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堅
【摘要】《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專業基礎課,涉及的內容較多,中職學生學起來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一些有關機構、構件的設計計算更是中職學生力所不能及的。教學時必須遵循學以致用、注重技能的原則,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應用知識為主,突出針對性、實踐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教學改革 學以致用 注重技能
《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介于基礎課和專業課之間的技術基礎課。它以機械原理機械零件為主題,機械設計基礎為基礎,輔助以機械工程材料,為工程構件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計算,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和計算依據,并為后續課程奠定必要的計算基礎。
《機械設計基礎》的內容緊密服務與工程應用,故用較強的實踐性,同時工程應用實際所需的精確度,又決定了《機械設計基礎》在提供設計計算的方法時,可以有不超過規定誤差的近似性。因而在《機械設計基礎》的全部教學活動中,應該特別注意“學以致用”。
一、《機械設計基礎》幾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1.教材涉及的內容較多,有些內容超出嚴重超出了中職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中職培養的人才應強調“應用型”,增強動手能力的鍛煉,再加上教學學時較少,為此,對中職學生應精簡去那些不切實際應用的內容。如純理論推證、繁瑣的公式推導、不夠適用的計算方法等。
2.課堂教學與習題課、實驗課等教學環節爭課時的矛盾較為突出,在較少的總課時內,保了理論教學,其它教學環節難以保證;若加強習題課、實驗課又難以保證足夠的理論教學,這種相對吃緊的情況需在精簡教材中尋找解決的途徑。
3.實驗手段不健全,實驗設備不足,實驗難以按教學的需要開齊;實驗教師人力的不足,使分組實驗難以進行;一做實驗,往往是幾-一個學生涌在一起,摸不著實驗設備,不能獨立操作,只能記錄實驗結果。這種現象經常可見。有關方面應加大財力人的投入,以真正實現培養學生實際動手能力。
4.考試內容和考試的方法已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考試方法欠靈活,百分之百的閉卷考試助長了學生死記硬背的不良學習方法。上述考試的內容和方法,側重與學生的智能,忽視了學生技能的發展,用人單位已經對教育部門培養的高分低能人才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改設想
根據多年來對不同層次不同專業《機械設計基礎》的教學,提出以下幾點設想作為對《機械設計基礎》教改的探討。
1.教書育人。任課教師不僅要嚴格執行教學大綱,把學生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傳授個他們,還要管教管導,幫助學生確立好人生觀和愛專業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今天的學習只是為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為今后能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做一些必要的知識儲備。要教育學生不要好高騖遠,畢業后要首先當好一名好工人,然后通過各種不同方式的進一步深造,在工作中不斷的磨練,最終努力成為一名好的技術人員或企業管理人員。
2.把教研活動豐富多彩的開展起來。研究中職學牛就《機械設計基礎》而言,哪些屬于必要的專業知識、怎樣衡量有較強的實踐能力。要寫進各專業培養的目標中,并在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去貫徹落實。必要的專業知識應該指的是各種常用機構、通用零件以及常用的工程材料的知識:實際能力就是要求學生能獨立操作實驗設備、正確收集實驗資料并進行分析、處理。把所學的專業知識用于解決機器中的相關零部件的生產中的實際問題。
3.輔導課應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不能只被動的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不問或問的不多,不一定是他們存在的問題少。輔導課不是答疑課,教師應從思想上重視輔導課。課前應收集學生帶有傾向性、普遍性的問題,主動為學牛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問題。個別輔導和整體輔導有機的結合起來。
三、《機械設計基礎》教學內容的具體處理
1.刪繁就簡,刪去基本公式的繁瑣推導。公式推導,不外乎告訴學生公式的來源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應用起來能滿足工程需要的足夠精確度。然而,推導的過程卻是老師費了半天的勁,學生聽不懂,看不清。不如把推導公式的時間用于講清公式中每一個量的含義及公式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例如漸開線齒輪的嚙合特性、齒輪的計算公式、輪系的傳動比計算等公式,只要記住結論、講清公式的應用范圍、條件、如何使用,就足夠了。
2.刪去對中職學生來說非常困難的各種計算。簡單的如齒輪的尺寸計算以及定軸輪系的傳動比計算還是要學生有所了解,其它的如構件的強度剛度穩定性計算、機構的設計以及各種傳動的設計都可刪去,這樣可節省大量的教學學時。不講這部分內容,把更多的時間用于介紹機構組成與功能、零件特點及作用,符合學與致用的原則。
3.加強實驗等實踐性環節的教學很有必要。對中職學生來說各種計算是相當的困難的,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了。中職學生對一些必須掌握的基本工具的使用,必須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在實驗課上就應該著手鍛煉這些方面的技能。在做齒輪參數測定的時候,就要求學生不但要能熟練的使用游標卡尺,還能知道一些簡單的測量知識,有些不能直接測量的尺寸如何用間接的方式測的。通過這些實驗,即讓學生懂得了工程上的一些實際操作,又讓學生理解了在課堂上無法理解的內容。對各種機構的認識實驗讓學生消除了對各種機構的神秘感:通過齒輪的參數測定即對齒輪有了更加清晰的感性認識,又對各種測量工具有了必要的了解:學生親自動手對減速器進行拆裝,對減速器的外觀、各部分的組成及內部構造,對軸、齒輪、軸承、聯結件的類型、特點及其使用等等有了清楚、直觀、全面的了解。
4.教學實驗更多地具有演示性質和模擬性質,由于實驗資源的不足和實驗經費的限制,往往使大部分理論驗證和現象解釋的實驗無法進行。在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的今天,利用計算機模擬實驗無疑是一種很好的補充手段。例如用計算機模擬齒輪的傳動、嚙合點的移動、齒輪加工的切齒過程,效果比較直觀。當然,計算機并不能代替一切,它所作的一切畢竟是虛擬的。所以,在普通情況下,能用實物操作的實驗還是用實物測定更具有直觀性和說服力。
另外,鑒于中專學生的實際情況,本課程建議去掉設計二字,改為《機械基礎》為宜。以上是多年從事《機械設計基礎》教學過程中得到了一些體會,且僅對課程教改的有限的幾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敬請同行專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