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森
摘 要:小學語文既具備語言功能,又具備文化教育功能,是培養小學生語言能力和情感素養的重要學科。小學生具有明顯的情感特征,對新鮮事物十分好奇,很容易被新鮮事物所吸引。而小學語文作為培養學生情趣和思維習慣的基礎課程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該學科情感因素,能夠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實現新課程教學要求,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本文主要結合實際情況,就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希望通過本次研究對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情感是個體對于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感受,屬于個體和社會文明之間的一種重要衡量尺度。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關于愛恨、喜怒、善惡、道德均是通過情感來體現出來。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教學目標,采取相應的教學活動,利用相應的教學內容,與學生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能夠領悟教學中的深刻含義,從而形成更好的情感品質。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把握情感要素,將語文教材中所包含的深刻情感的全面展示給小學生,從而對學生思想情感產生沖擊,更好的豐富課堂內容,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一、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教育能夠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利用小學語文開展情感教育的基礎是語文學科本身包含濃厚的人文性,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學科的人文性特點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特征,從而讓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小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總之,小學語文教學除了要發揮語文學科語言功能之外,還要對學生的情感和情操進行有效陶冶,讓學生體驗語文所富含的豐富文學內涵,讓學生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對自己的人格和精神進行培育,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獨立的精神本體。由此可以看出,情感教育在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方面有著巨大作用。
2.情感教育能夠培養學生高尚情感
情感教育過程中,通過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能夠保證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在溝通交流中,對學生身心產生積極影響,從而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和諧的人際關系是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主要體現。有效的情感教育,能夠營造很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感需求,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學生關系。
3.成長教育能夠顯著提升教學質量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著不同題型的題材,在這些題材中,有些表達的是對祖國的熱愛,有些表達的是對大自然的贊美,有些在字里行間充滿著或悲壯、或委婉、或優美、或淡雅的思想情感。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將這些作品傳遞給學生,除了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文知識之外,還可以將文章中包含的濃厚情感傳遞給小學生,從而開展良好的情感教育。利用情感教育,能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開展學習,極大的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最終對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有著雙重作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分析
1.積極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小學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工具,語文教師在開展情感教育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體會教材中所表達出來的情,促進學生情感產生共鳴。教學過程中,學生一旦對文章中的內容產生興趣,便會更加積極主動的深入其中學習,這對學生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都有著積極促進作用。例如在進行《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節內容教學過程中,可以從教材出發,讓同學把題目和內容細細的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自己有什么想要表達的,然后讓小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當學生閱讀完以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問題:這所小學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這所民族小學和我們的小學有什么不一樣?你認為這是一所怎樣的小學?通過讓學生閱讀文章的內容和自己學校相對比,說出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學生通過將自己周邊的情景和文章中的內容有效對比,產生情感上的碰撞,讓充分體會到文章中所說的雖然大家穿戴不同,語言不同,但都成為了好朋友,讓小學生充分體會出不同民族之間深厚的友誼。
2.師生有效互動,構建情感交流渠道
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將課堂交還給學生,要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語文情感教學中,雖然要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不能忽視教師的引導作用。因為小學階段學生注意力容易不集中,這就需要教師時刻從中提醒,讓學生保持較高的注意力。通過教師和學生進行有效互動,構建師生之間情感交流渠道,讓學生從教師那里獲得更多的情感要素,促進小學語文情感教育質量提升。例如在進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篇文章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課堂對話,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扮演小苗,教師扮演季羨林老人,學生朗讀小苗的部分,教師朗誦季羨林老人的對話,通過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對話練習,通過輕松和諧的談話氣氛,讓學生感受到文章主人公的稚氣與禮貌,讓學生感受到季羨林老人平易近人以及親切幽默的一面。以此來鼓勵學生要多讀書,多讀好書。通過開展師生對話交流,構建師生情感交流渠道,對學生產生積極影響。
3.增加教學活動,提升學生情感感知能力
傳統小學語文小學都是將學生禁錮在教室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接受外在的情感,導致小學生在整個成長過程中,缺乏豐富的情感體驗。為此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增加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自身情感感知能力提升。例如在學習完和大自然相關的文章后,教師可以選擇課下時間帶學生到戶外進行活動,也可以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學生和家長一起郊游。在郊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將教學內容融入其中,讓學生留意自己周邊的美景,回到家后,將頭腦中的內容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學生思維不但能夠得到鍛煉,同時還能夠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生的情感感知能力。
參考文獻
[1]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對策分析[J]. 李茂林. 學周刊. 2016(32)
[2]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的實施策略研究[J]. 呂立尊. 華夏教師. 2015(11)
[3]芻議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 趙春鳳. 赤子(上中旬). 2015(12)
[4]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探索[J]. 楊俊珂,蔡玉鴻. 中小學電教. 2011(04)
[5]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實施策略[J]. 宋軍麗.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 2009(07)
[6]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情感教育的方式及方法[J]. 王曉翠. 教育現代化. 20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