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曉洋 彭昕
【摘要】“身心操控能力構建論”的體育概念是從本體論視角出發,依循體育演進史抽象出存在于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游戲、旅游等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身體動作形態而提出,明確“動作”才是體育學的研究對象,在本質上體育動作與人類生產生活動作具有一致性;遵照“身心操控能力構建論”的體育概念,基于人本主義觀提出體育學基本理論:“三生”體育觀(生存體育觀、生活體育觀、生命體育觀),該觀念既闡釋了體育與其他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之理論淵源又指明了體育的本質意義及其功能價值新取向,對學校體育教學實踐革新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關鍵詞】體育概念 體育本質 “三生”體育觀念 學校體育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0-0209-01
自2008年北京奧運會至今,我國體育理論界及其社會民眾在體育的功能價值認識上出現了較大的轉向,即體育的政治功能與民族情結已不再高居榜首,代之而起的是體育的健身休閑娛樂功能和經濟文化交流功能。這種將金牌體育觀念復位全民體育觀念是我國體育大國地位確立后的體育理念應然轉向,也是人本主義體育觀的自然回歸,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依據人本主義體育觀,體育應當為人及人類的生存能力、生活品質與生命價值提供原始動力,學校體育也應當秉持這一理念。
1.體育概念的重構
依據體育史學研究成果,按照呈現時間早晚為序,體育各類現象產生路徑大致呈現這樣一種排列:原始體育→民族(民俗)體育→軍事體育→學校體育→大眾體育→競技體育[1]。原始體育形態屬于非自覺的體育范疇,甚至可以認為是人類最初的物種生存本能與動物嬉戲本能使然,主要動作包括走、跑、跳、攀、擲、射等,這些動作形式在狩獵、采摘、遷徙等采集社會勞動生活模式中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而在閑暇之余囿于動物嬉戲基因的驅動,結合某些勞動動作形式,用于祭祀禮儀或休閑游戲等的原始舞蹈、藝術、娛樂競技動作等也得以創生;一直以來人類為了滿足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等領域的實際需求而創造了各種身體動作元素,其本身也發展和豐富了體育的存在形態,明確這一點將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地探討體育的本質,有助于構建獨立的體育科學體系。由以上可以推知,體育正是人類專門致力于構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社會實踐活動。如此,在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等社會實踐活動中具有共性的、專門用于構建自我身心操控能力水平的身體動作形式當然地屬于體育的范疇。
2.“三生”體育觀及其內涵
人類演進史依次經歷了采集模式、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與信息革命,從體育學觀之,每一次的社會變遷都會大大減少并固化人類肢體活動,由大肌肉群活動逐漸轉向小肌肉群活動,反向而論,人類大肌肉群的操控能力卻在逐漸退化。體育不一定能夠增加絕對生命時長,但一定能夠拓展有效生命維度。“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中“體質”的生物學涵義是指“人自體”在遺傳性與獲得性基礎上表現出的體格、體能和適應能力,在體育學意義上它既是“人自體”身心操控能力的基礎,也是其獲得性結果;體育運動是所有增強體質的外部獲得性因素之一,是增強體質的有效手段但絕不是唯一手段。
3.學校體育教學改革與創新
學校體育是教育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體育的分支和屬概念,它通過專門構建在校學生的身心操控能力水平來達到全面培育人的目的。依據學習階段劃分,學校體育可分成學前體育(3-6歲幼兒)、普通教育體育(6-18歲青少年兒童)、高等教育體育(18 -22歲青年大學生)[2],之所以說學校體育階段最為重要,是由其教育客體的特殊年齡段決定的,此階段的體育客體具有以下特點:身體生長發育迅速,可塑性最強;精力旺盛,活動能力最強;富有好奇心,模仿能力最強;新陳代謝迅猛,恢復能力最強,尤其是普通教育體育客體更為突出,如果在此階段其身心操控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不僅對個體的一生能夠打下良好的身心基礎,也對民族素質的提高大有促進,同時競技體育、軍事體育、大眾體育能相應得以推進。由此可見,學校體育正是全民體育的基石。
因此體育教學動作的選擇不能僅固化于運動項目,更多的選編資源應當來自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游戲、競技等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的身體動作。如果在青少年兒童階段教學中,全面挖掘存在于勞動、軍事、祭祀、教育、藝術、保健、旅游、游戲、競技等人類社會實踐活動中“跳”的動作形態,不僅使體育教學內容豐富、方法多樣、生動有趣,還能循序漸進、穩步提高,更能與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生活相結合,切實提高學生身心操控能力,為以后的各種“應用跳”學習及其運動項目動作創新打下扎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郝勤.體育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3-183.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0-12.
作者簡介:
胡曉洋(1981-),女,四川南充人,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