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
【摘 要】在數字信息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媒體的內涵也在不斷延展,表現形式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新技術沖擊著人們對視覺傳達的認知,從根本理念上改變了視覺傳達設計。結合互聯網技術和各種數字信息技術,能夠高效實現視覺傳達設計在數字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應用和發展,成為了設計和傳媒的新課題。本文主要分析視覺傳達和新媒體的融合,探析數字信息時代下新媒體和視覺傳達設計的融合應用。
【關鍵詞】數字信息;時代背景;視覺傳達設計
中圖分類號:G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6-0220-01
一、視覺傳達與新媒體的融合
(一)融合進程。傳統媒體在上個世紀受到了廣大受眾的認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媒體在某種程度上已經代表著信息傳播。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媒體因為形式、技術、模式的一成不變而逐漸式微。新媒體技術的應用,改變了傳播模式,也顛覆了傳統視覺設計理念。
(二)融合現狀。1994年中國加入因特網,中國新媒體廣告業就此走向了高速發展的道路。新媒體的終端從臺式電腦、筆記本變成了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新媒體技術變得更加快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視覺傳達技術在此背景下與新媒體開始融合,網站門戶、搜索引擎等都是視覺傳達設計的應用。[1]
(三)融合局限性。傳統媒體廣告的傳播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技術手段也不高,缺乏相應的靈活性,內容有限,難以跟上當前時代的快節奏,和視覺傳達設計的融合也不夠積極。新媒體在和視覺傳達設計的融合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弊端。新媒體發展速度太快,導致技術和人才難以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同時新媒體最大化追求利益,沒有具備高時效的更替,忽視了傳媒中核心的內容,產生傳達脫節。
二、視覺傳達與新媒體的融合應用
(一)融合特征。視覺傳達設計和新媒體的融合,首先體現在多元化的變現形態上,兼容了新的技術和設計藝術。從設計語言上看,不但能展示出傳統的設計語言,還可以具備聲音、圖像等元素,呈現動態化的信息傳播。從表達方式看,無論是平面、空間還是影像,都可以從不同的視角去展示多元化的信息,為受眾提供更好的感官體驗。視覺設計和新媒體的融合,其溝通機制的改變同樣影響了新媒體信息的創作和傳播視角,更加貼合群眾,更能體現信息媒體的針對性。
(二)融合表現。視覺傳達設計和新媒體的融合形成了新的語言形式,除了滿足閱讀,還能表達視覺審美的重要意義。色彩的應用是視覺傳達中一個敏感的信息源,能快速實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刺激人的反應情緒。[2]融合中,更加重視圖形語言的表達,和其他設計相比,圖形語言本身就自帶信息表達特性,可以超越地域、民族的差異,直接反映信息內容。
(三)融合導向。視覺傳達設計和新媒體的融合,是感官和體驗的融合。從感官層面帶動全身的體驗,實現浸入式的效果。VR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受眾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在傳播互動上,實現了雙向溝通,受眾可以媒體進行溝通和交流,受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參與者、傳播者,使信息的傳播更加多樣化。新媒體中的媒介依賴已經發生轉變,編程對終端設備的依賴,各種終端設備成為了連接受眾的重要工具。
三、數字信息時代對視覺傳達設計的新要求
(一)思想開放。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內容、語言、表達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在思想上就不能墨守成規,用開放的思想去思考設計。
(二)技術把控。計算機技術是數字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數字信息時代下的新技術是新媒體的重要組成,在作品中的表達不是簡單獨立存在,而是和多項技術整合搭配。[3]所以要掌握新技術的技術特征,以用戶體驗為核心,合理運用技術資源,這就要求設計人員必須不斷學習和進步,做到與時俱進。
(三)以人為本。對設計者而言,首先要考慮的就是受眾的體驗,這也是傳播的最終目的。新的媒體形式提供了更多元、更立體的作品,以人為本的設計作品才是好作品。市場對作品的要求更加個性化、定制化,設計師必須貼合受眾,不能脫離受眾去設計作品,要將受眾的體驗作為首先考慮的問題,堅持以人為本,才能使作品受到歡迎。
四、結語
在這個高速發展、信息傳播海量的時代,研究視覺傳達和新媒體的融合,是未來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必然趨勢。視覺傳達設計具有綜合性、獨立性、互動性的多元化特點,數字信息時代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新媒體的發展日新月異,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在未來的視覺傳達設計工作中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鄭培城.在跨界中改革探新——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互聯網思維下的教學改革與創新研究[J].大眾文藝,2017,(18):213-214.
[2]高瑜.創新思維在視覺傳達設計教學中的應用——評《視覺傳達設計的多角度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03):133.
[3]于瑩,王筠然.論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應用——波特羅的作品所引發的思考[J].設計,2017,(06):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