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現已被很多學校作為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模式實施應用。然而不同學科根據其課程特點,在實施過程中的應用方法各不相同。筆者作為高校的一名專業技能課教師,根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設計了一套適合高校技能課教學應用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型。
【關鍵詞】翻轉課堂 技能課 應用模型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8-0-02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介紹
“翻轉課堂”通常也被稱作“顛到課堂”,即將知識的傳授過程和知識的內化過程顛倒安排。該種教學模式起源于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園”高中。2007年春,該校化學教師喬納森·伯爾曼(Jon Bergmann)和亞倫·薩姆斯(Aaron Sams)通過使用錄屏軟件將PowerPoint演示文稿進行錄制,又將自己對該節內容的講解錄制成視頻,上傳至網絡播放,讓那些學習比較困難或因事而缺席課堂的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補課,等到下次課堂教學時,這兩位老師針對看視頻學習的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一對一解答,通過這樣的舉措,讓那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或缺席課堂學習的學生得到了很好的幫助,這就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學視頻為基礎,通過網絡,讓學生觀看教學視頻學習相關知識技能,而在課堂上老師重點是對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進行解答,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內化。該種模式的誕生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師生的角色,并對課堂時間的使用進行了重新規劃,實現了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技能課教學應用中的優勢分析
高校技能課的教學,實踐性與操作性比較強,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目標不僅要完成對規定知識技能的傳授,還要將技能的學習落到實際應用中,且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應用創新。
對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即:課前、課堂、課后。
應用傳統教學模式,其教學過程是:學生課前進行自主預習,課堂接受教師的知識傳授,課后進行知識的鞏固內化。在這個模式中,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基本是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處于一種被動學習狀態,而對知識的鞏固內化大部分是在課后進行,當遇到問題時,就不能得到老師及時的幫助,進而對技能進一步的應用創新產生了制約。
依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設計其應用過程為:學生課前進行自主學習,課堂進行鞏固內化,課后提升技能應用與創新能力。在這個模式中,學生課前通過觀看教學視頻自主完成知識技能學習,遇到不懂或沒理解的內容時,可以重復觀看教學視頻,直至理解,如果還有疑問,便可以記錄下來在課堂上尋求幫助。這一過程是基礎過程。在課堂上,教師的活動不再是知識講授,而是圍繞學生課前學習所遇到的問題進行一對一的解答,讓學生得到老師及時的幫助,從而完成知識的鞏固內化。這一過程是核心過程。該過程的教學,可以增加課堂的互動性,也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根據學習情況,實施個性化、差異化的教學,即:根據學生掌握技能情況的不同,進行分層次教學,這樣即可以幫助學習較困難的學生慢慢理解內容,也可以幫助學習較輕松的學生加強知識的拓展與訓練。在課后,學生可以圍繞新知識技能思考其應用與創新,為技能的應用創新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上這些優勢都是傳統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的效果,在這個教學模式中,課堂教學中師生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教師從技能學習的傳授者變成了技能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曾經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課堂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課堂,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三、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技能課教學中的應用模型設計
高校技能課因其實踐性及應用性強的特點,故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應用要求比較高,甚至要拓展技能的實踐應用創新。根據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特點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結合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對在高校的技能課教學中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出一個較實用的應用模型。該教學模型主要由課前學習、課堂內化和課后創新三個模塊組成,每一部分都對教師和學生提出了相應的活動要求。
1.課前學習模塊設計
(1)教師活動
1)準備教學視頻: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教學視頻是前題,該視頻可以是任課教師自己錄制,也可以采用網絡上的優秀教學視頻。視頻主要涵蓋本節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案例、技能操作等內容,要清晰呈現教學過程。
2)設計制作學習任務書:學習任務書即學生學習指導書,用來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重點、難點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同時在學習任務書中要圍繞本節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設計一些可以促進知識內化的思考題、項目實踐題和其它應用性問題,以便學生進一步理解相關內容。
3)上傳網絡,關注學生學習進度:將準備好的教學視頻和學習任務書,統一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并告知學生的學習時間段。在這個學習時間段內,老師可以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實時查看學生的學習情況(這里使用的是超星學習通網絡教學平臺),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通過網絡幫助學生解答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2)學生活動
1)觀看教學視頻: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電腦端、手機端或其它設備登錄網絡觀看老師發布的教學視頻
2)完成學習任務書:通過觀看觀看教學視頻,理解并掌握本節的學習重點和難點,根據任務要求一步一步完成所留任務。
3)記錄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如遇難以理解的問題或無法解答的問題,可以做詳細的記錄以便在課堂中得到老師一對一的幫助
4)提出問題:在理解與掌握技能的基礎上,要提出一些與當前知識技能相關的應用性問題或創新性問題,以便后續進行進一步的探究與應用。
2.課堂內化模塊設計
(1)教師活動
1)檢查任務:根據課前設計的學習任務書,檢查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可以采取提問、查看任務項目等方式進行。
2)解決問題:通過檢查任務書的完成情況,結合學生在觀看視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給予學生一對一的解答,根據學生理解與掌握情況的不同,實施個性化教學、差異化教學。
3)提出探究性問題:根據課程內容及技能應用技巧,針對性地總結一些有探究價值的項目研究或其它創新問題,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結構及興趣點,選擇相應的探究題目,再根據題目類型,讓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形成小組協作學習模式。
4)反饋評價:針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問題解決情況、創新性問題的提出情況、探究性問題的探討情況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實時的評價,這也是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對學生學習進行考核與評價的一步。
(2)學生活動
1)呈現任務結果:向老師呈現自主學習后的成果,這些成果是圍繞任務書所設計的任務來完成的,可以是具體的課堂技能案例、實踐操作練習或項目任務等內容。
2)呈現問題:根據自主學習過程中所記錄的問題,向老師呈現遇到的問題并尋求幫助。這些問題可以是難以理解的客觀問題,也可以是學習過程中提出的質疑,還可以是在理解現有知識的基礎上,發揮想象,大膽創意,提出與知識相關的其它應用性問題。
3)獨立探索問題:獨立學習能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從個體發展角度來說,學生的學習是從依賴性學習走向獨立性學習的過程。通過獨立探索問題可更好地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獨立學習中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4)協作學習:當老師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和任務時,學生根據各自的知識體系和興趣點,組織生成學習小組,在小組內以討論、對話、頭腦風暴等形式充分探究問題,再根據任務性質進行小組成員分工,最終結合“拼圖學習”策略實現小組協作學習。
5)交流成果:所有學生在經過獨立探索、協作學習之后,都會獲得相應的創意成果,通過交流成果,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交流學習體驗、分享學習成果、展示自我學習價值、從中體驗學習獲得感與成就感,還可以讓個體之間不同的創意點想互碰撞,產生更多的新創意,讓學生的創意空間再一次放大,讓知識技能得到充分的應用創新。
3.課后創新模塊設計
(1)教師活動
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與知識技能相關的探究性問題,啟發、誘導學生多思考,多質疑,以疑啟思,提高思維的變通性。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創新的基礎,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
(2)學生活動
發揮想象,開拓創新:根據老師的引導或通過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大膽實施知識建構,開展項目創新性研究。該創新性研究的主題可以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選題,也可以是自己根據技能的掌握情況及興趣點自主命題,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技能的應用創新。
四、結束語
在實施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對老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對老師而言,首先為了達到較好教學效果和較好的師生交流關系,翻轉課堂中的教學視頻最好是老師親自講授的視頻,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在課前和課上獲得一致感,才能更好的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所以這就要求老師要有較強的信息技術素養,具備一定的視頻錄制與編輯能力;其次,為了能夠在課堂中實施個性化教學和差異化教學,提升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應用水平,老師一定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過硬的技能水平。對學生而言,首先要具備較高的自主學習能力,且能夠合理安排學習時間,這樣才能夠通過觀看教學視頻完成課程內容的學習;其次要有較強的探索精神和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夠在完成基本技能學習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應用水平。綜上所述,不僅要求老師要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2,(4):46-51.
[2]金陵.“翻轉課堂”翻轉了什么[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9):18.
[3]鐘曉流,宋述強,焦麗珍. 信息化環境中基于翻轉課堂理念的教學設計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作者簡介:李慧玲(1979.2-),女,漢族,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學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計算機科學教。
課題項目:校級課題,河套學院主辦,項目名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大學技能課教學中的實踐應用研究,項目編號: HTXYJY15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