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
摘 要 江門五邑地區的僑鄉文化資源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它在教學實踐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例如我們在《文化生活》中“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這單元就可以較好地運用其價值。我們可以通過課前設計、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活動等途徑充分實現價值。
關鍵詞 僑鄉文化 高中思想政治課 文化生活 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1.068
On the Use of Cultural Resources of Overseas Chinese in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ake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Unit in "Cultural Life" as an Example
ZHANG Ling
(School of Marxism, Wuyi University, Jiangmen, Guangdong 529000)
Abstract The cultural resources of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Wuyi district of Jiangmen provide a wealth of teaching resource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e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t is feasible and necessary in teaching practice. For example, we can make good use of the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national spirit" in "cultural life". We can realize the full value through such ways as pre-class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al activities.
Keywords culture of hometown of overseas Chinese;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ultural life; use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全國中小學都在積極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找到一條適合當代學生發展的新道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提出,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要積極開發和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學校應該充分發揮校內的各類教學設施和實踐基地的作用,也要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社會資源和豐富的自然資源。[1]學校的教學資源并不局限于教材,資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例如在五邑地區,我們可以利用華僑文化資源作為輔助教材來進行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僑鄉文化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課兩者若能較好地結合在一起,對于學生知識點的學習、教師的教學、學校對學生德育的培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1 僑鄉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運用的價值
僑鄉文化具有豐富的內在價值,它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資源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1 僑鄉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運用具有必要性
無論是從新課程標準來看,還是從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方面來看僑鄉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運用都具有必要性。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思想政治課是一門旨在提高學生參與現代生活能力的學科。[2]教師在課堂中可以運用僑鄉文化的相關案例去分析闡述其相關知識點,這樣有利于同學對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教師也可以運用當地的僑鄉文化資源為提供學生實踐的機會。理論與實踐兩者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上效果更突出。
現在,經常會出現學生不愿聽政治課的現象。面對這種現象,把僑鄉文化運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不失為一種好的方式。由于僑鄉文化是學生生活文化中的一部分,學生對此會產生熟悉感和親密感,這樣有利于教師的課堂導入,從課堂的一開始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教師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格式展示相關案例,使學生在多感官上去關注即將要學習的知識點。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產生較好的教學效果。
1.2 僑鄉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運用具有可行性
無論是從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從歷史角度前人的經驗上來看,僑鄉文化資源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運用都具有可行性。
首先,從學生的情感需要來看。僑鄉文化是學生的家鄉文化。學生對它有著與生俱來的認同感和熟悉感,如果教師利用僑鄉文化,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家鄉的自然景色、名勝古跡、名人典故以及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樣不僅加強學生了解僑鄉文化還能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滿足學生的情感需求,更能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
其次,從前人經驗來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出現了把鄉土資源運用到教育領域的研究,此后便出現了系列相關研究。例如把當地紅色資源運用到學校課堂教學中等等。由此可見,僑鄉文化作為當地文化資源中的一種,可以運用到教育領域中。比如廣東江門五邑大學從2006級學生開始,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就開始利用僑鄉文化資源充實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在充分領會、理解統編教材和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積極尋找僑鄉文化教學資源與統編教材上的結合點。[3]
2 僑鄉文化在“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課中的運用
僑鄉文化作為當地資源的一種,它對該地區的人們發揮著教育的功能。那么我們應該在教學中如何地利用僑鄉文化資源呢?以高中思想政治課文化生活中的“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這一單元中的相關知識點與僑鄉文化資源相結合可以做一個很好的說明。
《文化生活》中“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這一單元只要有兩課四框的內容,主要講的是中華文化的內涵與精神。這一單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較好地結合僑鄉文化的相關知識進行教學。例如在講“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時,教師可以采用討論的方式讓同學們參與學習,討論僑鄉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在當地這方水土中,究竟形成了怎樣的一方文化?這個文化是怎么形成的,并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等等。教師在課堂中積極地調動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在參與中相互了解與學習,并且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這樣一來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能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培養學生的知情意。
在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時,我們就可以運用僑鄉文化中的嶺南建筑文化作為課堂的切入點進行學習。在五邑地區著名的開平碉樓、歐陸風格的商鎮及集市廣場等都可以作為我們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中的輔助教材,增加教學的廣度與深度。嶺南建筑的特點是既有保留傳統建筑的特色,又融合了中外文化;既有民族之性,又有地方之特色。作為中國第一僑鄉的江門五邑,其建筑和裝飾風格屬于嶺南建筑當中,但又因為五邑地區歷史的變遷等社會因素,它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進行創新。這里就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民族的特性。
在講到“我們的民族精神”時,我們可以以五邑華僑陳宜禧事例加以說明:陳宜禧從小出洋謀生,從事工程建筑,當聽到祖國需要他時,毅然回國出資修建新寧鐵路,后來不幸地被日寇飛機炸毀。[4]陳宜禧愛國愛家、開拓進取、艱苦奮斗、不斷前進的精神不就是我們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所講的民族精神的核心嗎? 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以此來充分說明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
3 僑鄉文化在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課中的運用途徑
僑鄉文化資源的開發、整理最終都是為教學服務的。如何把它較好地運用到教學中是最為關鍵的。我們從教學的時間順序進行劃分,以課前設計、課堂教學、課外實踐這三個角度來加以說明。
3.1 課前設計
首先在教學設計中我們要充分地利用僑鄉文化資源。教學設計是對整個教學過程有個全面的計劃,它具有三維目標: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教師在利用僑鄉文化資源時,應當更好地為三維目標所服務。比如,教師在對教材知識點設計時,應具有創新性。教師在教材方面可融入僑鄉文化的相關事例,這樣不僅使原本枯燥的教材變得生動活潑,也能使學生了解當地文化的同時增強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除了在課堂上的教材進行創新之后,教師還可以運用一些輔助性的教材,使學生在閱讀課外書籍的同時,了解文化,感受文化。教師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可以在結合僑鄉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采用情感教學法,這樣更加有利于完成教師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3.2 課堂教學
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運用一些有關僑鄉文化的案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從而引出相關知識點。教師通過“一案到底”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不僅使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與此同時對僑鄉優秀文化的教育也滲透其中,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家鄉的文化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體現了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德育課程,不僅教給學生相關知識點,更培養學生的能力,塑造學生的情感和價值觀。另外,學生課堂作業練習也屬于教師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這個環節中我們同樣可以用僑鄉文化補充教學內容。我們結合課堂所學內容編寫僑鄉文化相關的練習題,既能讓學生對知識點查漏補缺,對所學內容加深印象,更能提高學生對做題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習題能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學習情況及時改變教學方式,推進自身的教學進度等等。
3.3 課外實踐
在對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我們不僅可以從“靜”的方式來獲取僑鄉優秀文化,我們同樣可以通過五邑地區這本“活”的教材來豐富我們的眼界。在課外間利用社團這一平臺,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組織學生參加華僑博物館、僑鄉愛國教育基地、具有僑鄉特色的建筑物;開展一些有關僑鄉文化的征文活動等等。又例如在組織學生參觀明代著名理學家,被譽為“嶺南一人”陳白沙紀念館時,我們在那里可以感受大師的文化氣息,吸收他觀點中精華部分。我們還可以去參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平碉樓”,在那里我們不僅會在感到視覺上的震撼,更會在心里感嘆中外文化的融會貫通。課外實踐活動的參與,可以使學生全方位、多感官、多角度地了解僑鄉優秀文化,進而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地影響著學生。
參考文獻
[1]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N].中國教育報,2001:7.
[2] 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教育部國家教育委員會.2004.
[3] 王克編.文行化育——用僑鄉優秀文化精髓辦學育人[M].珠海:珠海出版社,2008:49.
[4] 梅偉強,張國雄.五邑華僑華人史[M].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7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