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強內涵建設是商科類高職院校提高辦學質量的必由之路。文章通過國內外商科類教育教學的比較研究,探討了我國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存在的問題,指出了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四個具體路徑,提出了幾點策略性的思考,以期為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提供借鑒。
關鍵詞:國際視野;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
商科類職業教育是以經濟學、管理學為基礎,對商品經營或管理涉及相關活動研究的專業,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電子商務、金融理財、市場營銷、物流管理及會計學等專業,其人才培養宗旨則是為各類中小企業發展培養更多專業技術能力過硬、文化素養較高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商科高職教育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類型,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也是國際通行學科教育之一。
一、國內外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現狀
教學內涵建設是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的首要任務,體現了高職教育的教學宗旨。國外對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的研究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如德國、美國、澳大利亞等職業教育在國家制度框架下的產教結合與校企合作、教學模式、職業資格等級制度、課程以及教師職業能力方面均已非常完善。
國外高等商科教育是根據國家的經濟產業結構和時代需要,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導下開設的,呈現了出專業種數較多,培養目標差別較大,專業設置側重點不同,課程內容傾向不同與門數差別較大等特點。從總體上看,會計學、國際商務、市場營銷、金融理財、管理信息系統等都是各國常設的專業,體現著各國商學科發展的共同趨勢。但是,各個國家又略有不同。例如,以貿易立國的日本,由于在經濟活動中都直接或間接與外貿有聯系,因而在課程設置中都十分重視開設國際商務、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內容,強調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交流能力的商貿管理人才;而輕商的英國高等商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更多地面向社會的實際部門;美國高等商科教育則強調寬口徑培養,專業劃分則比較細,主要突出與地方的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國外高等商科教育的課程結構主要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三大塊組成;從組織形式上看, 還是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形式。盡管國外高等商科教育的課程類型和學分幾乎不變,但課程的內容卻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有了較大的變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持續提高。
伴隨經濟全球化的蔓延,商科類高職院校作為專門培養從事管理及商業活動的高技能人才的學校,與我國市場經濟體制、全球化經濟發展趨勢有著緊密的聯系。企業對于商科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對于學生就業入崗的考核要求也日益苛刻。商科類高職院校主要培養流向中小企業,為服務新興產業及現代服務業提供高素質技能型、實用型經濟管理類人才。國內各商科類院校常年圍繞培養什么樣的商科人才、用什么途徑培養商科人才、怎樣培養商科人才展開深入討論,歸納及總結商科人才培養模式的構成要素,在此基礎上結合院校實際發展現狀,將培養目標、制度、施行及評價作為商科人才培養模式建設要素。浙江省是我國職業教育發達省份,以金華職院、溫職院、寧職院等一批示范校、骨干校為代表的優質院校每年均有一定數量的教學研究和實踐成果,位居國內前列,被國內同行所公認。截至目前,浙江省開設商科類專業的高職院校約有近40所院校,在校生近10萬余人,專業點約350個左右,其中省市級重點(特色)商科類專業點158個,占全部專業點的45%以上。對照國外成功經驗,分析我國及浙江省商科類職業教育內涵建設現狀及發展途徑,解決在新時代下職業教育內涵要素以及路徑方面尚存的一系列問題,已經成為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提升為區域產業服務能力的必要途徑,必須在研究與實踐中直面與世界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差距,從改革與創新的層面加以突破完善。
二、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所存在的問題
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是專業建設的質量和效益,基本要素有課程建設、師資隊伍、校企合作、教育資源等,也是辦學質量與效益的外在體現。面對國家市場經濟和全球化經濟持續發展的新形式下,商科類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尚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亟待解決,教育成效急需顯著提升。
(一)人才培養模式趨于雷同,專業特色不明顯
近幾年,商科類專業一直是備受考生青睞的熱門專業,各高職院校紛紛擴大專業數量或提高招生規模。但部分高職院校對所開設的商科類專業存在不加取舍的“拿來主義”傾向,缺乏在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設置、學分分配、教學條件改善等方面的深入調研和內涵建設,或者過度強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特色與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特色的差異性,抓不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本質意義,專業開設趨于雷同,特殊不明顯。高職院校所制定的商科人才培養目標既要體現出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還要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發展理念。
(二)與政企合作緊密度不強,校企合作不深入
商科類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必須堅持就業導向,強調與政府、行業和企業的深度合作,這即是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也是突破教學瓶頸的重要舉措。
浙江省是中國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設立的省份,帶給了省內商科類高職院校絕好的發展契機,多數的商科類高職院校也都在以“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精神指導下,不斷探索人才培養創新改革。但多數商科院校仍缺少與政府部門的聯系和合作,無法建立商科類政企校三方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仍然不足以持續獲得相關企業在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和實踐條件等方面的支持力量,政府、企業直接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仍然需要不斷探索。
(三)立德樹人教育意識薄弱,思政工作待提升
當前商科類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現狀總體不容樂觀,存在著對職業道德教育不夠重視、與思想品德教育分工不明確、與專業結合不緊密、缺教師、缺教學方法等問題。商科類高職院校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對學生商業道德教育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院校本身還需要樹立良好的德育形象,營造濃厚的德育氛圍。商科類高職專業的思政教育一直存在著重理論教學和輕實踐體驗的弊病,如何打造接地氣,聚人氣和有生氣的立德樹人思政教育有效平臺需要不斷探索。
三、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路徑探究
(一)與產業發展進行良性聯動,提升商科高職院校專業特色
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是商科類高職院校的主要職責。借鑒國外成功的商科教育經驗,各高職院校應堅持把專業建設瞄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上來,加強與區域產業互動,動態設置、調整和優化專業結構。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作為各項人才培養實施的核心,要根據各專業的課程教學進度及教學周期安排來制定,推進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更好發揮技術傳承,促進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創建專業品牌。商科高職院校應結合辦學實際情況,依據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的導向文件,緊緊圍“素能本位,理實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加大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改革力度。
(二)突出校企政深度融合發展,完善商科人才培養評價體系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的最主要特征,商科類高職院校離不開政府、企業的辦學支持。在當下經濟發展新常態時期,許多地方政府把推動現代服務業大發展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突破口,尤其是浙江省建立的首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及由阿里巴巴、網易為主形成的“電商之都”,提供了眾多的商業實踐平臺和就業崗位,作為開辦商科類專業的高職院校應該主動抓住這一大好機遇,堅持以就業導向的政府、行業、企業和學校深度合作,構建政企校三方互利互贏的人才培養綜合改革平臺,由政府出臺政策、搭建合作平臺,讓企業提供設備、標準、師資強化學生學習技能,有效推動商科類專業形成有特色、有優勢和有資源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同時,商科類高職院校也要做好政企校三方融合發展下的人才培養評價工作,對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隊伍、教育資源和管理體制上做出創新性評價改革,形成人才培養及評價體系的育人特色。
(三)增強專業文化傳承和創新,堅持立德樹人培養優秀人才
企業需要的是能解決一線實際問題、有團隊合作精神、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忠誠度、職業道德等關鍵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的職業人。因此在高職商科專業教學中,要針對企業的人才能力需求狀況,深入分析其需求的合理性,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殷切期望,堅持立德樹人和傳承優秀德育文化,突出關鍵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能更好的服務于企業和社會。高職院校要堅持思政課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渠道,深入推進小班化、多元化和實踐化的思政理論教育教學;也要清晰認識教材是學生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應積極挖掘和運用教材中蘊含的豐富德育內容,依據教學規律,將具有教學意義的德育案例貫穿于教學之中,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曹迪.商科類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 18 所商科類高職院校的調查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17:7
[2]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 lresearch and improvement. Digest of Education Statistics. 301.298, 301- 303.
[3]王家新,姚加惠.國外高等商科教育學科專業建設的現狀及趨勢—以英、美、加、日、澳為例[J].高教探索,2006:5
本文系2016年度中國商業經濟學會職業教育專項課題“浙江省商科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發展的路徑研究——基于國際比較的視角”(2017ZSZJYB04)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史偉,籍貫:河南,講師,碩士研究生,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高職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