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如何結合新時期青年大學生的特點構建學生黨建平臺,加強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高校基層黨建工作亟需探索的新課題。本文以濱州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為例,介紹以志愿服務為學生黨員的培養和教育搭建活動載體,不斷豐富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著力構建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教育管理的長效機制,助推高校學生黨建工作。
[關鍵詞]志愿服務;黨建;高校;實踐
[作者簡介]劉廷明(1964-),男,漢族,山東陽信人,濱州學院電氣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本科,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D267.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8031(2018)05-0053-02
一、志愿服務作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載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志愿服務的精神實質與黨的宗旨是一致的。志愿服務以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志愿精神為目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實體現,堅持奉獻愛心,秉承服務社會原則,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堅定履行為人民服務宗旨,增強學生黨員的身份意識和責任認同,從而激勵其不斷發揮積極分子和黨員的模范作用。
(二)推進學生黨員常態化教育,深化黨員教育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從目前來看,高校大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存在重發展輕教育、教育形式陳舊單一的問題,同時,由于高校社會化不足,許多學生黨員接觸社會、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存有社會認知盲區和本領不足,加強社會實踐平臺建設則是加強大學生黨性教育鍛煉、提升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增強大學生黨員對社會認知和政治本領的必然要求。學生黨員通過參與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活動,使其團隊意識、責任意識、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得到強化;學生黨員發揮專業特長,利用所學知識指導實踐、推動工作,體現學以致用、知行合一,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得到提高;在服務中成長,奉獻中發揮作用,促進了大學生正確“三觀”的形成,黨性修養得到真正的錘煉。同時,黨組織進一步加強了對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的考察、教育培養,豐富了黨建理論教育培訓內容,完善了學生黨員的后續教育。
二、不斷創新志愿服務的內容和形式,提升志愿服務在學生黨建中的育人實效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助推大學生黨支部建設,不斷豐富并拓寬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以濱州學院電氣工程學院為例,對于學生開展志愿服務實行項目化管理品牌化塑造,服務項目立足校園,走向社區,依托老年大學、敬老院、街道社區、鄉村、企業等場所建設志愿服務基地和站點,拓寬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渠道和陣地。組織志愿服務隊伍利用課余時間、節假日、寒暑假等開展關愛留守兒童、關心幫扶空巢和孤寡老人、和老年人聯歡文藝演出、進社區鄉村家電維修義務服務等暖心活動。特別是“E來電助修站”,立足專業技能,面向社區和鄉村,利用每個周六、周日時間,自帶工具,進行巡回維修服務。兩年多來,累計深入居民小區100余次,維修家用電器超過500臺(件),受到了社區群眾的廣泛認可和贊譽,他們的事跡被濱州日報、魯北晚報和智慧惠民網絡平臺、彭李街道學苑社區微信公眾號等各類媒體多次報道。該組織和成員曾獲“全國活力團支部”、山東省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山東省最美服務組織、“山東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優秀工作案例”、“濱州學院特色志愿服務團隊”。志愿服務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一批又一批志愿者加入,通過不間斷的實踐活動,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并在更大范圍中影響著廣大同學,形成了人人爭先,勤于動手,樂于奉獻、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成為大學生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是新時代彰顯大學生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優秀黨建品牌活動載體,在大學生黨建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構建大學生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機制,發揮志愿服務在大學生黨建中的長效作用
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推進大學生黨建工作,要著力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建設,需要高校基層黨組織根據自身優勢,結合自身環境和基層黨務工作實際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管理體系,使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工作常態化、制度化,從而規范各項活動的運作實施。
(一)完善隊伍建設機制。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基礎在隊伍,對于參與志愿服務的學生黨員、組織發展對象和入黨積極分子要登記造冊,建立完善的信息檔案,要注重把有意愿、能勝任的學生黨員、學生積極分子吸納到志愿服務行列中來,壯大志愿服務隊伍。針對志愿者參與志愿服務的日期、內容、地點以及服務對象、服務質量和反饋評價等要素,要規范記錄和整理,并形成“志愿服務量化考核報告”,作為評優選先、組織發展、黨員后續教育等環節的考核憑證和參考依據。
(二)建立培訓機制。對志愿者的培訓要常態化,堅持培訓與服務并重的原則,培訓分為崗前培訓和提高式培訓,崗前培訓注重黨的理論知識、黨規黨紀和時政、志愿服務的理念、服務禮儀等的內容培訓,使志愿者充分認識到為社會、群眾服務的意義,明確工作職責,掌握工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式培訓,特別是技術性較強的志愿服務,專業技能培訓顯得尤為重要。要重視志愿者骨干的培養,做好傳、帶、幫工作,如“E來電助修站”志愿服務隊,就是由骨干對新進志愿者進行技術培訓,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三)建立志愿者獎懲機制。建立符合黨員發展實際的志愿服務量化考核獎勵機制和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管理考核辦法,以服務成效、服務認可度為考核標準,通過開展學生黨員服務先進個人和先進集體等多層次、多形式的表彰獎勵,體現對學生黨員志愿服務工作的重視肯定、支持與倡導,更好的激發學生黨員的價值感和成就感,激勵更多黨員更廣泛的參與其中。對于學生黨員或積極分子學年應完成志愿服務的工作量要明確具體的量化考核要求,對于不達標、達標、超額完成等不同情況予以適當的獎懲,如沒有按標準完成志愿服務的入黨積極分子不能被列為發展對象,沒有按標準完成志愿服務的預備黨員不能按期轉正,沒有按標準完成志愿服務的黨員,不能參加選先。當然,對志愿者的考核獎懲還要考慮日常表現和貢獻。
(四)建立項目化管理機制。堅持志愿服務的可持續,要著重未來發展,充分調動發動廣大師生積極性,挖掘體現奉獻精神切實可行有創意志愿服務內容,在分析論證基礎上,不斷拓展新的志愿服務項目和基地,并進行分類管理。使更多的志愿者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特長和能力,選擇不同的志愿服務,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
志愿服務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其特有的教育功能、培養功能、示范功能越來越凸顯。學生黨員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專業特長得到更好發揮,加強了大學生“三觀”改造,錘煉了黨性。開展學生黨員志愿服務活動,是加強大學生黨性教育的重要途徑,是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載體。高校基層黨組織應當根據自身優勢,不斷創新豐富活動形式與內容,結合所在環境制定出適合自身的管理體系,使志愿服務常態化、制度化,注重建立更加完善的長效機制,深入推進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
[參考文獻]
[1]曹春燕.以志愿服務作為提升大學生黨員黨性修養的新路徑研究[J].人力資源,2016(1):107.
[2]構建基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黨員再教育機制[J].新西部,2014(03):104.
[3]鄧傳靜.高校學生黨員社會服務型組織建設探析[J].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24.
[4]曹慧群,毛近菲.基于志愿服務的大學生黨員實踐教育的思考與探索[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5(03).
[5]章潔.志愿服務:當代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新路徑[J].文教資料,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