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美芳
摘要:新課程改革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學不能再是單一的灌輸式教學模式,需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他們去主動探究,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初中數學教師在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因材施教,科學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觀察與實驗、歸納與猜想、證明與反駁、反思與評價,在整個環節中強化學習體驗,增強教學效果。本文主要研究了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應用,以供參考交流。
關鍵詞: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重要性;實踐應用
引言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初中數學的教課以講授學為主,可以說講授學是教師的首選教學模式,但隨著教育的不斷更新,這已不能滿足教育的需求。目前,因為基礎教育課程的不斷改革,探究式教學也開始變得流行。探究式教學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為目的,鼓勵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討、合作互助。所以,初中數學教師要及時革新教學觀念,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研究探索如何把探究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到實踐教學中,實現教學效率的提升。
一、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概述
1.探究式教學的問題性與交互性
提出問題時學習任何知識的開端,那么探究式教學中就注意了問題的存在價值。探究式教學認為,沒有問題學生將很難激發學習能動性和求知欲,沒有問題學生將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也就不會去深入地思考,到最后也就只是表面的學習。正如斯托利亞爾所說:“數學教學是思維活動的教學,而不僅僅是數學活動的結果和唯一數學知識的教學。”此外,探究式教學應該是在老師、學生的共同參與下進行的,只有師生之間互相交流,互相探討,才能真正體現探究式學習的價值。在此過程中,學生將充分發揮自己的思維能力,學生將會更有成就感,更加有想學習的動力。因此探究式教學中的問題性與交互性體現了全面、富有再生力的“轉換”,體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習[1]。
2.探究式教學的開放性
講授式教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要求學生只針對特定的題型,比如判斷題,選擇題,分析題等,讓學生只陷入了題海,而不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種開放的、自由的另類教學,即探究式教學。它將打破學生的固有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判斷的學習意識,它將會成為新教育模式的載體。這種開放的探究式教學,能將有限的教學時間和教材內容轉變為無限的學習時間和學習內容,將有限的意轉變為無限的思,能幫學生開闊視野,在一個開放、自由的學習環境中不斷探索數學的奧秘。
二、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踐應用
1.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探究式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活動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要從教材內容、教學設施、學生能力等實際情況出發。開展探究活動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活動空間以及活動時間,要由淺入深,聯系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能力水平有計劃、合理、科學地進行。同時,要保證學生丟掉以前的被動性學習的這種狀態,不再過度依賴老師,而是學生自己能夠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被調動。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知識時,教師可以巧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引對角線準確分割成三角形,得出n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教師可以適當點撥學生,利用剛才探討過程中采用的方法進一步思考“是否可以采用別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結論?”。以五邊形為例,選取五邊形內部任意一點,將其和各個頂點有機融合,五邊形將變成五個三角形,還多出一個周角,可以利用所得出的多邊形內角和公式,便能準確求出無邊行內角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尋找其它求出五邊形內角和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欲望,讓他們學會質疑問題,出現認知沖突,然后去探究和有效解決問題[2]。
2.從具體問題出發,提出數學問題
在具體的設計情境中,從具體問題、具體素材出發,啟發學生提出科學性、創造性的數學問題。提出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在探究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應該是在學生掌握的知識和能力范圍之內的、有實際意義的、以及學生經過探究活動之后能夠解決的問題。教學中以活動、探究的環節為主,一般適用于新授課。其關鍵在于活動方案的設計與課堂的組織。例如在“圓柱、圓錐”教學中,我們可以按“認識→研究→應用”的思路展開,讓學生制作模型,在活動、探究中學到相應的知識。
3.優化探究活動,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
(1)觀察與實驗
觀察與實驗能夠幫助學生得到對數學問題最直觀的感受,也是數學探究式教學探究中學生對問題進行了解、分析、并總結出解決辦法的最基本方法。沒有觀察與實驗,學生將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也會給學生留下很大的問題,所以觀察與實驗必然是探究式教學實踐中的一步[3]。如學習“一元二次函數”時,可將學生分組,在電腦上用幾何畫板等數學軟件畫出函數圖像,并不斷改變參數(如變動二次項系數),觀察記錄圖像的影響,并進行驗證、猜測,然后證明,寫出實驗分析報告。這種教學的步驟是:從實例出發——進行實驗操作——分析驗證、發現規律——提出猜測假設——進行證明——完成實驗報告。這個教學過程體現了新教學理念的探究性學習(或研究性學習),使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2)歸納與猜想
在數學學習中,總結數學理論的方法有多種,其中歸納、類比、聯想、猜想等方式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幾種方式。歸納是指對相同的題型進行分類整理,最終得出結論。猜想則是學生不斷思考新的觀點,不斷實踐。歸納與猜想構成了學生形成、健全、發展數學理論的紐帶和橋梁,等同于是數學理論的“胚胎”。
(3)證明與反駁
在數學探究活動中,有些猜想是不合格的或者不可能的,這些猜想需要背進一步證實和證偽,比如,一些由不完全歸納法或者類比法得到的猜想,就存在這種現象。要知道,沒有經過嚴格的推理證明,是不可能認定為定理或理論的。所以,如果假設與現實不統一,那就要重新確定探究方向,制訂方案進行再一輪的探究[4]。
(4)反思與評價
反思,顧名思義,從一個新的觀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問題就是反思。在進行探究活動之后,一個深刻的反思將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啟發,進而增強學生對知識間的互相轉換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因此,一個揭露問題本質、深化理解的反思會讓學生開闊新的思維,讓學生辯證的思考問題。
結語
總之,在當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轉變已有的觀念,結合初中生的生活經驗、認知結構,開展豐富的教學實踐活動,巧設探究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自主操作、探究、創新等方面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傳娣. 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實驗探究[J].考試周刊,2017(02):52-53.
[2]郭威. 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驗研究[J].考試周刊,2016(10):124-125.
[3]付連軍. 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驗研究[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02):84-85.
[4]林秀娥. 關于初中數學探究式教學的實驗的研究與探討[J].知識文庫,2016(0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