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偉
【摘要】無效教學、低效教學的現象在目前中職學校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學得很痛苦,然而學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和進步。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我們有必要探討和研究有效教學的問題。本文提出了活躍課堂策略、民主策略、成功策略和期望策略等有效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問題 有效教學 教學互動觀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3-0169-01
一、中職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是為聽評課設計的課
這樣的課是“中評不中用”的課,有時一堂課聽下來,我們往往會感覺如果根據評課的指標去評這堂課,似乎無可非議。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審視這堂課,想想學生在這堂課中學到了什么,不難發現,這堂課的許多環節是為迎合評課人口味而設計的,是牽強附會的表面文章,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這種現象在優質課評比中尤為常見。
2."教師唱主角"的課
在一些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自己唱主角"讓學生當"配角"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中,學生的學僅僅是為了配合教師的教,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角色。教師期望的是一直按教案設計作出回答,教師努力誘導學生,得出預定答案。
3.只是"達到認知目標"的課
教師只把完成認知性任務當成課堂教學的中心目標。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課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有效傳遞,見書不見人,人圍著書轉。這種忽視學生主體只重視知識移植的課堂教學是對學生智力資源的最大浪費。
無效教學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會阻礙教改的順利推進,使教師陷入一種費力不討好和力不從心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必須研究和開展“有效教學”,讓教師在額定的時間內,盡可能省地消耗學生的體能并且盡可能多地傳授給學生有價值的知識,同時使這些知識轉化為盡可能強的技能。
二、進行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
教學互動觀認為,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就沒有互動,就不能實現發展,教學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交往是教學的源泉,互動是教學的核心,發展是教學的目的。
1.活躍課堂的策略
應該讓課堂充滿活力、情趣與智慧。課堂對于學生來說,不只具有智育的意義,更具有生活的意義。可以說,沒有活躍的課堂,就沒有學生的主體性,就沒有有效教學。
活躍課堂的標志是:一是參與度。即是學生的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和有效參與。二是親和度。即師生之間愉快的情感溝通與智慧交流。讓班級里充滿歡樂、友誼、合作和渴望。三是整合度。即整體地把握學科知識體系。整合度不高的課堂教學,往往把完整的知識支解得支離破碎,學生學不到整合知識技巧。四是練習度。即學生在課堂上動腦動手動口的程度。學生的是通過與教師和同伴的共同活動,通過觀察、模仿、體驗、在互動中學習,在活動中學習的。學習的效率與成果如何、取決于在互動與活動過程中能否充分地運用自己的能動器官,所以一堂好課不在于它有條不紊,不在于它流暢順達、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讓學生練習和實踐。
五是延展度"即在知識整合的基礎上向廣度和深度延展,從課堂教學向社會延伸。
2.民主策略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真理和知識的化身,教師的使命就是給學生空蕩蕩的大腦中裝知識。于是"填鴨式"、"滿堂灌"便是自然而然的了;于是,教師以自己的思考取代學生的思考,學生把教師的思想作為自己的思想,便是理所當然的了!為此,首先要重新審視師生關系,并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師生關系時認為,師生關系是共同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這就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必須進行平等的交流。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愿望將學生巧妙地引入了自己的教學設計,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鉆研、領悟和感受;不是按照事先的"腳本"來演戲的"教學表演",而是要以學生的求知需要為主線,追求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
3.成功策略
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功感從何而來?從教師的"因材施教"而來。"教育要面對個性"不是一句空話,它應該指向我們每天面對的每一個學生。教育悲劇的產生往往緣于用一個標準去要求所有的學生,只有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實施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礎上不斷提高,這才真正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功。這也是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
4.期望策略
實際上,人的成功往往是在期待中取得的,人是在期待中戰勝弱小的自我而進步的。教師一旦認為一個學生是好學生,那么,對他的一舉一動看著都很順眼,因而就有可能在潛移默化中給予良好的激勵。如此,日積月累,學生也會表現得越來越好,從而贏得教師的信任。兩者相互影響,連鎖反應結果使學生的成績不斷提高,完成了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
那么,我們如何能對一個所謂的"差生"也同樣給予良好在期望,甚至將他看作一個好學生呢?這當然有一個學生觀的問題,而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我們轉變人生觀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多元智力理論是,每個人都具有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系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者智力和存在的智力等,每個人身上都有九種智力構成,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只是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這就是說,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哪一方面的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我們只要持這種多元智力理論下的學生觀,就會沒有"差生"的觀念,就會樂于對每一個學生抱以積極的、熱切的期望,并樂于多個角度來評價、觀察和接納每一個學生,善于尋求和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發展其潛能。而每一個學生也就在于這樣的期下獲得成功、體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