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明亞
摘要:校本課程內容既是對國家課程的一個補充,更是學生與未來生活和學習的聯系橋梁,需要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無錫市藕塘中心小學通過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與梳理,以水墨為媒介設計了校本主題活動系列,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需求。在形象的辨析、情感的表達、文化的熏陶中,學生獲得了美的享受,在藝術與心靈的旅程中完善自我修養,成全成長。
關鍵詞:校本課程;水墨;主題活動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8)04B-0053-03
校本課程的內容不僅僅是對國家課程的一個補充,也不只是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片段式教學行為,或者形式化地融入學校文化資源,帶領學生感受一下。我們期待的是,選擇一個就在學生生活中能找到的資源,并且是他們喜歡的或樂于接受的事物,嘗試以主題活動的方式導入綜合學習的觀念,用一個學期或者更長的時間來做這一件事。不需要華麗的形式,只要圍繞這個主題,將美術作為課程平臺扎實做好一次次的探究學習,旨在幫助學生學會與自然、與社會、與生活的對話,提升審美情趣,完善自我修養,提高表達能力。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江南水鄉,沒有比水墨更適合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當地人的生活了。而對于生活在水蜜桃之鄉的人來講,最美人間四月天,正是桃花盛開時。桃樹生長,桃花盛開,桃果成長,在這最佳時段,我們不妨跟隨桃娃的生長腳步,手執筆墨,一路探究。在這樣的學習中,不僅有水墨技能的提高,更能對家鄉文化產生自豪感,藝術修養也能在學習中逐步提升。
基于上述認識,我們設計了以下活動內容:
活動一:桃花朵朵笑開顏(學生實地攝影)
活動二:竹外桃花三兩枝(學生線造型寫生)
活動三:桃花依舊笑春風(小品桃花扇)
活動四:桃花源里可耕田(詩畫大幅創作)
活動五:我為桃娃做美衣(桃袋制作與美化、實地體驗包桃子)
活動六:學學大師畫桃子(寫意小品創作)
活動七:果實累累大豐收(大幅水墨創作)
活動八:烘焙房里做美食(活動延伸)
在這樣的主題式活動課程中,水墨作為一個媒介形式貫穿在整個活動中。這里涉及了攝影、詩詞、勞動、科學等領域的知識,美術活動作為主旋律,將各領域協調、融合在一起,幫助學生認識美術與生活、與自然的密切關系,體驗到美術帶給人的無限享受。
一、以形入技,在對自然的細致觀察中加強形象的辨析
繪畫是視覺藝術。觀察力的培養是提高繪畫技能的基礎。學生觀察的過程就是認識事物的過程。在美術表現中,觀察方法是多樣化的,可以從整體感觀,也可以從局部入手。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是為幫助學生注意形象特征,把眼中之物轉化為心中之物。在桃花盛開之時,教師組織學生有秩序地到學校農學院基地寫生,適時點撥學生注意觀察桃花的形、色、枝、葉等,強調重點觀察桃花的形象、結構。孩子們懷著極大的興趣和好奇心來到農學院,對自己中意的桃花進行觀察。交流時,有的同學說:“桃花有葉、花骨朵兒。花是粉紅色的,它的花瓣有五瓣,中間是花蕊,花蕊像一根根細線,上面還有一點點的黃色”;有的同學匯報:“桃花的葉子是嫩綠的,有的已經長開了,有的還沒打開,看上去就像半片葉子”;有的同學說:“桃花的枝干毛毛糙糙的,中間彎彎的不是很直,看上去枯枯的”……大家觀察得都非常仔細,所以描述起來也是惟妙惟肖。
接下來進入寫生,寫生的過程就是學生認知能力的轉化過程,是將自己的眼中之物轉化為手中之形象,是觀察之后的具體呈現,是一種感覺的表達,也是提高學生造型表現力的有效方式。經過細致的觀察,學生的桃花寫生習作不再模式化,而是緊緊抓住事物的特征來進行描繪,所繪形象便有了生命力與感染力。
二、以畫寄情,在情感的表達中豐富對生活的敏銳感知
情感與情緒等因素作用于藝術創作。通過這次一系列的活動體驗,我們試圖讓學生去發掘自身豐富的情感,讓他們去關心身邊的人和事,并從身邊的事物中尋找美、發現美、領悟美、表現美,從而使他們的情感有所寄托,有所表達,豐富自己對更多情感的認知與表達方式。
首先,對事物有喜愛之情,孩子們才能樂于表現。當這種喜愛之情能表達給自己喜愛的人時,情感就有了更好的寄托,有了存在的意義。比如,在描繪三兩枝桃花時,如果還是一味地在傳統的宣紙上進行水墨表現,對于孩子來說,未免顯得單調乏味了些。因此,我們用團扇作為水墨創作的材料,學生立刻有了興趣。在老師的啟發下,他們將自己喜愛的三兩枝桃花畫在上面,題上字,有的送給了敬愛的老師,有的送給了親密的好友,有的送給了自己親愛的媽媽……
其次,了解事物具有的獨特寓意,學生才能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來提升自己的境界,激起對生活的美好向往之情。比如,通過欣賞齊白石的《壽桃圖》,學生了解到,在桃子“一開三千年”的神話故事中,桃子被視為“仙桃”“壽桃”。他們頓時覺得,桃子不僅僅是一種好吃又好看的水果,還寄托著更廣泛、美好的寓意。當他們用水墨來表現桃子時,內心便有了情感上的寄托,都說要將畫送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祝福他們健康長壽。
再次,水墨校本課程活動拓展了孩子們的創想空間。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富于想象的年代,敢想是兒童的天性,所以,在孩子畫面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們運用繪畫語言表達熾熱的情感,表達對自然的天真理解。孩子們的見聞和閱歷雖比成年人少得多,但他們可以無拘無束地進行想象創作,這就是孩子們無比珍貴的創想之情。教師應十分小心地保護學生的創想空間。如在設計桃袋時,同學們對于未來的桃子產生了各種聯想,有的把桃袋做的特別大,上面還畫上了對未來的想象,希望里面裝的桃子長得比人都大,可以作為標本展示在博物館里。
孩子們的作品用其獨特的語言為我們打開了天窗,作為欣賞者的我們要仔細地閱讀、品位這獨特的美。這扇窗內那一顆顆質樸的童心,正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三、以墨潤心,在耳濡目染中滋潤成長心靈
中國人對水墨感覺經過了近千年的耳濡目染,正好像西方人對油彩的特殊感覺一樣,已經融入基因之中。兒童繪畫的率真、大膽、亦真亦幻的天性表達,和中國水墨畫強調的自然、天趣、不求形似、直抒胸臆的意象化造型,在某個層面上不謀而合。我們的教學不是為了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畫家,更重要的是要讓每一個孩子都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和感染,讓他們在藝術殿堂的徜徉能夠體現自己的價值,從而提升孩子的素養、氣質、能力等等,達到讓每一個孩子都熱愛美、向往美、創造美的藝術教育效果。因此,通過一系列探究貼近學生生活的桃文化活動,借用水墨,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筆墨之中豐富的鄉土情與人文情,學生的水墨作品便更有了人文情懷、生命情懷與藝術魅力。而且,很多孩子都會在不同的活動中表現出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活動也為孩子提供了不同的表現平臺。水墨畫學習講究意境,講究內涵,講究真善美的表現。這個過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道德修養,是一個養心、凈心、修心的過程,為孩子們的個性化成長奠定了厚實的基石。
將藝術與生活聯系起來,永遠是藝術教育的重要追求之一。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我們將繼續鼓勵孩子們多看、多想,大膽地拿起畫筆描繪生活中的片段,把生活中印象最深最有趣的畫面畫下來,形成充滿趣味與想象的新創意、新形象、新作品,使創造美成為伴隨他們成長的一種習慣。
責任編輯:李韋
Design and Perception of School-Based Theme Activity on “Painting Peach in Ink”
XIE Ming-ya
(Wuxi Outa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Wuxi 214153, China)
Abstract: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s not only the supplement to national curricula but also the bridge between students and their future lives and learning, which needs to fully satisfy their development. Our school has mined and teased out the local cultural resources to design a series of school-based theme activities by way of ink painting as the medium so that students individual demands can be satisfi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Meanwhile, students can enjoy the beauty in the process of graphical differentiation,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cultural cultivation. Eventually they can perfect their personal accomplishments and achieve their successful growth on the journey of arts and souls.
Key word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k painting; theme activ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