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媛
摘要:今年來在科研項目的管理過程中屢屢出現學術不端和經費腐敗的問題,對高校的公信力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完善法律機制,法律規制高校學術不端及學術腐敗,以構建健康的學術環境。
關鍵詞:高校;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法律規制
在當前社會領域各方面迅速發展的時代,學術界的“市場行為”也逐漸增多。剽竊、霸占學術成果,私吞科研經費、收受賄賂等經濟腐敗更是多領域、多方位的滲透在本應純潔的象牙塔里。2017年,湖北省委巡視組巡視了省內22所高校,調查發現了幾乎每所學校都有問題。9月,省紀委更是公開通報了5起高校領導違紀案件。高校的學術不端及學術腐敗問題已經極為嚴重,采取具有威懾力的懲戒手段整治歪風已是刻不容緩。法律無疑是規制學術腐敗最有效的手段。
一、案件介紹
西安交通大學能動學院原教授李連生申報項目,獲得了200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但事實上,李連生從未學過該技術理論,也從未從事過該項目研究與開發,這顯然是弄虛作假。西安交大6位退休教授2008年初的進行實名書面舉報,但石沉大海,毫無音信。同年3月,教育部撤銷李連生獲得的教育部一等獎獎項。2008年6、7月,學校讓李連生開除了在職的舉報人組織和參加的科研團隊的資格,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2009年4月,免去其流體機械及壓縮機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職務。2009年7月,李連生狀告舉報者侵犯名譽權,舉報人展示其捏造經濟效益的鐵證。2009年8月,西安交大想法院遞交公函,證明李連生在騙取的三個大獎中“沒有造假”,出具偽證包庇造假者。2010年校學位委員會決定免除其博士生導師資格,取消其教師職務并解除其教師聘用合同。2011年國務院批準,國家科技部收回其獎勵證書,追回獎金。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學院的學院黨政辦公室主任孟江濤通過偽造領導簽字、虛構會議支出和辦公品等方式,多次挪用項目經費共計237余萬元,用于購買個人期貨、黃金等。其中通過報銷單、學生助學金等表上偽造領導簽字和領用人簽字貪污了27萬余元。孟江濤挪用的款項炒期貨虧損后,經費卡上的錢已所剩無幾。當行政秘書兼會計丁某核對暑假報銷單發現賬目有問題后,孟江濤主動承認全部經過,自動投案,退賠了涉案全部贓款,被判有期徒刑10年。
二、案件分析
我們對比兩個案件可以發現,雖然兩起案件均涉及學術不端及學術腐敗問題,但其具體涉及的犯罪行為和處罰結果仍有所不同。對于第一個案件,科技部將李連生獲得的二等獎撤銷,此行為屬于一種具體行政行為。具體行政行為包括: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強制、行政給付、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監督檢查、其他種類的具體行政行為。科技部撤銷所授予的榮譽可以理解為其他種類的具體行政行為。
高校與高校教師的關系是一種既包含內部關系又包含平等主體的民事關系。因此,取消李連生的教授職務的行為屬于內部行政處分行為,解除合同的行為屬于平等主體的用人單位依法行使解除合同的行為。
這個案件最根本的一點,李連生的犯罪行為屬于“學術欺詐”行為,其本質屬性是有法可依的:首先,其通過造假來騙取國家經費和獎金,情節嚴重即可能構成“詐騙罪”;再者,大學教授本身屬于國家公職人員,將政府的經費私吞,占為己有,則可能構成“職務侵占罪”。但就因為“學術欺詐”這個定義我國司法尚未做出具體解釋,可謂無具體判例可循,李連生的刑事責任可能無法追究。此案從舉報到最后做出的處罰決定歷時時間長達3年之久,其中所歷經的艱難并不只是利用法律的制裁,其中更是有校領導的袒護。高校的學術體制中,許多學科、學術帶頭人同時兼任了一些行政職務。一旦有了行政權力,被審核者同時也是監督者,一人同時擁有了行政權和學術霸權,學術資源的競爭以及監督管理的職能則形同虛設。另外,沒有刑事處罰也仍沒有對學術造假行為形成震懾作用。
對于第二個案件,孟江濤通過換現,將項目經費扣除手續費后的余額直接打到個人賬戶,由此,將項目經費套取貪污。此外,其項目經費屬于國家公款,孟江濤將經費套取也屬于挪用公款罪。犯罪人孟江濤未經批準,利用其職務之便,造假簽名,將國家公款挪作個人使用,進行投資期貨等非法活動,以期產生個人營利。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均屬于刑事犯罪,所以,孟江濤案件屬于刑事案件,對其量刑也是依據刑法的判罰來做出處罰。孟江濤總共貪污了27萬余元,屬于大額判罰范圍內。但其主動投案自首,并積極退回全部贓款。鑒于有悔罪表現,可從輕處罰。最終,其挪用公款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其貪污罪減輕處罰,判處有期徒刑6年,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0年。
利用科研經費的監管漏洞職務犯罪是高校學術科研經費腐敗案件的主要特征。高校腐敗的事件充分暴露了科研經費的監管缺失問題。
三、建立有效的法律規制
首先,在刑法上應當增設學術詐騙罪。我國只有在以營利為目的且所得金額較大,同時有其他嚴重情節的才構成侵犯著作權的犯罪行為。即若當事人存在侵犯著作權的行為,僅因為獲得的經濟利益不夠大,則不構成犯罪。這大大降低了不法分子的犯罪成本。因為在學術界,很少是以營利為目的,大多數學術不端及學術腐敗行為都不在刑法的制裁范圍內。所以,真正受到知識產權侵犯的受害者并沒有收到法律的保護。為加大對學術腐敗的懲戒力度,真正形成在該領域刑法的威懾力。作為最嚴厲的規制,刑法對學術腐敗應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其次,建立公開透明的學術誠信管理平臺,研發“學術不端檢測軟件”,同金融信用體系一樣,任何學術不端的行為一旦出現,均能在該網絡系統里查到其不良記錄。任何與學術研究相關的審核環節均需通過學術誠信的查詢記錄,由此,有學術誠信污點的研究人員將在學術研究生涯寸步難行,利用大力度的預防懲戒機制來杜絕學術不端行為。一些學術失范事件被媒體曝光后,高校通常迫于輿論壓力才開始調查處理,事發后再草草了事。懲處的力度不夠助長了學術失范者的囂張氣焰。因此,高校應主動出臺整治學術失范行為的規章制度,設立獨立的學術委員會等打假管理機構。建立廣泛的學術誠信監督機制,并且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定期對教師的學術成果進行抽查,發現學術不端行為及時舉報,并開出具體懲罰措施,使教師時刻審視反省自己的學術行為
最后,將評估制度法制化,項目評審完善科技評估制度,校內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提升評估的準確度和公信力,刺激教師的科研熱情,引導養成良好的學風。應根據不同的學科特點建立不同的制度評定體系。高校里不同的學科發展存在差異,有些學科發展時間長,成果累積和師資隊伍實力相對雄厚;而處于萌芽狀態的新興學科和研究團隊處于籌備建設階段,科研的階段性成果相對較少。因此科研評定制度應充分依據學校各學科的發展的實際情況來制定。高校的評價制度應鼓勵創新,重質輕量,重視對學術價值的評價。可依據某項成果的被引頻率來反應學術價值和影響,此外可同時建立同行專家評價制度以及監督專家評審行為的監督機制。此外,科研激勵制度要靈活多變。學術獎勵不局限于物質獎勵,可拓寬至高水準的榮譽獎項,塑造先進典型,形成榜樣宣傳。此外,根據不同成長階段、不同類別的教師制定相應的激勵措施,尤其鼓勵有潛力、熱衷科研的年輕教師,培養、儲備學校的人才隊伍。
參考文獻:
[1]文清. 維護國家科技獎勵的嚴肅性[J]. 中國科技獎勵, 2011(2):5-5.
[2]宗麗. 學術腐敗治理制度化研究[D]. 山東大學, 2013.
[3]沈璿. 師道與師德合一:構建教師專業倫理制度的理性探索[D]. 陜西師范大學, 2012.
[4]張穎. 高校科研經費內部審計問題與對策[J]. 管理觀察, 2014(33):97-99.
[5]汪立超. 高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研究——以雙因素理論為視角[J]. 管理工程師, 2013(1):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