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靜
【摘要】梳理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八年制醫學教育的現狀,分析我院八年制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差異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目前,國內醫學教育專家及教育管理專家均已形成共識,要在我國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穩妥推行八年制高等醫學,并與國際接軌,培養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優潛質的醫學專門人才。
【關鍵詞】八年制醫學生 課程設置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41-02
一、醫學八年制緣起及其背景
1919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開始啟動八年制醫學教育,以培養優秀的醫學精英人才。2001年教育部允許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北京大學醫學院繼而成為我國第二所試辦八年制的醫學院校。2004年5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又批準了一批重點高校試辦八年制醫學教育。目前,包括三所軍醫大學第二、三、四軍醫大學在內的十七所醫學院校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大學,中南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南方醫科大學,四川大學等試辦了八年制醫學教育。除了北京大學醫學部招生人數較多,其他各校每年招收人數不超過100人。我國八年制招生規模小,招生學校少。“八年一貫,整體優化,強化基礎,注重臨床,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的辦學原則,培養目標趨同,即基本上均為培養臨床+科研復合型人才。
二、三種不同學制的醫學專業比較
2010年,國家衛計委在上海市率先啟動“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結合的改革試驗”。2014年11月27日,教育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北京召開“醫教協同深化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改革工作推進會”,明確了我國醫生培養的方向是構建以“5+3”(5年臨床醫學本科教育+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醫生規范化培訓)為主體的臨床醫學人才培養體系。2015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做好七年制臨床醫學教育調整為“5+3”一體化人才培養改革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15年起,不再招收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將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招生調整為臨床醫學專業(“5+3”一體化),即5年本科階段合格者直接進入本校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有機銜接的3年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教育階段。臨床醫學“5+3”一體化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培養卓越醫生而實施的一種專業人才培養新模式。2015年起,原舉辦七年制的院校試點“5+3”一體化培養,每所院校每年招生量控制150名以內,以實現醫學教育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無縫對接。2020年起,衛計委要求全國醫生無住院醫師規培證不可定職醫院。本科臨床醫學專業需要8年才能就業的,這個專業是一個漫長的修煉過程。
三、目前國內醫學院長學制課程情況
目前來說八年制課程設置根據不同的劃分方法有不同的幾種情況,首先就是從醫學教育階段上劃分來看,有些院校采取了一年通識教育的模式,主要有北京大學醫學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而有些醫學院校也采取了多年(2-3年)通識教育模式例如協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以及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并且以上高校的通識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西方自然科學為主要授課內容、而人文科學方面的授課內容占比不是很大。當然,并不是所有的醫學院都設置了學年制的通識教育,比方說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并未設置通識教育階段,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浙江大學醫學部,后者開設了四年的通識教育課程,由學生自主選定通識專業,最終獲得通識專業的本科學位與醫學博士學位。
從另一個分類來看,也就是從專業課程的相關設置方面來看,當前醫學通識教育(也可以看作是醫學前教育)分為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方面兩個方面,因為醫學屬于一個較為特殊的專業,它涉及到了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這兩個大類數個學科的知識領域,因此對于醫學專業的通識教育必須分為兩個大類,即。這個基本模式已經獲得了國內大多數醫學院的認可,但是各個學校對這個模式的解讀和運用都不盡相同。協和開展的醫學前教育課程涵蓋了數理化生及計算機多個學科,其中包括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難度較大的課程;上醫則將文理基礎教育相結合,形成了以文理學院為載體的通識教育體系;湘雅將自然科學的學習劃分為信息、物理、化學三個學科基礎模塊,構建了由多個學院承擔八年制醫學前教育的教學模式;而與之有所區別的是,中山醫委托生命科學學院、化學學院與物理學院進行自然科學教育。
四、目前中山醫學院長學制存在的問題
中山醫學院八年制開創以來,在不斷摸索和完善的過程當中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優勢特色。目前中山醫學對八年長學制的學生采取了為期兩年半的醫學前教育,并且按照長學制學生學科特長以及學科興趣分設三個專業班級,分別是物理班、化學班、生命科學班,同時開設人文與社會科學相關課程。在課程設置上,開拓了一個廣闊的自然科學的學習平臺,同時,依托中山大學文理醫工結合的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優勢,為培養多學科背景的高層次醫學拔尖創新人才打下堅實基礎。
醫學八年制要培養出什么樣的人才,各高校雖然明文規定了其培養目標,但這些目標基本上是多而繁、大而空,很不切實際。多數設置醫學八年制專業的高校將其培養目標表述如下:培養具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和職業道德,較廣泛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寬厚的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堅實的醫學科學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系統的群體健康知識,良好的交流、信息管理、科學思維、自主和終身學習能力,較強的臨床實踐技能和初步的臨床醫學科學研究能力,富有創新精神和發展潛能,能從事安全有效的醫療實踐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高素質臨床醫學專門人才。
相對于醫學五年制和七年制的課程安排來說,醫學八年制的課程總量多,分布不均,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學業壓力。
為了了解八年制學生醫學前教育的課程學習情況,面向臨床醫學八年制學生開展了對醫學前教育的課程調研、座談。結果顯示,多數學生認為有些課程,例如生態學、理論物理學等,與醫學完全無關并且學習難度過大,希望增加與醫學聯系密切的課程。課程調研的結果表明八年制學生對自然科學課程的學習多存疑惑:為什么而學?又應該怎么去學?完全依照托管學院的課程學習,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利于醫學生使命感與責任感的培養,是否真的能夠達到培養多元思維的醫學人才的目標亦不得而知。
五、意見與建議
因此,優化自然科學課程設置,真正貼合八年制學生需求,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嘗試在全校范圍內篩選適合八年制學生學習的自然科學課程。同時,在教學過程當中,適當進行與醫學相關的內容延伸,為未來的醫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中山醫八年制醫學前教育的一系列人文社科類課程以公共選修課的形式進行,涵蓋了中國文明,人文基礎與經典閱讀,全球視野與科技、經濟、社會等四個模塊的內容,以期達成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扎實深厚的培養目標。然而,選修課學時較短、范圍寬泛,與國外“4+4”模式中對人文社會科學的深入教育相去甚遠。因此,增加人文社科課程、注重人文課程與醫學教育的結合,是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現實需要。
醫學前教育不僅局限于課堂,中山醫通過安排八年制學生參與早期接觸臨床活動(預見習),將教學空間延伸到課余,鼓勵學生在醫學教育的前期走進醫院,動員學生利用寒暑假前往醫院進行預見習,促進初步臨床思維的形成,為學生后續學習奠定專業基礎,同時有利于培養其主動學習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加快醫學生角色的轉變,提升職業價值感。但預見習活動僅在寒暑假期間進行,活動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如能采取選修課的形式,每1-2周安排一次早期接觸臨床的活動,并以課程要求的形式將早期接觸臨床活動的內容標準化,可包括:職業精神教育、外科基本技能和門診導診服務等,使醫學前教育培養計劃更為科學、完善。
中山醫學院為八年制學生配備全程導師,為學生提供學習方法、科研活動、職業教育等的指導。歷經十余年的實踐與完善,全程導師在八年制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學習、心理、選課指導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推進作用,尤其在醫學前教育階段,全程導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八年制人才培養要求,對學生的思想發展、綜合素質培養及能力提升的提供個性化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常誠,劉嘉.我國醫學八年制發展現狀的質性研究[J].新余學院學報,2010,15(2):103-105.
[2]李震,萬寶俊,等.中美醫學教育比較及八年制醫學教育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10):123-124.
[3]趙倩.關于臨床醫學八年制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J].科技信息,2009(7):360-360.
[4]吳蓓,馬若飛,黎志宏,等.八年制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比較分析:以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為例[J].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2017,16(2):114-118.
[5]李亞敏,陳俊國.臨床醫學八年制的現狀分析與思考[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117-118.
[6]周慧明,周花,張友元,等.關于八年制臨床醫學教育的認識與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9,29(4):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