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要】隨著我國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針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已經成為小學班主任的新職責和新要求。為了適應新時期的德育工作,小學班主任除了搞好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外,還必須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將維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視為己任和職責。因此,在新形勢下,小學班主任是身兼教師、班級管理者、心理健康醫生等角色為一體的新型教育工作者。滲透式教學是一種潛移默化地、自然地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在不斷的滲透中,不僅避免了小學生單純依靠專業心理健康教育資源短缺的矛盾,更豐富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的內涵。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 策略 整合
【中圖分類號】G4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184-02
學生良好的心理素養和健康的心理是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小學生由于其心理和生理特點,心理素質的形成與培養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班主任作為小學生最熟悉、最親切的角色,應當利用這一特殊地位和身份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小學生的心理素質。本文將就小學班主任工作的特點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進行探討。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與班主任工作契合的策略
縱觀目前我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很多中小學班主任已經成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很多班主任在完成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花費大量的精力來幫助學生進行心理輔導,疏導學生心中的各種情緒,但是,由于很多班主任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不足、思想觀念陳舊、心理教育理論不足、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操作方法不當、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
二、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體現滲透教育的基本原則
小學生的心智與生理都處于發育期,特別是那些低年級的小學生,更是需要老師的關愛。很多小學生將班主任視為自己的榜樣,從班主任身上學習優秀的品質、干練的作風、幽默的談吐、良好的人際關系。一名優秀的小學班主任必須具備敏銳的洞察力、穩定的思想情緒、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思維意識。小學生在了解班集體的內涵時首先接觸到的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因此,小學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小學生明亮的雙眼監督下。班主任與小學生之間要建立良好的感情關系,相互之間信任、依賴、認同,這樣才能使小學生愿意將自己的心里話對班主任說
三、營造和諧班集體氛圍,為心理健康教育創造環境
人的心理環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這種無形的環境對小學生們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相關研究表明,良好的心理氛圍能夠為學生的學習、健康成長帶來巨大影響,在正確的心理暗示和影響下,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以更好發揮。因此,這就要求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班主任應為學生的心理健康與成長創建良好、寬松、積極、和諧的班級文化環境,在這種良好氛圍影響下,實現對學生潤物細無聲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改變教學模式,在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小學班主任一般都擔任著至少一門主科的教學活動。有的學校還對低年級班主任采取包班制的方式,即班主任既教數學,又教語文。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課堂教學優勢,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特點,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并結合教材的內容逐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增強課堂學習活動中心理因素的投入水平和效果,使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起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學習品質,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的同時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五、開設專門的心理輔導課,充分體現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導性
心理輔導活動課程是小學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班主任上好班級心理輔導活動課是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種前瞻性的活動,更是構建良好心理環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班主任在設計心理活動課程的內容時一定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班主任可以在課前深入到學生當中,了解學生最討厭什么、最關心什么、最喜歡什么,通過尋找共同的話題幫助小學生盡快適應學校的生活。對于中年級學生,可以通過樹立合作意識、學習簡單的情緒調控方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等活動幫助學生成長。對于高年級學生一定要逐一對他們進行學習習慣的培養,學會面對不同的挫折。另外,組織學生進行各種社會實踐活動也能夠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總之,雖然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小學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內容,但是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將幫助小學生形成難度人格、健康的心理、積極向上的心態。因此,在日常班級管理和課堂教學工作中,小學班主任應充分利用滲透的方式,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王玉梅,馮雨春.淺談小學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5(4).
[2]李瑞山.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新課程研究(下旬刊),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