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勇 龔陽春 楊情
摘要:建筑模型制作課程是建筑學及城鄉規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以往教學內容及過程沒有針對本專業的特色,進行專業能力的培養。如何在建筑模型制作課程教學過程中創造條件,針對本專業特色,激發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及培養團隊協作能力,是本文所述教學改革討論的重點。
關鍵詞:建筑模型;教學改革;專業特色;職業認同感;團隊能力
1、《建筑模型課程》背景概況
1.1課程介紹
《建筑模型課程》是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建筑學》及《城鄉規劃》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于2007年開設,同年學院設立了模型制作實驗室。我院《建筑學》及《城鄉規劃》專業均為五年制本科,本課程根據教學大綱安排在大二上學期,因為這個學期學生經過一年的《建筑初步》、《構成》、《建筑美術》等課程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正需要加深對專業的理解和提升專業技能。
本課程共64學時,其中理論課學時8節,主要講授建筑模型分類、建筑模型材料、工具、建筑模型制作技巧等相關的理論知識;實踐部分為56學時,通過多個不同類型的建筑模型制作實踐提升模型制作動手能力。
1.2本專業特點
我院招收《建筑學》及《城鄉規劃》專業,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理論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個人工作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強,具備建筑設計、城鄉規劃設計、園林景觀設計及城鄉規劃管理等多方面知識的,能在城鄉規劃設計、城鄉規劃管理、房地產開發、建筑設計等部門從事規劃設計、管理和研究工作,參與區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交通與市政工程規劃、風景園林規劃以及城鄉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城市開發與房地產等相關工作的復合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2、課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課程教學任務
本課程要求學生在充分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著重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思考問題和動手能力。其中構成模型作業可以培養學生對形體構成的藝術設計能力;別墅花園的設計和模型制作作業可以培養學生對園林景觀設計的興趣和初步設計能力;大學校園模型作業是訓練學生大型建筑的測量和模型制作能力;建筑初步模型作業是培養學生小型建筑設計能力和興趣。
2.2現階段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2.2.1模型制作時間長而教學互動少
本課程教學相對集中,一周一次,一次四課時,而一個建筑模型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時間,所以學生的模型制作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外進行。比如收集相關資料,模型材料繪制拼裝等,這些時間同學不能與老師溝通交流,遇到疑問無法及時處理。
2.2.2作業內容單一,缺乏挑戰性
多年的教學,教師容易形成惰性,課程作業內容單一并形成固定模式,比如:室內家具陳設模型、別墅花園模型、建筑名師作品模型制作等都是多年重復布置。雖然每年上課的學生不同,但是老師容易倦怠,教學沒有激情,同學交的作業也沒有太大提高。另一方面,多數作業是小型建筑模型制作,由個人獨立完成,學生之間學習過程中沒有交流互動,在學習和制作模型的過程中缺乏聯系,不能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另外,學生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題目,很難調動學習興趣。
2.2.3缺乏模型展示平臺,難促進學生學習熱情
學生完成的課程作業和作品,老師只是要求同學按時完成上交,沒有作品的展示空間和平臺,造成很多作業堆在建筑模型試驗室,在教師批改打分以后就束之高閣,其中不乏制作精美的作品。久而久之,學生認為反正只是交作業,學生學習的熱情就會減退,制作精美的作品就會越來越少。
2.2.4實驗設備利用不足,模型類別少
以往課程教學作業個人作業較多,對模型質量要求不高,卡紙類模型較多,對模型材料加工難度要求不高,所以對實驗儀器的使用頻率就較少,實驗室配備的線鋸機、電熱切割器、砂輪打磨機、電腦精雕機等實驗儀器對學生模型制作支持不夠。這一方面是因為作業內容的緣故,另一方面是因為用木質材料、有機玻璃材料比較昂貴,不但加工難度大而且經濟負擔也大,所以學生缺乏動力。
2.2.5考評方式單一
以往《建設模型制作》課程的成績考核為“二”、“八”制;即20%為考勤和平時表現成績,80%為課程模型制作作業成績。這種考評方式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過于機械,老師主觀性較強,沒有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難以客觀真實地體現學生學習情況。
3、激發職業認同感的教學改革
職業認同感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是指個體對于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與社會對該職業評價及期望的一致,即個人對他人或群體的有關職業方面的看法、認識完全贊同或認可。激發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即激發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同感以及將來所從事工作的認同感,這將使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而這對學生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擁有高職業認同感的大學生具有較好的學業滿意度和總體生活滿意度及較少的未來擔憂。[1]
3.1利用互聯網手機軟件等先進工具加強師生交流
針對師生教學過程互動少的現狀,本學期教學過程中,建立了模型制作的QQ群和微信群,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在群里提問,有問題的照片也可以及時發送給老師以及時處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同學也可以在群里交流資料、分享經驗,不再單打獨斗式的完成作業,而是像是在一個團隊,有了歸屬感。
3.2創建展示平臺、利用展示空間,激發學生職業認同感
設計師如果只是低頭做方案,作品沒有展示的機會,以及得到肯定和鼓勵是不利于建立自己的職業信心和提升創造力的。如何創建一個好的展示空間一直是本課程教師為難的問題。最后經過一番努力,和學院的支持下,創建了一個學院的模型展示平臺:1、充分利用教學樓走廊空間,入口大廳空間,搭建了若干事物平臺用于擺放事物模型用于展示。2、利用手機互聯網等信息平臺,讓學生拍攝自己的模型作品,在微信群、QQ群及自媒體等媒介進行傳播,以供網友們瀏覽點評,提出模型改造意見或建議;相對于模型實物展覽,模型照片展示不但不會對模型實物造成損害,而且更為便捷。同時老師還鼓勵同學向父母家人展示自己的作品,得到了非常多的稱贊和鼓勵,這些對同學職業認同感的培養非常有效。
3.3創造翻轉課堂機會,師生互動交流學習
建筑設計師和城鄉規劃設計師日常工作不但要會設計圖紙方案,還要會表現自己的勞動成果,會和業主溝通交流,不但要敢說,還要會說。本次教學改革實踐中就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兩次翻轉課堂實踐,一次是著名建筑師作品建筑模型制作,另一次是仿古建筑模型制作。教師提前布置,要求制作小組充分收集整理資料,制作PPT課件匯報,介紹作品的特點、建筑相關知識背景、分享本組在制作過程中得到的經驗以及不足,大家提出改進意見一起討論,避免下次出現類似問題。在翻轉課堂教學過程中,大家不但相互學習討論,小組成員還能回顧一起努力的過程,無形中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和自豪感。
4、培養團隊協作能力的教學改革
建筑設計師和城鄉規劃設計師在平時工作中,大多是多人同時協作完成項目的,所以他們都生活在一個團隊里,大家要學會分工協作、高效的完成各自的設計任務。因此,團隊協作能力的鍛煉和培養對于本專業就尤為重要。另外,該課程屬于集中高強度的綜合訓練,涉及多人合作,再加上學生團隊合作的經驗有限,因此最好一鼓作氣,中途最好不要有其它事情干擾,否則很容易衰減團隊的凝聚力。
4.1自由組隊,構建團隊基礎
本學期的校園建筑模型制作、著名建筑師作品建筑模型制作和木質仿古建筑模型制作都屬于比較大的作業,要求學生以團隊的學生共同完成。全班40人,分為5-6個小組,可以自由組合,自行推舉或自主報名擔任組長。組長是十分重要的崗位,他不但要承擔模型制作過程的組織協調、工作任務的劃分,還有服裝定期向老師匯報工作進度和向老師提問。因為是自由組合,小組成員關系融洽,工作積極性也相應提高。在自愿組合的前提下,除了會出現“強強聯合”或“意氣相投”組合,還會出現“剩余組合”,一些“沒人要”的同學湊合在一起,因此,對這些團隊要重點關注,除了設計知識外,還可以從管理、經濟等方面激發他們的能動性。[2]
4.2組員分工明確、優化團隊資源
在大型模型制作過程中,小組內部如何合理分配任務,以發揮個人最大優勢,是小組工作的關鍵。例如在校園建筑模型制作過程中,小組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的困難。其中“方蔭樓”小組,組長周末帶領組員實地測量,四人用工具測量,其他人記錄和整理資料數據。周一至周五課余時間,組員一同制作模型,組長根據每個人的不同特點和細心程度安排不同的任務,如切割門窗、制作外墻、制作模型底板等。經過團隊的協作和相互督促,小組率先完成精致的模型。
又比如仿古建筑木質模型作業,是本課程最后一個大作業。旨在讓學生了解并學會使用激光精雕機制作精細的模型。本次作業的天壇祈年殿制作小組,因本模型絕大多數構建需要使用CAD軟件繪制,再用精雕機切割,而作為大二的學生,大多數同學不太會使用CAD,所以組長就讓兩位較熟悉CAD的同學在電腦上繪制構建,而其他組員則搜集資料,為繪圖同學提供支持。在制作的過程中還遇到了難題,斗拱和圓形攢尖頂制作方法因為沒做過,后來找了其它類似的古建筑的資料后,在組長和組員的共同討論下制定了制作方案,效果比較理想。本模型在組員們的共同努力下,因為綜合采用了PVC、彩泥、木板等多種材料,模型的色彩和精細程度都較理想,被評為優秀作業。
4.3豐富模型類型、以興趣驅動學習熱情
針對有教師命題,模型類型單一,學生制作模型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本次教學改革對作業的類型進行了調整,以大型作業為主,即結構較復雜、精細程度高、制作難度大的模型。作業任務書不再完全由教師命題式布置,而是由教師對作業指定一個大致的范圍,如建筑名師作品、或仿古建筑模型等,具體的作業內容由同學搜集資料,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組員分組討論后經教師確定。最好,同學們完成了比如:中華藝術宮、北京天壇祈年殿等幾個精細的模型,教師還從管理和經濟等方面激發他們的能動性,對最后評選為優秀的模型的制作材料給予報銷,進行一定的經濟鼓勵,進一步激勵同學的興趣。
4.4完善考核體系,增強合資意識
在作業任務書布置時,教師就告知全班同學,模型成績有一個組內成績是由小組組長打分,也就是說小組成員共同完成一個作業,但是每個人的各自成績有小組組長根據他的具體表現,完成工作情況給出。把評分的部分權利交給組長,不僅能更加真實的反映學生平時作業的表現,還能促使同學更好的配合組長展開工作,增強合資意識,提高合作效率。
5、小結
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鍛煉了自己的團結合作、動手操作等的能力,同時,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也促進了對本課程、本專業的理解,激發了職業認同感。但是在幾次模型作業中,發現幾次小組的組長幾乎沒有變化,多數同學只能配合組長工作,而有的同學參與不夠,所以這些同學很少或沒有鍛煉自己的組織協調、團隊協作等能力,因此在今后的課改過程中,應設法讓更多的同學參與進來,提升他們的能力。另外在模型制作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同學們對中國古建筑木質模型的制作似乎更感興趣,大家的熱情更高,因此在以后的課改中,可以多布置一些關于中國古建筑的模型作業,讓他們了解與體驗中國的歷史傳統[3],了解中國建筑的發展史,通過這些作業訓練,可以激發他們的職業認同感,并培養了他們的專業素養與社會責任感,這些都是今后本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王鑫強;張大均;曾麗紅. 師范生職業認同感的效能——價值雙雄核心模型的構建[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1,27(6).
[2]葉鵬;王德才. 模型新做——建筑師職業素養在低年級訓練的平臺[C].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3]苗展堂;郭娟利. 面向體驗式教學的天津大學建筑構造課程模型體系教學實踐[C].全國建筑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6.
作者簡介:
張國勇(男,江西南昌人,1974.6出生,碩士研究生,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講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330022,江西省南昌市紫陽大道99號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龔陽春(男,江西撫州人,1997.4出生,本科在讀,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學生,城鄉規劃,330022,江西省南昌市紫陽大道99號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楊情(男,江西宜春人,1996.8出生,本科在讀,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學生,城鄉規劃,330022,江西省南昌市紫陽大道99號江西師范大學城市建設學院)。
課題:《MOOC與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模式變革研究》,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項目批準號:15YJC88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