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藝華


【摘 要】本文論述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職業能力測評的方法,針對職業能力測評中存在的校本等級標準及測試題目缺乏權威性、測評方法單一缺乏多樣性、應用缺乏機制保障等問題,提出重點開發職業能力校本標準和題庫、提高教師水平優化測評過程、建立科學合理的測評工作機制等措施,提高職業能力測評的可信度。
【關鍵詞】高職教育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 職業能力 測評方法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1C-0177-02
高職教育是一種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能力本位教育,隨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學生的考核也由對各門課程的學習和掌握情況的考核即課程考核,轉變到對其專業職業能力的考核即職業能力測評,這對高職師生都是一種新的嘗試和考驗。職業能力是指人們從事其職業的多種能力的綜合,其可以定義為個體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特定的職業活動或情境中進行類化遷移與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職業任務的能力。因此,開展測評工作時首先應該有衡量其能力水平的等級標準,其次才是測評內容和測評方法等。本文探索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的方法,進一步探討如何建立和完善高職職業能力測評體系。
一、校企合作開發職業能力校本標準
對職業能力進行測評,首先需制定職業能力等級標準。目前,我國的職業能力測評主要是學校內部的教學質量監控活動,尚無國家層面的職業能力等級標準,因此各院校需要開發具有學校或區域特征的校本標準。
(一)以職業能力為導向明確開發思路。職業能力校本標準不僅是我們開展職業能力測評的依據,也是教師開展教學、進行課程建設以及學校管理部門進行專業評估和教學評價的重要依據,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參考和指南,是用人單位選擇錄用畢業生的參考。因此,應組建由專業教師、教育專家、企業行業專家等人員構成的研發小組,在已修訂的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通過相關的理論學習、專業社會調研、用人單位人才需求調研、召開工作任務分析會等形式,開發職業能力校本標準。
(二)依據職業活動特點明確開發流程。制定職業能力標準的根本目的是反映行業對各項職業的資格要求,為高等職業教育的實施提供一個有效的行為規范。因此,應依據職業活動的特點梳理開發思路,結合職業活動對職業能力進行描述和分級。以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職業能力校本標準開發為例,具體做法是:
1.邀請企業專家通過工作任務分析會,采用頭腦風暴的形式確定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五個工作領域:電子產品裝配與測試、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電子設備和系統調試與維護、電子產品輔助設計、電子產品營銷。
2.確定各工作領域的若干典型工作任務,如工作領域“電子產品裝配與測試”的典型工作任務是工作安全健康保護、元器件識別與檢測、電子產品焊接、電子產品裝配、電子產品檢測、不良品返修等。
3.確定要完成這些典型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職業能力,如“元器件識別與檢測”所需的職業能力是:能正確識別常用電子元器件的類型和主要參數、能通過外形和常用儀表正確判別電子元器件的好壞、能按規范對電子元器件進行性能分析、能根據電路板選擇合適的測量方法和測量工具等。
4.依據校本分級標準,對完成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若干職業能力進行等級的劃分和描述,一級是能夠運用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獨立完成一般的常規性工作任務;二級能夠熟練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完成較為復雜的開放性工作任務;三級能夠熟練運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完成復雜的、創新性的工作任務。
二、以職業能力校本標準為依據命題
命題是實施測評的重要環節,我們按照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將職業能力校本標準轉換為學科知識領域的標準描述,包括理論知識標準和操作標準。理論標準主要包括記憶性知識描述和情景性知識描述;操作標準圍繞計劃、實施、檢查的工作過程制定相應的專業操作標準,依此設計開發理論考核樣題及綜合實踐考核樣題。
應用電子技術專業職業能力測評命題,是以職業能力校本標準為依據,結合企業專家的意見,確定考核內容、題型、題量、難易程度、評分標準等,理論考題的題型全部為客觀題,考核內容包括電路基礎、模擬電路、數字電路、高頻電路、單片機技術等專業知識模塊,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和判斷題。綜合實踐測評試題具有職業的典型性,來源于實際工作或與實際工作相近,測評內容包括電子產品生產、產品研發和電子產品檢測與維修基本技能等模塊。如要求在規定的時間內,按照實際的工藝流程完成一個用集成電路控制的線性穩壓電源的制作。工作過程包括硬件電路設計制作、單片機編程、作品調試等環節,綜合考核學生在電子產品生產、研發和檢測與維修方面的能力。
三、測評與結果分析
本次測評方式包括理論考試、綜合實踐考核及職業認同度調查。理論考試主要考查學生是否掌握必備的專業理論知識、職業理論知識以及一般認知分析能力。綜合實踐考核的目的是考查學生是否掌握了專業技能、必備的理論知識,是否具備了職業行動能力,以及達到哪一個級別的能力水平;綜合實踐考核具有綜合性,體現理論實踐一體化,體現完整的工作過程,學生完成工作計劃(或方案)制定,實施計劃、過程控制、評價工作結果等,還包含對學生語言表達、行為規范、職業素養等的考核;職業認同度調查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學生對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等的看法,以及學生的職業承諾。
參加本次測評的學生人數為30名,理論考核測評成績平均分為65.3分,及格率為63%,最高分為86分,最低分為35分;綜合實踐考核平均分為72.5分,及格率為77%,最高分為92分,最低分為40分。具體的成績分布如表1、表2所示(沒有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
依據校本職業能力分級標準,如何將如上測評成績轉換為對應的職業能力等級,我們還在探索研究階段。如按照理論和實踐各自的權重值計算出某學生的測評成績(按百分制),60-70分是一級職業能力水平;70-90分是二級職業能力水平;90-100分是三級職業能力水平。
目前國內也有不少研究測評的工具方法、測評的模型模式的論著和成果,如COMET(職業能力與職業認同感測評)能力模型和測評模式,明確了職業能力測評的基礎是一個三維能力模型,包括能力的級別維度,能力的內容結構維度和職業行動維度。按照該模型職業能力級別由低到高依次為名義能力、功能性能力、過程性能力、整體化的設計能力。
四、問題與建議
對高職學生開展職業能力測評是一個新生事物,我們的測評工作在本院獲得了積極的評價,為開展相關的教學改革和研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當然也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自主開發的職業能力校本等級標準及測試題目缺乏權威性;測評方法單一缺乏多樣性;如何對測評結果進行分析和應用缺乏機制保障等,這些問題都會降低整個測評的可信度,降低其對教學改革的指導意義。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重點開發職業能力校本標準和題庫。綜觀國際職業教育發展,北美的CBE(計算機輔助教育)、德國的“雙元制”和澳大利亞的CBT(以能力為本的培訓)等都是基于職業能力標準、“以能力為本位”的職業教育,因此,職業能力標準的建立是國外先進職教經驗的實質內容。圍繞職業能力校本標準開發的過程是一項系統的工作,不是簡單的某次分析會或研討會就可以解決的,需對整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定位,從生源、人才培養模式、校內外可利用的教學資源、合作企業、用人需求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系統的設計,同時要借鑒國內外先進職業能力標準開發的科學方法和實踐經驗,進行專門的理論研究,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完善研究制定本專業學生職業能力校本標準,重點解決如何建立校本職業能力模型、如何將職業能力校本標準轉換為學科知識領域的標準描述、如何依據職業能力校本標準開發測試題庫等問題。
(二)提高教師水平優化測評過程。對職業能力的測評要比課程考核復雜得多,通常需要同時采用多種工具或方法進行測評,對測評教師的要求也比較高。目前高職學生職業能力的測評方法有觀察法、問卷調查量表法、心理測驗法、情境模擬法和實訓現場測試等。因此教師需要學習和掌握各種測評工具或方法,能對被測試者的相關能力進行迅速、科學和客觀的判斷,保證測試結果能真正體現學生的職業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測評工作機制。職業能力測評是對人的職業能力的測量和評定,是人才素質測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科學合理的測評,體現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它是人才培養工作的開始,而不是人才培養工作的終結。因此要建立一個閉環式的循環測評工作機制,一方面通過測評工作監控診斷人才培養質量,另一方面綜合運用測評分析結果指導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這亦是測評的最終目的。目前的測評工作得到了足夠的重視,但對測評結果進行分析和應用也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實踐,如嘗試建立測評數據分析模型,構建基于高職職業能力標準的具有多元化、真實化、標準化以及職業化特點的課程體系等。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莊榕霞.職業院校職業能力測評研究[J].教研理論,2013(3)
[2]李中玲.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測評的工具與方法[J].職教通訊,2010(11)
[3]郭曉群.肖為民.高職學生職業能力標準與測評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