今,廣西高校大多數聲樂教師都是“學院派”的演唱特點,對科學的發聲狀態比較熟悉,演唱能力也較強,但對廣西地方民歌了解不多。在廣西這個少數民族的地區,民歌文化非常豐富,聲樂教師應該主動去廣西的鄉村進行民歌采風活動,多了解地方民歌的魅力,這既有利于豐富自身的演唱視野,也有利于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通過一定時間的聲樂教學,繼續收集與整理廣西本土的歌曲,應用于教學內容并成冊,保證能延續廣西各地方民歌在聲樂教學中的應用。
最后,大膽鼓勵學生多演唱廣西本土歌曲,并嘗試一些新的、有特點的民間唱法,使教學內容不斷豐富和更新,做到既保證科學的發聲狀態,又能體現廣西特有的演唱形式。地方民歌的傳承與發展也需要學生這樣做,因為許多學生都是去學校從事教學活動,把學生學到的廣西地方民歌教給他們自己的學生,這樣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廣西特色的民歌,也是廣西高校聲樂教師應盡的責任。
(二)結合學生就業開展聲樂教學改革
學校應高度重視加強聲樂教學活動的組織領導,通過到各高校和中小學、團體等單位進行調研,了解聲樂教學的課程內容需求情況,組織聲樂教師開展研討會,對音樂教育專業與音樂表演專業的聲樂教學進行分析。部門以上領導應多了解聲樂課和感受聲樂課的內容和形式,對聲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進行整體評價和建議,建議與指導如何開展聲樂教學活動。聲樂教師應多思考高校聲樂教學如何符合中小學的音樂教學與團體的需求,在保證聲樂基礎教學的基礎上,注重根據學生就業的需求對聲樂教學進行調整。聲樂教研室應經常組織教師根據上級部門的建議和評價對聲樂課程進行調整與創新,使聲樂教學能為學生以后在中小學和團體從事音樂教學與組織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校聲樂人才大多是未來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機構的教師,也有進入歌舞團、企事業單位的,這就要求結合學生的就業進行聲樂教學的改革,促進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提升。中小學對音樂教師的要求是非常全面的,不僅要能唱還要會其他多個音樂技能,這個需要高校合理進行教學資源配置,保證學生在掌握好聲樂演唱與教學技能的同時,提升整體的音樂綜合能力。由此,民族地區高校聲樂課程不僅要學習聲樂發聲的基本技能,還要學習其他與之有關的音樂課程,這些音樂課程與聲樂課緊密聯系在一起,這些音樂課程對聲樂演唱有很大的幫助,如視唱練耳、音樂欣賞、鋼琴伴奏、藝術概論,等等。還可以根據中小學教師的崗位要求,在聲樂課程內容中加大兒童歌曲的學習內容,這種課程比較適合音樂教育專業的聲樂小組課。根據聲樂課程內容設置,規定學生每學期都應唱部分兒童歌曲,不僅要會唱,還要求結合一些舞蹈、手工等課程演唱一些耳熟能詳的兒童歌曲,并進行各種形式的表演,從而真正地提高學生的整體音樂素質。而音樂表演專業的聲樂學生就業主要面向歌舞團、企事業單位,在課程設置上應多開設舞臺表演、音樂活動策劃等方面的選修課,讓學生在畢業后能很快適應這類工作。此外,要多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組織的晚會與類似活動,了解與熟悉這些活動的流程,為以后進行晚會的組織與策劃積累經驗。
(三)在教學中傳承與發展廣西民族演唱形式
廣西民歌在全國范圍內已經有不少的經典作品為人們所熟知,如何讓大多數人會唱廣西民歌,了解廣西民歌的文化,需要多渠道地開展廣西民族演唱形式的傳承與發展活動。在電子信息快速發展的今天,特別是手機成為每個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如何利用手機平臺進行廣西民族演唱形式的宣傳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F在一些聲樂教材出現了一些二維碼幫助學習歌曲,每首歌曲都有一個二維碼,學生用手機掃描一下就可以聽到這首歌曲的錄音,方便學生學習與傳唱,值得借鑒。針對廣西民歌演唱的教材也較多,也可以利用這一方式。結合廣西“壯族三月三”、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較大型的節日與廣西電視媒介的“一生所愛”大地飛歌等欄目大力宣傳廣西民族演唱形式,特別在各大小歌圩進行多種演唱形式的民歌展示,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廣西民歌的多樣化演唱,了解廣西本土歌曲的獨特魅力。
學校是發展與傳播廣西民族演唱形式的主要陣地。各個高校聲樂專業的老師在給學生布置作品時可多融入一些廣西民歌,并要求他們了解廣西的民歌文化、背景,知曉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在各藝術類專業院系甚至可以成立廣西民歌研討小組,組織老師和學生一起學習研究廣西多民族演唱形式。還可以專門舉辦民歌演唱比賽,邀請各院校學生或者民歌愛好者參加比賽,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研究民歌的積極性,也是對廣西民歌的一種有力傳播,使得一些非專業的觀眾可以更多地接觸到廣西民歌演唱。
【參考文獻】
[1]章萍.民族聲樂教師的專業素質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2]王靜.湖北民族學院音樂學課程中融入土家音樂的可行性分析[J].大舞臺,2008(3)
[3]薛蕾.少數民族地區高校聲樂課教學改革探究[J].大舞臺,2013(1)
[4]謝弦.新疆高校聲樂教學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