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學校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現實追求,實然把教師推上了實踐的最前沿,“信息技術環境下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自然走向深處。走進學習,從“心”探索開好頭,走活實踐,從“實”研究求實效,扎實推進課題研究,努力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學習 研究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13-0027-02
在學校信息化建設快速發展的形勢下,信息技術與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現實追求,實然把教師推上了實踐的最前沿,“信息技術環境下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研究”自然走向深處。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讓信息技術花開滿園,讓草根實踐曲徑通幽。
一、走進學習,從“心”探索開好頭
1.強化理論學習,不斷夯實研究基礎
為研之道在于心。靜下心來學習,在學習中研究,在研究中學習,用心思索、感悟、認知教育的真諦,成為真正用心做教育的教師。課題組老師采取專家引領、網絡學習、小組研討等方式,不斷進行自主學習和集中學習,領悟新的教學方法,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努力使信息技術使用真正落到實處,為切實提高學生素質予于全方位的服務。
2.問卷調查,找準研究方向
問題即課題。不摒棄校本實踐,不避離研究方向,以 “問卷” 去收集 “問題”,以實際調研規劃研究實景,以問卷調查明確研究指向。我們按課題研究實施方案的要求,精心設置問卷調查內容,認真開展問卷調查活動,深刻分析問卷調查結果,應用問題引領,兼顧學生學習與教師教學需求,確立目標,明確任務,引導前行。
3.專題研討,明確研究目標
學習要高效,研討需先行。行動中注重采取三種措施:一是組內研討,共同提高。根據學習需要確定研討主題,利用校園網與資源應用平臺開展學習交流。二是骨干培訓,擴展輻射。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提高骨干教師的水平。三是打造研修特色,形成文化。開展“相約周五、相伴成長”活動,提高了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老師們隨時隨地將教育教學中的熱點、疑點、難點及時地記錄下來,在每周五的活動中進行交流研討。
4.課例學習,提升研究水平
以課例學習明行走路徑。鑒于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的期待性,我們把研究的目光聚焦課堂主陣地。本著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主旨,從培訓學習信息技術的功能應用起步,骨干先行示范,成員專題研討,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追蹤教學應用的診斷與分析,追源資源利用的程度與應用變化的深度,提高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二、走活實踐,從“實”研究求實效
1.利用科普電子小報,激活探究
我門以“科普活動交流群”為陣地,通過交流群展示交流科普電子小報,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學生可以將自己收集到的相關信息和自己的日志制作成電子小報,通過小伙伴的共享、交流、互評,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促進學生提升科學素養,提高科普教育的成效。
2.利用學科教學,激活興趣
在小學《科學》的教學中,教師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科技因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展示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熱情。如閆老師在一節科學課上,借助信息技術幫助學生通過資料分析,認識各種交通工具,引導學生按照一定標準對交通工具進行分類,比較幾種常見交通工具的優點和不足,激發學生關注交通運輸科學發展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
3.通過科學幻想繪畫,激活思維
科學幻想繪畫活動是青少年喜歡參加的一項有益的科普活動,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結合,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有著獨特的意義。學校通過舉辦科學幻想繪畫大賽,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想象題材,通過信息技術手段,開闊眼界,激發聯想,使科幻畫創作成為有源之水,為同學們插上了藝術想象的翅膀,促進學生創意力和創造力的提升。
4.通過科普實踐活動,激活創新
信息技術是科普實踐活動的重要手段,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科普實踐活動,使信息技術教育與科普實踐活動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活動的效率,促進活動模式的優化。學校成立科技興趣小組,開展“科技節”“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借力信息技術,推進科普實踐活動,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營造濃厚的科技氛圍,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
積極探究信息技術環境下提高學生科學素養,既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又能激發他們的科學興趣,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理論學習為課題研究奠定良好基礎,行動研究為教師收獲專業成長。我們將進一步依托信息技術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普實踐活動,大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為在全社會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而不懈努力。
作者簡介:
楊孝前(1967年10月-),男,安徽省定遠縣人,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