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不斷提高法學教育質量是當今法學教育競爭的重要課題之一。而翻轉課堂作為信息時代課堂新模式,能有效的整合網絡資源和促進學生的自主性,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之一。法學教育更需要有效的融入這一改革熱潮,實踐證明,翻轉課堂能在網絡提供課前豐富視頻資源背景下,因地制宜地開展翻轉課堂教學活動是我國高校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模式改革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翻轉課堂;網絡資源;法學教學
美國新媒體聯盟在《2014年高等教育地平線報告》中稱,高等教育專家組將翻轉課堂列為高等教育技術六項技術之首。說明世界教育領域越來越接受和重視翻轉課堂這一教學模式。
一、翻轉課堂優點
翻轉課堂是指課堂內外時間的重新調整,將知識傳授和知識內化兩個階段順序翻轉,按照“先學后教”的方式,學生先通過老師給的視頻等材料自主學習,然后通過線上線下一系列的活動鞏固、內化所學的知識。
首先:“翻轉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中心。利用教學視頻,讓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進跳過,沒動的倒退反復觀看,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筆記,甚至還可以通過聊天軟件向老師和同伴尋求幫助。
其次、“翻轉課堂”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教師知道誰學習有困難,誰迅速的掌握學習內容并分給額外工作。機會確認他們需要幫助的點在哪里,或識別和跟蹤他們潛在的問題。
最后、“翻轉課堂”增加了學習中的互動。能夠全面提升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課堂的互動。學生在家通過教學平臺先完成學習,使得課堂變成老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包括答疑解惑、完成作業等,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法學教學實施翻轉課堂的可行性
法學教學目標是培養創新型、應用型法律人才,當前轉變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方法是實現法學教育目標的最佳途徑。根據翻轉課堂的特點,法學本科教育從總體上看適合采用這種教學模式。
首先,法學課程教學內容多,既需要理論學習,又需要通過大量的案例、視頻等材料輔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翻轉課堂教學突破時空限制,大量的內容可以由學生在課前自學,解決了課時量不足、內容受限的問題。
其次,教學內容統一和評價標準單一不能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法學本科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比較多元,有考研,理論學習研究,有從事實務工作。翻轉課堂正好可以改變這種一刀切的學習和評價模式。教師可以將學習內容分為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除了完成基本知識點和學習任務外,學生還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學習資料。這樣既照顧到了學生在學習水平和學習需求上的差異,也可以讓學生將時間和精力集中用在實現自己的目標上。
最后,傳統法學教育難以滿足實踐技能的培養。法學本科教育不僅要培養理論研究人才,更重要的是培養應用型法律人才。翻轉課堂在傳授知識點的同時,通過給學生布置案例分析、小組任務、設置角色等方式,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應用法律,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鍛煉了實踐操作能力,又培養了組織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都是合格法律人所應具備的素質。
三、基于網絡資源的法學翻轉課堂模式改革實踐
(一)教師準備階段
教師根據課程教學目標,有針對性的學習網絡資源、截取有效內容,并增加補充閱讀資料。選擇的基本標準是,首選真實典型案例,而且需與課程知識點且密切相關,具有爭議性、一定趣味性、難度適中。問題設計的基本標準是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覆蓋知識點,具有可展開性和發散性。
(二)學生觀看視頻階段
教師將事先準備好的知識點列表和案例布置給學生,學生按照寢室分布或自愿組成學習討論小組,每組5-6人。而且教師需要求學生在觀看視頻后,充分閱讀教師提供的補充資料并且自行檢索資料后小組內討論教師布置的案例,并形成書面報告,列明每個人的觀點及理由,最后形成組內觀點,指定一名同學準備進行課堂陳述。
(三)課堂教學階段
第一階段,由每一組指定的同學匯報各組討論結果,持有不同觀點的同學補充發言。通過討論,掌握學生對此案例各自觀點,并簡單記錄觀點內容和理由、總結焦點問題,以及發言同學的各自表現。第二階段,打亂第一次分組將持有相同觀點的同學組成新的分組,交流意見再次討論自己所持觀點。要求學生將自己支持相同觀點的不同理由充分交流,分析觀點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決定自己是否仍然堅持該觀點。這樣多角度發散思維,能夠在討論中發現自己思考方式的局限和不足,并能夠重新認識所持觀點的正當性,提升認識,進行知識的第二次內化。第三階段,討論結束后,由教師就案例各問題組織學生自由舉手發言進行觀點辯論,并就學生發言問題及時點評,歸納知識點,指出學生思考偏頗之處,對學生存在的疑難知識點進行記錄和講解,進行知識的第三次內化。最后,在課堂上結合課前布置的知識點列表和學生案例討論的情況,將節課程的重要知識點和學生存在模糊和疑難的內容再次觀點并提示講解,進行知識的第四次內化。
(四)反饋評價階段
翻轉課堂學習模式比較靈活,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且沒有課堂學習的壓力。學生認為充分的討論、辯論問題能夠使自己深入的思考問題,能夠從別人回答問題的表達方式、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中進行學習、借鑒,收獲巨大。
參考文獻:
[1]尹建國.實踐性教學方法及其在傳統法學課堂中的運用[J].法學雜志,2013,(1):22.
[2]王澤鑒.法律思維與民法實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自序.
[3]王睿.法學教育職能定位與特色教育質量觀構建[J].繼續教育,2011,(5):11.
基于網絡學習資源共享平臺的法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校級課題 XJJG2017-7
作者簡介:
黃冬玲(1981年-11月),女,漢族,江西贛州人,江西財經大學 碩士,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文法分院 講師,主要法學教育研究 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