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朗
【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學也在不斷尋求新的突破,新形勢的驅動同時對高中歷史學科教育教學有了新的要求,讓高中歷史教師肩負著更加重要的責任,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重視學生的學習結果忽略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改后,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有著新認識,要求在歷史課堂的教育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能動性,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前提,鍛煉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歷史學習的效率,提升歷史教師教學質量。本文通過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進行研究,對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廣大歷史教學者提供教學上的幫助。
【關鍵詞】高中歷史 教育教學 對策分析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066-01
一、高中歷史教育教學現狀
(一)歷史學科目教學目標偏差
高中歷史教學目標過于強調教育教學者的目的,對學生實際操作方面的目標關注較少,忽視了學生學習歷史的實際運用能力,在歷史教學目標較為復雜的情況下,教學目標過于偏重考試,教師為了學生考試成績進行歷史教學,歷史教學中每一章節都編制好了教學重點和大綱,課堂上直接從歷史背景、人物地點、歷史意義、啟示等方面進行教學,學習應付考試的目的性太強,忽視了學生興趣學習這一目標,有的教學內容和歷史事件不是教學重點,教師一帶而過學生也就此忽視,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時時間軸斷裂,歷史思路不清晰。
(二)歷史教學課程設置欠科學
在歷史課程設置上與初中歷史銜接還不吻合,沒有凸顯出高中歷史與中小學歷史學習的區別,在高中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課程設計和安排必修課較多,選修課分量比重較少,缺少歷史選修課的比重。高中歷史屬于文科課程,雖然目前高中正在弱化文理分科過程中出現的理科生不涉及文科課程,文科生不研究數理化的現象,但是對于文理分科過后的學生來說,對歷史的學習態度出現明顯的區別,歷史課程的設置在文理課堂上出現明顯不同,歷史是人類活動的見證,不論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都應當尊重歷史、重視歷史、學習歷史,課程設置中出現的偏差會影響高中生對歷史的學習。
(三)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觀點難突破
傳統教學模式是在中國特色的教育和考試環境的影響下形成的,應試教育根深蒂固僅憑短暫的課改是無法動搖的,課改的道路依舊艱難曲折,教師傳統教學在新舊教育環境中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傳統教學中突出教師的作用,強調教師在課堂中授課能力,教師以教科書為主進行內容的滲透,容易忽視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上缺少創新的動力和參考,實際創新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結合能力較弱,有的教師創新理論功底較強但缺少實踐經驗,有的教師資質很高但是對創新人數不足。
二、高中歷史教育教學對策分析
(一)端正學生歷史學習目的
學習歷史不僅僅是為了高考,不只是為了走進一更好的大學,而是人生經理和知識的積累,對于人類來說,每一段歷史都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學習歷史就是和遠古文明和歷史祖先對話,歷史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段記憶。有的學生認為歷史都是原來發生的事情,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未來才是自己的,但是,只有學習歷史,了解歷史,從歷史中學習經驗與教訓才可以更好的發展。讓學生端正學習歷史的態度,就要讓學生擁有一種情懷,尊重歷史、認可歷史的情懷,讓學生知道學習歷史是對自己的一種沉淀。
(二)情景教學提升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學習記憶性的知識較多,因此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十分重要,教師可以通過參觀博物館,講述歷史人物的故事讓學生對相關任務或者事物所處時期產生興趣。例如教師在清明節利用組織學生掃墓祭奠革命英靈的機會給學生講述革命英烈的故事,引申到相關時期,將課本的內容延伸到實踐中,在之后的課堂上提到掃墓當天,讓學生自由討論看到一座座墓碑和紀念堂學生有什么感想,革命的意義何在,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培養了學生思考研究歷史的興趣。
(三)多媒體網絡教學引導學生歷史學習
目前,抗戰劇、諜戰劇、歷史劇層出不窮,教師利用這些電視劇或是電影也可以引導學生了解歷史記憶歷史,教師選擇幾部能夠正確反應當時歷史的電影或是電視劇片段讓學生觀看,在放松課堂學習氛圍的同時激發了學生了解當時歷史的興趣。例如教師可以播放一系列《延安頌》《開國大典》等等電視劇片段,讓學生觀看,學生通過觀看產生對當時歷史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將新民主主義革命、國共十年對峙、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這一條歷史聯系在一起形成清晰的時間軸。通過多媒體和電視、影視讓學生對歷史進行學習和了解。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的學習需要廣大歷史教師不斷地研究和創新,端正學生歷史學習的目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利用時間與觀影等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歷史。
參考文獻:
[1]張勛.高中歷史教學現狀和對策研究[J].考試周刊,2017(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