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洲
摘要:化學是一門非常嚴謹的課程,很多的結論都是依靠大量的實驗得出的,所以實驗就是化學的靈魂,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催化劑。在初中現有階段,如何更好的應用化學實驗,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是每個化學教師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結合實驗中存在的問題,就化學實驗中的實驗器材、實驗過程和教學方式提出相應的改進與創新策略。
關鍵詞:初中化學;實驗;改進與創新策略
初中化學是學生對于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初中化學對學生以后接觸化學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化學實驗是知識的探究和驗證過程,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教師要充分結合化學實驗實施教學,并對化學實驗進行合理改進與創新。新課改對化學課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鼓勵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下培養學生的化學綜合素養,所以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的投身到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一、現階段初中化學實驗存在的問題
在傳統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對實驗教學的應用沒有達到大綱的要求,實驗也大多是通過教師演練,學生觀看為主,甚至很多學生實驗只是教師口述實驗過程,學生機械背誦記憶。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幾乎是按照教材上已知的實驗過程和結果進行實驗,教師演示一遍,然后學生按照教師的實驗過程重新操作一遍,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實驗只是流于形式。并且教師幾乎很少進行實驗的改革和創新,實驗過程嚴重缺乏探究性,師生之間也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些因素不僅不利于實驗的有效性,導致化學教學質量低下,還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在強調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做表率,科學合理的改進原有實驗,創新新實驗,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愛上化學。
二、初中化學實驗改進與創新策略
1、結合實際,改進實驗器材
實驗器材的應用也是檢查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比如吸管代替導管、注射器代替分液漏斗,這是基于學生對器材的應用效果已經非常熟悉的基礎上,綜合生活常識,進行創意性的替換,不僅激發學生的興趣,鞏固教學知識點,還能鍛煉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考慮到有些實驗器材的稀缺或可替代性,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實際財力情況和實驗的有效進行,可以對教材上規定的實驗器材,進行適當的改進,設計出既生活化又不影響實驗效果的化學實驗。比如在復習實驗“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利用雙氧水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的實驗中,教師就可以提問分液漏斗可以用什么東西來替換,也可以達到實驗目的,讓學生就分液漏斗的作用和操作方法展開思考,然后教師可以試驗用注射器來操作。但是教師一定要清楚哪些可以改,哪些不可以改,找到適合的創新點,以達到教學需求。
2、創新實驗,提升教學效益
教師開展的實驗都是基于教材上的內容進行的驗證性實驗,這些實驗只是讓學生理解了理論知識,并未深層次的開發學生的潛力。在實驗改革中和創新中,教師可以基于教材實驗,鼓勵學生另辟實驗對同一個理論進行驗證,或者對教材實驗是否可行進行再次驗證,讓學生大膽猜想,設計實驗,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精神和探究能力。比如對于“質量守恒定律”的實驗中,除了白磷燃燒的實驗,還可以有哪些實驗可以證明此定律,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進行討論,然后制定相應的實驗來驗證。有的學生想通過稀鹽酸和碳酸鈣反應為研究對象,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氣體,就要考慮產生的氣體該如何收集,讓學生自己探索,最終找到有效的驗證過程,不僅鞏固了教學知識,還鍛煉了團隊合作意識,從根本上轉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
3、教師綜合實驗能力的提升
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和引導者,對學生的實驗探究意識和實驗能力的培養有非常積極的帶動作用,所以作為一名化學教師要有反思和總結意識,結合實際改進實驗,或者自制實驗儀器,不斷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實驗技能和實驗素質,才能引導學生進行實驗的改進和創新。尤其是在實驗復習課中,如果只是簡單重復以前做過的實驗,不僅教師自己感覺無趣,學生也會感到枯燥,課堂效率得不到有效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以生為本,考慮到學生的心理需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以化學實驗為載體,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實驗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讓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探索能力。
實驗是化學學習的基礎,也是有力量的發言,教師要通過實驗打開學生學習化學的大門。初中化學只有一年的學習時間,教師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以實驗原理為基礎,合理的對實驗進行改進與創新,帶領學生大膽嘗試,勇于質疑,不斷探索,激發學生對化學學習的熱情,在合作中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化學課程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單玲.學周刊.2016(28)
[2]淺談實現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J].孟少凌.教育教學論壇.2016(23)
[3]淺談新時期初中化學實驗優質教學的合理開展[J].朱勤.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