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
摘要:國防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保家衛國、增強國防意識和安全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以保家衛國的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教育為依托,體現了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具有顯著的德育功能。新時代高校開展國防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中心,打造國防教育新理念;突出頂層設計,開展綠色軍訓,增強熱血青年報國之志;開展精準征兵,彰顯理想信念偉大力量;實現擁軍優屬和諧共建,營造國防教育“大德育”格局。
關鍵詞:國防教育;立德樹人;愛國主義;德育
隨著移動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應用普及,當代大學生足不出戶便能點擊各種“超鏈接”輕松獲取海量信息,以美國好萊塢大片、韓流等為代表的大眾文化帶來不同于主流意識形態的異質多元文化,并且以“媚俗”為特色直接吸引、長期占據著大學生群體的日常生活和學習時間,潛移默化地淡化乃至扭曲著90后大學生群體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防意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加強全民國防教育,鞏固軍政軍民團結,為實現中國夢強軍夢凝聚強大力量!”“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深刻學習領悟黨的十九大報告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防教育和立德樹人的重要論述,為新時代高校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大學生征兵、軍訓和日常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提供了行動綱領和理論依據。
一、新時代國防教育立德樹人作用探析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國防教育的目的是“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國防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其中“愛國主義教育”、“德育”乃至“理想信念教育”不同的概念之間有著相互兼容和互補相通的理論內涵,其中“立德樹人”是一以貫之的育人主線。國防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保家衛國、增強國防意識和安全意識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主要內容,以保家衛國的傳統文化教育和紅色文化基因為依托,體現了先進文化前進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高度重視受教育者個體的家國情懷,自古便有“攜筆從戎”、“戰死沙場”的國防意識。1995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明確把大學生國防教育列為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指出國防教育以愛國主義教育為特色是推動德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動、活潑、有效的育人載體和育人途徑。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也把“要認真組織大學生參加軍政訓練”作為拓展新形勢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
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大學生征兵宣傳、大學生軍事訓練、大學生軍事理論課講授和特色國防教育第二課堂活動等主要內容。國防教育話語涉及軍事技能話語、軍事思想話語、家國理想信念話語等,不僅要培育大學生的科技素養,還側重于引領受教育者通過體驗軍人生活,發揚敢打敢拼、不怕流血犧牲的紅色革命傳統,進而培育民族危機意識、堅定的政治立場、強化家國使命感、鞏固為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信念。因此,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話語和育人目均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要義出發,與愛國主義教育、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進、相互萌發,成為高校德育的不可分離的重要元素。
二、高校國防教育德育功能實現路徑探析
1.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中心,打造國防教育新理念。開展國防教育研究要持有國際化跨文化比較視野,盡管世界各國國防教育的形式不同,但沒有一個主權國家不重視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的培育。美國在1958年頒行《國防教育法》,健全法律法規以此保障國防教育動員和推進,不僅注重道德精神教育,也注重科學素養和軍事技術訓練。俄羅斯作為“戰斗民族”,善于運用閱兵、英雄紀念碑、偶像教育等途徑把國防作為終生事業。在跨文化比較中發現,我國國防教育對法律的運用還尚有欠缺,新媒體時代面對大眾文化的沖擊革命年代樹立的國防經典形象逐漸瓦解,新的國防育人形象還未培育樹立起來,尚武精神被女性化乃至中性化稀釋。因此,新時代高校國防教育要全面融入立德樹人的大思政格局之中,創新國防教育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當代中國軍事思想為理論根據,突出國防教育中蘊含的保家衛國的家國情懷和理想信念,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民族和文化認同感,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軍隊近百年的浴血重生艱苦奮戰的紅色文化中尋找精神支柱,從黨的十九大以來開創的新時代精神中尋找奮進動力和支撐,培養90后大學生強烈的民族團結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以德育人的靈魂。
2.頂層設計綠色軍訓,增強熱血青年報國之志。運用系統的科學理論與方法,對國防教育的各個層面和要素進行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設計,建構目標更明確、課程更科學、管理更精準、師資更雄厚、考核更人性的國防教育系統。以天津外國語大學為例,以“德智體美勞”學生綜合測評為主線,科學組織學生軍訓,從體育方面著手打造大學生軍訓“綠色天外”特色育人品牌工程。創新學生自主教育載體,組織國防教育實踐活動,成立天外從戎兵社,組織“學總書記回信,享閱讀人生”等主題活動,完善國旗護衛隊建設,在開學初、重大節日均舉行升旗儀式,有效加強對退役學生及全校師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通過第二課堂文化活動寓教于樂、寓教于行,培養學生牢固樹立國防意識,創新軍訓體驗方式,組織師生參加全國學生軍事訓練營,完成多項考核項目,取得優異成績,增強了熱血青年的報國之志、衛國之能。
3.精準征兵愛我國防,彰顯理想信念偉大力量。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軍隊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高度重視,強調強軍興軍、要在得人。要把動員大學生參軍入伍作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促進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途徑,為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輸送更多優質人才。要轉變思維方式,在征兵目標上實現由以往的下指標“任務型征兵”向高素質“質量型征兵”轉變。一是,全媒體助力精準式征兵。發揮“互聯網+”和新媒體特色。通過“新媒體矩陣”和校園網定期發布圖文精品貼,讓學生打開手機便能了解最新“一手資訊”,做到“一季征兵,四季宣傳”。二是大數據精確掌握兵員潛力底數。天津外國語大學作為一所外語院校,全校萬余名學生中,存在男女比例大,出國留學人員多、小語種畢業生就業前景好等不利于征兵的因素,兵源基數是學校征兵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難題。為此,要改革粗放式兵役登記和兵員潛力調查方式,運用網絡大數據精準掌握適齡學生的政治、身體、文化和專業特長情況。學校穩步推進十三五規劃項目,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模式,通過建立學生大數據,為學生建立“電子畫像”,再進行一對一、面對面的溝通輔導。三是分節點做好重點征兵。把握“三個階段”:6月重點調動就業困難畢業生參軍積極性,7月結合學生軍訓集中做好大一學生的參軍動員,8-9月重點覆蓋新生的兵役登記和參軍熱情;為學生和家長們算好當兵“三筆帳”即:經濟帳、政治賬和成長賬,提高參軍熱情和家長支持率。四是講傳承用榜樣帶動征兵。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退伍復學的“老兵”有著較高的政治意識和思想覺悟,是征兵宣傳的“擴音器”和“傳聲筒”,是學校開展愛國主義和軍旅革命教育鮮活榜樣。
4.擁軍優屬和諧共建,營造國防教育“大德育”氛圍。步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更好地為退役軍人服務。高校國防教育既是高校內部對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又是社會各個層面廣泛參與共同育人的“大德育”工作,要緊密結合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結合高校辦學特色和自身科研優勢,廣泛開展教育擁軍、文化擁軍、人才擁軍、精準擁軍等“雙擁在高校”活動,選樹國防教育先進典型,增強國防教育榮譽感和獲得感,做好轉業干部安置、退役士兵安置、軍屬烈屬優撫等工作。對于正在服役期的大學生士兵,指派專人負責落實國家對于大學生入伍的優待金、助學貸款代償、學費補償等工作,協助其家屬解決學籍核查、戶籍注銷、耕地分配等疑難問題,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每年八一建軍節、元旦等節日,為轉業軍人、退伍士兵送去節日慰問。通過一系列擁軍優屬措施,與參軍學子的家庭、所在街道、地方武裝部形成“大德育”育人格局,提升參軍學子的“幸福指數”,樹立參軍大學生的良好形象,加強國防榮譽宣傳教育。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 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