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功濤
【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從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為首先關注人的發展,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環境,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創新是人們進步的靈魂,是學生學習發展不竭的動力,而基礎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搖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現代教育的出發點和目標,是當前課堂教學面臨的重要任務。小學教育是一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敢于創新。
【關鍵詞】小學生 數學探究 創新意識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051-01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創造性,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發現、自主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何培養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創新意識?下面談談我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敢創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為了培養創新意識,就必須確立一種以學習和學生為教學中心的觀念,創設一種尊重學生的氛圍和環境,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把“講臺”搬到學生中間去,變老師“教”為學生“問”。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去,敢于創新。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熱情洋溢,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愉快的心理狀態。教師要尊重每個學生,保護每一個學生的創新精神,誘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挖掘教材中的潛在樂趣,變苦學為樂學。讓所有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實踐證明,小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在小組學習中,優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發揮,中等生可以得到鍛煉,學困生可以得到幫助和提高。為學生營造了一種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嘗試探索,形成探求創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種以創新的精神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性格特征,促進學生能夠創造性地適應環境變化的創新個性品質的形成。
作為教師,不僅要想方設法為學生提供能激發其思維興趣的舞臺,而且要以新穎獨特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遨游在廣闊的思維空間,置身于知識的探究過程。學生不但不會感到疲勞,反而有“惟恐聆聽之不周,不知鈴聲無既響”的感覺。這也正是進行創新性學生所需要的內動力。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創新意識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疑是思維的啟發劑,有疑才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數學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對問題有好奇心,說明他們對學習用心了,他們在不斷地思考問題,不斷地求得知識的結果。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發現問題的空間和氛圍,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對事物的出現感到好奇,勇于提問,這就是學生思維活躍的表現,鼓勵學生敢于想象,讓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多問幾個為什么。只有啟發學生的思維才能發揮出創新的火花,給學生提供一個發表個人見解、表達個人創意的空間。學生的多種提問是學生創新的表現,在想象中尋找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提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探索性,從而有所發現。
例如:在教學《復式折線統計圖》時,為了確保教學目標最大化實現,也為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質疑能力,在導入環節,先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幾個問題:
1.通過對上節課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理解,自己歸納總結什么是復式折線統計圖?
2.思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應用價值體現在哪些方面?
3.復式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4.復式折線統計圖與復式條形統計圖兩者之間有什么不同?
……
鼓勵學生結合教材內容以及上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交流,說一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該部分知識的重難點,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有效的問題思考和自主學習,對學生能力的提高,對學生探究意識和思考能力的培養都有著密切的聯系,進而使學生在自主質疑、解疑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不斷培養創新能力。
三、創設自主探索的機會,培養創新意識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這種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更是強烈。”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機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不僅是讓學生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還要讓學生通過這種體驗激勵其對知識的探索和創新。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熟悉事例,創設生活式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生動形象的情境中建構數學知識,使數學問題生活化,學生既感興趣,又易于理解。
如:教學“圓”這一單元時,每一節課,教師都可以精心設計學生的操作活動,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教學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的各種感官主動參與,使學生在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想一想的活動中,發現新問題,探索新知識,從而使學生認知和掌握新概念,并明白了半徑與直徑、直徑與周長、半徑與圓的面積之間的關系等等。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完成了對數學知識的探索過程,初步掌握了數學知識的探索方法。
四、多樣化評價學生,培養創新意識
數學學習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探求知識、解決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良好開端,老師要學會從多種方式來評價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多種方式來評價,可幫助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使學生更有信心,有把握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抓住學生的興奮點、閃光點,才能在各項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給學生創設展示成功學習情景,營造勇于創新的氛圍,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中用各種表揚學生的語氣和言辭,對學生作出評價。如:常對學生發現和問題的解答用“你真棒”“很好”“有創意”“有進步”“我的學生真聰明”等,來肯定學生的發現與創新,使學生感到老師對他的贊賞和評價。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中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可以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張揚,使學生的人格得到完善和塑造,使學生獲得生命中的探索和求知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于探索,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新世紀培養出更多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