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方軍
摘要:班主任是學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是學生成才的導師、是學生靈魂的塑造者。新時代的教育呈現出新特征、新趨勢,作為班主任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拓展管理思路、創新管理方法,用智慧做教育,做智慧型班主任。
關鍵詞:尊重;賞識;激勵;喚醒
班主任管理班級有各自不同的工作風格,根據這一點,有人把班主任分成不同的類型:(1)“班媽”型:班主任定位是學生的“準媽媽”,班主任主要靠“愛心”來工作;(2)“班官”型:定位是學生的上級、管理者,主要靠“監督檢查評比”來工作;(3)導師型:定位是學生的人生導師,主要靠思想影響和人格魅力來工作;(4)“維持會長”型:定位是維持局面,靠權力和空洞說教來工作;(5)“寨主”型:定位是“寨主”,“我的地盤我做主”,獨斷專行,主要靠權力和權術工作。這五種類型的班主任,各有千秋,大家自有評判。我認為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更需要復合型、智慧型的班主任,用智慧做教育、用智慧做班主任。班主任的智慧體現哪里?體現在他的教育觀念、管理思路、管理方法等這些方面。
一、要善于調控情緒
1、情緒可以傳染:有一個漫畫故事,有一個小孩被老師罵了一頓,心情很不好,在路邊遇到一條小狗,便狠狠踢了它一腳;小狗受了驚嚇,見到一個西裝革履的老板走過來,便汪汪狂叫;老板被狗這么一鬧,心情很煩躁,在公司沖女秘書發了一通火;女秘書回家,又把氣撒在丈夫身上,兩人吵了一架,女秘書的丈夫恰好是批評小孩的那位老師。心理學家認為: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一個人身上傳播到另一人身上,被傳染者常常一觸即發。
2、生氣有損身心健康:美國生理學家愛爾馬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實驗。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在裝有冰水混合物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下的“氣水”。研究人員發現:當一個人心平氣和時,水是澄清透明的;悲痛時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氣時有紫色沉淀。愛爾馬把人生氣時收集打的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12分鐘后,大白鼠竟死了。愛爾馬分析認為:人生氣時的生理反應十分強烈,分泌物非常復雜,具有毒性。這對我們班主任工作有什么啟示?不良的情緒反應,它會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乃至身心健康,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少點抱怨,多點包容”,讓消極負面的情緒遠離自己,以積極樂觀的情緒來面對工作和生活。
3、批評學生要理性:任何時候都不要在氣頭上批評學生。人生氣的時候,容易情緒失控,這時候批評學生,很可能就會成為老師情緒的一種發泄。批評學生不注意場合、不注意分寸,這樣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促使學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滑越遠。所以,在批評學生之先我們必須讓自己憤怒的情緒平靜下來,批評學生時要做到尊重學生,對事不對人,有理有據有節,不要諷刺挖苦,更不要侮辱學生的人格。批評之后還要和風細雨、溫暖人心的鼓勵和引導。
二、要善于激勵學生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鼓動學生、激勵學生。魏書生曾經打了一個生動的比方:學生是炸藥,教師是雷管,炸藥本身不會爆炸,需要引爆,學生的潛能和積極性,需要我們老師去激發。
1.要放大學生的優點: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心靈深處最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因此我們老師不要吝嗇自己的表揚,要用放大鏡去找學生的優點,而不是老盯著學生的缺點,對待后進生尤其要這樣,多一些表揚、鼓勵,少一些批評、呵斥。
2.讓學生生活在希望中:有希望、有美好的前景,人才會有動力、有干勁。講個故事,星云大師,臺灣佛教圣地佛光山的創始人,就在前兩天中央四臺播放了他的一個講座,談到了他早年的一些經歷,他十歲那年父親南京經商失蹤,于是他和母親去南京找父親,沒找到,十二歲那年就在南京出家做和尚,師傅擔心他年紀小將來會跑掉,剃度時燒戒疤就想燒大一點……他沒有記憶了,記不住東西,學什么忘什么,當時他是萬念俱灰,不想活了,是師傅的一句話讓他又看到了希望,師傅講:“徒兒,這是佛祖對你的考驗,只要你一心向佛,佛祖會保佑你好起來的?!毙⌒∧昙o,他相信了,他相信觀世音菩薩會救他,他一定會好起來。說也奇怪,后來他還真的好了,而且后來他還成了在海內外很有影響的佛學大師。我們老師要向這和尚師傅學習,要善于鼓動學生,要讓學生相信:今天比昨天好,明天比今天更好。這就是希望。我們看過趙本山的小品《賣拐》,他能把“不瘸的”忽悠成“瘸了”,我們老師就要學這種忽悠的本領,要把“不學的”忽悠成“學”,把“沒希望的”忽悠成“有希望”。這就是你的本事。
3.要相信學生:老師的信任,也是學生進步的驅動力。我們學校有位女同學,性格像男生,調皮、好動、不守紀,在學生中還很有號召力,她的班主任始終沒有放棄她,在班主任的幫教下,該同學有了很大改變,現在成了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我想如果當初老師放棄的話,班上肯定又多了一個后進生,可能還不只一個。
三、要不斷創新方法
“不變的教師,流水的學生”,成了一種普遍現象。這是一種思維定式,是由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的。心智模式——是指我們認識事物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習慣。只有當我們的心智模式與認知事物發展的情況相符,才能有效的指導行動。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心智模式,有好的也有不好的。事物在發展、變化,而人的心智模式沒有改變,那么我們的心智模式就不能有效的指導我們的行動,最后只會是事與愿違,所以要不斷改善我們的心智模式。要改善心智模式,那就意味著要學習和創新,不能一成不變、墨守成規。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們要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1)開好每學期的第一個班會:首因效應,第一印象很重要。(2)加強學生的自主管理:最好的管理就是學生的自主管理,而自主管理的關鍵就是我們班主任要放手、放權。讓學生自己制定班級公約、小組公約,讓每一位學生都來參與班級管理。(3)懲罰要人性化:“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但懲罰不是最終的目的,懲罰為了讓學生從內心去反省、去認識錯誤,最終自覺地改正錯誤,所以懲罰學生要人性化,要注意學生的感受。可以變化一下方式:例如,寫說明書、罰做好事、罰抄美文、罰唱一首歌等等。
四、堅持從小事抓起
國外有一首民謠:少了一枚鐵釘,掉了一只馬掌。掉了一只馬掌,失去一匹戰馬。失去一匹戰馬,輸了一場戰役。輸了一場戰役,毀了一個王朝。這首民謠講的是發生在1485年英國的一個故事:當時英王理查三世與亨利伯爵展開決戰。戰前,馬夫為國王的馬去釘馬掌。不巧,釘馬掌的鐵片已用光了。鐵匠向馬夫請求去找鐵片,馬夫不同意,說:“國王就要打仗了,等不及了!”鐵匠只好將一根鐵條鋸為四份加工成馬掌。當釘完第三個馬掌時,鐵匠又發現釘子不夠了。又請求去找釘子。馬夫說:“已經吹軍號了,我等不及了?!辫F匠說:“缺少一根釘,會不牢固的。”“管不了那么多了,將就吧?!庇谑?,國王戰馬的第四個馬掌就少了顆釘子。戰斗開始,國王率軍沖鋒陷陣。戰斗中,意外發生了,國王的坐騎因突然掉了一只馬掌而“馬失前蹄”,國王栽倒在地,伯爵的軍隊團團圍住了國王。國王仰天長嘆:“上帝,我的國家就毀在了這匹馬上!”
班主任要有“班級管理無小事”的觀念。在教室地面上有一張廢紙、一張損壞的課桌、一塊扯下來的窗簾布,這些都是小事,但我們不及時采取措施,要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看到一堆廢紙、一大批損壞的課桌椅、差不多被扯光的窗簾。這就是“破窗效應”。環境能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有什么樣的環境育什么樣的人,如果是上面的那種環境,那學生的作風、學風、班風,我們都可以想象得到。所以對于這些小事,我們要反復抓,抓反復。
五、要堅持身體力行
古人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班主任的言行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所以我在教師中一直強調:要求學生做到的,我們老師自己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我們換位思考一下,要求學生不遲到,老師卻上課遲到;要求學生衣服要拉上拉鏈,老師自己的卻不拉;要求學生上課不玩手機,老師卻在上課時接打電話;要求學生集會不講話,而我們老師卻做不到;要求學生見到老師要問好,而老師見到學生問好卻視而不見,不作回應等等,你是學生的話,你會怎么想,這樣的要求你會堅持做到嗎?相反如果我們教師看到教室地面有紙屑彎腰撿一撿;地面不干凈動手拖一拖;黑板不干凈,拿抹布抹一抹等等,我相信老師的這種示范和引領比反復的說教效果要強得多,說一千道一萬,不如行一事?!皳]動鞭子,不如舉起旗幟”,引領勝于懲罰;“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樣子”,身教勝于言傳。
教育的目的在于“喚醒”,喚醒學生的內心,使其從心里產生一種對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讓我們走近學生,走進學生的心靈,做學生心靈深處的耕耘者。
參考文獻:
[1]李鎮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5.
[2]鎮西.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5.
[3]魏書生.班主任工作漫談[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5.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