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摘 要:我國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雖然經過多年發展,仍舊存在許多問題。目前存在高等醫學教育無法與國際接軌、對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的區別認識不足、缺乏客觀有效的臨床能力訓練考核指標體系、現行有關制度不利于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等問題,因此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
關鍵詞:臨床醫學;學位;研究生;培養
本課題通過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的研究,推動了我國高等醫學教育體系的完善和發展,實現與國際醫學教育的接軌,轉變了傳統醫學教育觀念,培養真正會看病的醫生,創建了新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完成臨床(口腔)醫學專業學位教育與職業醫師規范化培訓的對接,推動了相關制度的改革。
1 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存在的問題
1.1 臨床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試行辦法
由于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醫學教育也納入到教育部進行統一管理。則衛生部出臺的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專科醫師標準化培訓等制度,缺少對醫學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通盤考慮,出現與專業學位制度間的不銜接。
1.2 執業醫師法
根據我國《執業醫師法》第八條、十三條和十四條的規定,國家實行醫師資格考試制度和醫師執業注冊制度,未經醫師注冊取得執業證書,不得從事醫師執業活動。而第九條規定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以上學歷,在執業醫師指導下,在醫療、預防、保健機構中試用期滿一年的,才可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應屆本科畢業生由于沒有資格參加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在進入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后不能從事臨床工作,缺乏正規系統的臨床技能培訓,導致應屆本科生不愿報考專業學位研究生。且《執業醫師法》規定醫師必須按照注冊的執業地點從事業務,如果考入學校的學生擁有異地的執業醫師資格證,則學校必須到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為學生進行注冊,但附屬醫院由于各種原因,多不愿為學生注冊,流失部分優秀異地生源。
1.3 課程設置缺乏合理性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設置與科學學位完全不同,但許多醫科院校依舊按照科學學位的培養模式來培養專業學位,導致他們既要完成相同課程,又要從事科學研究,實踐訓練時間常常難以保證。如何通過課程改革,精簡課程時間,側重實踐能力要求,充分保障實踐訓練時間,是完成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目標的基礎。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課程內容應該以培養臨床技能為主,拓寬專業知識為輔。現多數醫科院校對科學學位和專業學位課程不加以區分,以授予醫學基礎知識和科學研究方法為主,導致專業學位研究生缺乏臨床思維和技能以及職業化素質,因此,現行的課程設置體系不能滿足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
1.4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培養與職業資格教育脫節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都是中國醫學衛生事業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將二者有機結合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趨勢,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已開始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雙軌合一”進行試點。雖然二者在諸多方面具有一致性,但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仍舊存在一定的矛盾。不同學校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培養周期上不同,研究生即使從9月份入學開始進入臨床一直輪轉到畢業當年7月份,臨床輪轉周期也僅為34個月。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培訓人員在臨床科室輪轉必須達到36個月才能獲得合格證書。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輪轉時間達不到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要求,使得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申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證書面臨困難。
1.5 缺乏一套統一科學的臨床能力考核體系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的培養目標是培養真正會看病的醫生,要求側重于實際工作能力,所以臨床能力培訓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重點。臨床能力考核是檢驗臨床能力培訓效果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各個醫科院校具體情況不同,在臨床能力考核工作中,臨床能力考核內容及考核形式均不統一,存在較大差異,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臨床能力考核體系對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臨床能力不能完整有效的評價,也不能為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必要的反饋。臨床能力的質量急需一套科學規范、切實可行的考核體系作為保障,這也是臨床醫學專業學位教育急需解決的難點。
2 改進方法的探討
2.1 進一步與衛生主管部門進行磋商
與重慶市衛生局進行進一步磋商,如何有效保障具有在讀研究生身份的規培學員的權益。主要涉及七個問題:是否能提供用于基地建設和管理的經費、是否能解決住院醫師住宿問題、是否能解決住院醫師工資及補貼問題、是否能解決住院醫師的社會保障問題、是否能將住院醫師的人事檔案統一交市衛生人才交流中心、是否能解決住院醫師的醫師資格和注冊管理問題、是否能與培訓對象簽訂培訓合同,保證大多數住院醫師分流去基層服務。
2.2 構建一套科學可行的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
要構建一套既符合國情又科學可行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能力考核指標體系,不僅要借鑒國內外先進的研究成果,還要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未來的發展方向可從以下幾方面探索:一是對臨床綜合能力考核指標的可行性分析。在設計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綜合能力評估指標和評估考核指標體系時,需遵從以下原則:評估指標應具有客觀性、可量化性和可測性,評估指標對被評對象具有良好的鑒別力,體系內部各評估指標相互獨立,即無相關或弱相關。
二是制定臨床能力考核內容和項目。在保留出科臨床能力考核的基礎上,制定 19 個二級學科的量化指標,實行專業學位研究生臨床綜合能力的實踐考試。三是將考核指標進行量化,加大對臨床技能培養效果的評估力度。根據已經確定的考核內容和項目,參照結合某些高校已有的考核指標,制定考核指標體系考核均以評分表的形式進行評分,每個評分表分為含有不同分值的若干要素。考核內容包括臨床分析能力考核、臨床操作能力考核、臨床診療能力考核、臨床思維能力考核等。
2.3 將二者的補助標準進行對接
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雖然有一定的生活補助,但金額卻遠低于規培學員,所以在“雙軌合一”培養新模式中,重慶醫科大學經過多方調研后提出,專業學位研究生在進行臨床輪轉時,即規培期間,補助調整為不僅有研究生的生活補助,還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津貼。對接研究生和規培學員的補助待遇,在不影響先前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待遇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收入水平,保障了學生的基本生活,消除了因為待遇不高而不能專心進行臨床輪轉和能力培訓的現象,增強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學習和訓練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了培養目標的達成。
3 結論
要想使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畢業后能夠迅速融入醫療行業,關鍵就是做好與職業資格認證的有機銜接。根據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目標構所建的“雙軌合一”新模式,正是一種直面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以培養會看病的臨床醫學人才為目標,建立的臨床醫學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新模式。重慶醫科大學結合自身長期實踐經驗,積極對“雙軌合一”模式進行創新和探索,愈來愈深入的探尋全方位多層面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教育培養模式,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的銜接提供了新的思路。這對于完善醫學學位類型、優化衛生人才隊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定能培養出一批高水平應用型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賈雪,曾雯,張琴,程春燕.Seminar教學法與傳統講授教學法對國內臨床醫學生教學效果的系統評價[J].華西醫學,2018(03):1-7.
[2]蒲丹,曾多,韓英,賀漫青,周舟,馬俊榮.不同層次臨床專業醫學生臨床技能比較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8:1-5.
[3].南京總醫院國家腎臟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進修醫生招生簡章[J].腎臟病與透析腎移植雜志,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