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虹景
〔摘 要〕目前,跨界已經(jīng)深入到各領域、各行業(yè);特別隨著我國人民群眾娛樂需求的日益增長,無論是從娛樂節(jié)目還是音樂教育來看,“跨界”都有不同程度的滲入,尤其在聲樂教學中應用極為廣泛。
〔關鍵詞〕跨界;聲樂教學;實踐
一、“跨界”的定義及其在聲樂演唱中的運用
跨界,顧名思義就是指從某一屬性的事物,進入另一屬性的運作;其主體不變,而事物屬性發(fā)生變化。跨界的本質是融合和整合,通過搭配與本身看起來不太關聯(lián)的特性進行重新組合或者疊加,以達到創(chuàng)造新事物方式的效果。“跨界”在藝術界已被廣泛運用;其在聲樂演唱方面,無論是在娛樂節(jié)目還是聲樂教學上,均產(chǎn)生了讓人驚艷的效果。在娛樂節(jié)目運用方面,影響較大的《跨界歌王》是北京衛(wèi)視推出的一檔大型明星跨界音樂真人秀節(jié)目。節(jié)目匯集了活躍在影視、娛樂等領域的眾多明星,包括劉濤、王凱、秦海璐、李光潔、姚晨、陳建斌等。他們在舞臺上展現(xiàn)鮮為人知且令人驚艷的音樂才華,爭奪年度“跨界歌王”的殊榮。這些在演藝道路上成績斐然的演員們,用自己獨特的魅力嗓音,運用“跨界”的藝術手法,為自己的藝術道路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另外,在聲樂教學方面,民族和通俗唱法的“跨界”代表人物有譚晶、譚維維和姚貝娜;美聲和通俗唱法的跨界代表人物有莎拉·布萊曼。他們都完美地運用兩種及以上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來表現(xiàn)歌曲的潛在藝術性,使聽眾耳目一新。從2017年的各大娛樂節(jié)目收視率排名來看,《跨界歌王》已遠超《快樂大本營》《非誠勿擾》《詩書中華》等娛樂節(jié)目。這也突出地反映了人們群眾藝術審美觀念的悄然改變及其對我國聲樂演唱教學的新期許和新要求。
二、我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歷程及聲樂教學的現(xiàn)狀
(一)聲樂藝術的發(fā)展歷程
在三千多年前,我國就產(chǎn)生以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它們促進了民族聲樂藝術的產(chǎn)生。它們在中國民族文化深厚的根基上,不斷地變幻、創(chuàng)新、融合、發(fā)展,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熟知的民族聲樂表演藝術;并涌現(xiàn)出了一批像李谷一、李雙江、才旦卓瑪?shù)葌涫苋嗣駩鄞鞯乃囆g家;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像《唱支山歌給黨聽》《紅星照我去戰(zhàn)斗》《我和我的祖國》《父老鄉(xiāng)親》等眾多廣為傳唱的民族藝術歌曲。在20世紀初,教堂音樂大量傳入中國,它們對中國音樂的發(fā)展和演唱模式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從圣詠音樂到政府開設的中小學系列音樂課程,歐洲聲樂演唱藝術系統(tǒng)在我國音樂界得到了廣泛的采納,在我國涌現(xiàn)了李志曙、周小燕、郎毓秀等第一批美聲唱法歌唱家,產(chǎn)生了《我愛你中國》《帕米爾,我的家鄉(xiāng)多么美》《沁園春 雪》等美聲唱法代表歌曲。20世紀初30年代,一種新型的歌唱模式走進了人民的生活,其獨特的動感節(jié)奏和容易掌握的特點,讓通俗唱法迅速在歌唱界擁有了一席之地,也促使了景崗山,鄧麗君、毛寧等通俗唱法明星的誕生;他們的代表歌曲有《我只在乎你》《大中國》《眾人劃漿開大船》《亞洲雄風》等。
(二)我國聲樂教學的現(xiàn)狀
當前,我國有以中國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為代表的專業(yè)音樂學院十余所,有綜合類大學音樂學院上百所。這些院校均開設了聲樂專業(yè),且聲樂教學方向也劃分得相當全面和細致;他們?yōu)槲覈囵B(yǎng)了大批聲樂人才。同時,我國美聲、民族、通俗的演唱方法和技巧也有了很大的突破和發(fā)展。但是,近幾年來,我國聲樂教育界出現(xiàn)了“千人同聲”的狀況,究其原因如下:其一是教學方法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單一。我國現(xiàn)有的聲樂教學不外乎三種模式: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從教師到學生,絕大部分都是這些模式培養(yǎng)出來的。它們雖然比較科學,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培養(yǎng)“復制性”。有些教師教授出來的學生有了名氣,那么家長就覺得應該往這條路走,結果路越走越窄,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不到最全面的培養(yǎng),導致最后培養(yǎng)出來的都是同一個唱腔、同一個感覺,毫無特色可言。其二是社會審美單一。隨著各類音樂選秀節(jié)目的火熱推出,很多歌者都不斷參加比賽和選拔。但是比賽評委卻總是那么幾個人,這就從一定程度上讓音樂審美、音樂評估受到了局限。而歌者認為能選上、能獲得獎項,那就證明自己的唱法和表達是正確的,無形中使歌者的表現(xiàn)力、多樣性受阻。
三、“跨界”融入聲樂教學的路徑
(一)學前綜合評估,因材施教
1.綜合評估,發(fā)掘學生的獨特性。我國現(xiàn)有的藝術類專業(yè)在招收學生時,已進行了比較科學的分類,如民族唱法、美聲唱法、通俗唱法等。每個學生的聲線都是獨一無二的。雖然在進入高等專業(yè)藝術院校學習的時候,是統(tǒng)一劃分的;但是每位聲樂教師在教學前,必須充分了解自己學生的音域、音色、藝術表現(xiàn)力,以及學生的學習潛能。這樣,可以通過多位聲樂教師的綜合評估,確立更符合學生嗓音特質的演唱方式。遇到嗓音條件相對獨特、條件非常優(yōu)越或者可以同時駕馭兩種或兩種以上演唱方法的全能型學生,可以考慮劃分到“跨界”培養(yǎng)的類別中來。
2.因材施教。對于綜合評估出來的可進行“跨界”培養(yǎng)的部分學生,學校應采取整合資源、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培養(yǎng)這類人才的綜合表演能力,以適應各類型的藝術表演需要。學校不僅要從人才培養(yǎng)、教學內容下苦功,還要從教材選定、專業(yè)人才引進等方面持續(xù)進行跟進。
(二)從聲樂訓練技巧方面融入
1.從共鳴看。美聲唱法的共鳴以頭腔共鳴為主,民族唱法的卻是以鼻腔共鳴為主,而通俗唱法的則是以胸腔共鳴為主。三者的共鳴腔體位置不一,演唱出來的音色也完全不一樣。在“跨界”的歌曲訓練中,要不斷地進行調整,探索最佳共鳴腔體的位置,找準共鳴點,才能使學生準確地演繹各類型歌曲。
2.從氣息看。美聲唱法的氣息是柱狀的,氣息需要渾厚、連貫而有支撐力。而民族唱法的氣息是靈巧的、有跳躍性的,對氣息的靈敏度有更高的要求。通俗唱法的氣息要求相對不高。在“跨界”訓練中,需要練習不同類型唱法的氣息訓練,既要保證氣息的力度和連貫性,又要加強氣息的靈巧度和跳躍性。
3.從喉位看。美聲唱法的喉位一般要求在最低位,才能保證高音演唱時的順暢和不破音。民族唱法的喉位可以相對不那么低,但是也必須保持在一個相對低的位置,以支撐演唱高音時的腔體空間。通俗唱法的喉位一般沒有特殊要求,保持平穩(wěn)的狀態(tài)即可,盡量放松自然,以不影響歌曲表達為準。
4.從口型看。美聲唱法的口型是以“O”型為主,而民族唱法的則是以“A”“E”為主,通俗唱法則不限。在“跨界”訓練中,需要使平時練聲曲的發(fā)音內容更充實,發(fā)音的字母更多樣化,以保障不同演唱技巧的需要。
5.從吐字看。美聲唱法以外文歌曲為多,吐字經(jīng)常會使用到大舌、小舌、彈舌等吐字方法;而民族唱法則需要規(guī)范普通話訓練,注重字頭、字腹、字尾的發(fā)音,要求吐字要字正腔圓;通俗歌曲會涉及到地方語種,比如粵語、閩南語等。在綜合訓練時,要多接觸、多學習各地方的語言,多聽、多訓練、多發(fā)音,盡量做到原汁原味。
(三)從聲樂作品方面滲透
1.作品曲風。藝術本身就有著無限豐富的多樣性。每個音樂家有著截然不同的創(chuàng)作思路和創(chuàng)作個性,欣賞者也有著多樣審美觀,這就產(chǎn)生了曲風的多樣化。在聲樂作品的“跨界”滲透中,不能生搬硬套地將某一首曲目直接強加在另一首曲目當中,而應該求同存異。在歌者能夠駕馭的幾首聲樂作品中,根據(jù)歌者自身功底考量和表演需要,從曲式、調式、節(jié)奏等方面進行專業(yè)的編排和修改,以達到人歌合一的效果;同時要避免將歌者不擅長的音樂演唱方法和元素在“跨界”中體現(xiàn),以免影響歌唱表演的完整性。
2.作品詞風。隨著世界民族音樂熱潮的到來,世界民族音樂逐漸走入音樂家們的視野。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其中很多民族的音樂元素和世界各地的民族音樂元素是相通的。我國的維吾爾族、錫伯族的聲樂作品就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歐洲音樂體系,還有很多傳統(tǒng)音樂跟東南亞、南亞音樂有著深厚的關聯(lián)。在不同民族、不同音樂體系的“跨界”時,需注意詞風的把握,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的詞意,不能胡編亂造、隨意篡改其他民族聲樂作品的詞意。歌者在進行聲樂訓練前,需要多學習各民族的音樂作品和了解作品內涵后,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作品的原始美感。
(四)從歌者自我情感方面交融
1.聲臨其境。歌者在學習和演唱“跨界”作品時,需要理解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情感;特別是“跨界”歌曲,其糅雜了兩種或以上的藝術風格,情感層次的表達相對更豐富;這也對歌者的演唱功底和表演情緒把控有很高的要求。如《在那東山頂上》這首由張千一作曲的歌曲,其歌詞是來自倉央嘉措的一首情詩,愛情從悠遠的前世傳來,飄過原野與高山,輕輕撫過人們的心田。歌聲響起,那種空靈飄渺的意境,把人們帶到了神秘的西藏。那么歌者譚晶在演唱之前,就要了解作曲、作詞家的藝術表達訴求,自己揣摩藏族歌曲那種空靈的感覺,以能夠身臨其境。
2.打破常規(guī)。歌者不僅要從自身情感上去揣摩各類作曲、作詞家的創(chuàng)作本意,還要勇于打破常規(guī),擺脫某一種固定演唱模式的束縛,以符合作品需要,不斷拓展自己的表演張力。因此,歌者不要禁錮在一個環(huán)境和一種模式當中,要多走出去學習不同類型的音樂表演方式。比如老藝術家們提倡的“采風”,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這樣可以不斷吸取新的藝術元素,保持藝術的多元化和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劉大巍. 論聲樂跨界演唱訓練[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4).
[2]張紅霞. 淺論聲樂藝術中唱法跨界的問題[J]. 中國音樂, 2008(3).
[3]劉暉.廖昌永“情釋”跨界音樂[J]. 音樂生活,2007(6).
[4]張紅霞.聲樂表演中三種唱法跨界現(xiàn)象的綜述[J]. 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7(5).
[5]試劉大巍. 論聲樂演唱的跨界現(xiàn)象[J]. 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