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淏琳
摘要: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國家從素質教育的高度將美育列入國家教育方針。在2010年9月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強調:“學生的素質教育培養要加強美育,以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素養”,并特別強調在學校教育中,藝術學科成為開展美育教育的重要學科,以此確立了美育對人的培養作用,肯定了藝術學科在美育培養中的作用。
關鍵詞:審美教育;藝術教育;審美力
審美教育,即通過自然美,藝術美與社會美的途徑,在潛移默化中對廣大人民進行情感的陶冶,以到達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高校教育承擔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不只是培養有知識文化的高智商人才,更要培養出有道德情操和理想信念的高素質人才。美育就是完善人格,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學科教育。因此,我們應正視美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通過正確的方式培養青少年一代的審美力。
一、審美教育的重要性
審美是使人具有精神文化修養并真正稟賦人性的唯一途徑。席勒在其著作的《美育書簡》中首次提到美育的概念,并將美育同人的情感與自由緊密相連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審美教育的宗旨便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及審美趣味的人,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在人類文明的勞動實踐中,精神文明建設同物質文明建設同樣重要。因此要重視審美教育,指導人們審美的生存,從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與愉悅。
審美教育能夠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的人學理論中曾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規律建造”,審美教育恰是通過感性教育來促進人全面發展。在穩定發展的社會主義體制中,注重人類的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學會與社會和諧共處。特別是作為青年一代的高校學子,必須加強審美力的培養,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不僅按照美的規律生產產品,同時要按照美的規律生產人,充分提高人的素養和能力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展。
審美教育能夠促進人類素養的提高。伽達默爾曾提出審美教化是人類素質提高的特有方式。在他看來人只有在審美教化中才具有理解與創造的能力,才具有改造國家社會的可能。的確,審美教化能把我們科學認識事物的能力提高到審美的認識事物??茖W的認識事物是在青少年教育中普及最廣泛的,以科學為依托理性的認識是多數學校教育的根本。但與科學知識同樣重要的是審美教育,感性教育亦是人們社會生存與人相處的重要方面。通過審美教育,人們對美的觀念會潛移默化到自身的行為習慣中,體現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并非所有的社會認知都是科學認知,人類素養的提高更需要審美教育的感化,這是課本知識和科學知識不能完全涉及的。因此高校教育應注重審美教育從而提高自身修養以便更好的融于社會。
二、美育所憑借的特殊手段
在審美教育的實踐中,藝術教育是實施審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徑。審美教育的目的在于潛移默化中對人實施情感道德教育,使人樹立美的理想和情操,美化人的自身,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自古以來,統治者就有以“禮樂教化”治國的傳統,喻禮于樂,以樂育人,將人從粗野凡庸的生存之域提升至盡善盡美的理想之境?,F代高校的音樂審美教育便是傳統“禮樂制度”的延續,在高校肩負著審美教育的責任,力圖通過潛移默化于青年一代,進行情感的陶冶,健康審美力的培養與健全人格的塑造。
公共藝術教育是高校進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它秉承著“以人為本”和“以審美為核心”的育人過程,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感及審美趣味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通過可聽可感的藝術作品欣賞來構建人的審美心理結構,達到陶冶心靈和塑造人格的作用。因此藝術教育在大學生審美力的培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藝術教育包括藝術創造和藝術欣賞,也就是通過藝術創造的實踐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通過對藝術品的鑒賞活動提高其審美能力,是一種通過藝術教育來培養人們發現美創造美欣賞美的能力。藝術教育不同于理性科學教育的是它是一種建立在感官上的基于感性基礎的審美力培養。藝術活動是一種精神活動,人們在藝術欣賞中,往往能夠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而情感正是藝術欣賞中產生的重要心理因素。通過藝術形象進行主觀的情感體驗,這是區別于理性科學認知事物的一種心理構建。
三、如何培養審美力
審美力是培育健全人格,特別是培育社會主義“四有”新人必不可少的條件,也是適應青年一代逐步發展的需要。因此,審美教育越來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視。那么,如何培養審美能力,也成為高教素質教育的議題。
選擇優秀的審美對象有助于審美力的培養。審美對象水平的高低同審美能力的強弱有直接關系,只有通過真正美的藝術品,才能培養出較強的審美力和健康的審美趣味。因此高校開設審美教育課程要重視審美對象的選擇,通過優秀的藝術作品,使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產生美好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一種精神愉悅。同時在藝術教育課程中,應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使學生在藝術鑒賞中對美的事物產生興趣,從而形成一種穩定的審美態度。
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可以提高審美力。大部分青少年剛開始接觸藝術時感覺都是模糊抽象的,盡管我們身邊圍繞著不同的藝術作品,仍需要藝術教育的引導以及長期的藝術實踐才能提高審美鑒賞能力。藝術包涵著音樂,美術,建筑,雕塑及文學作品,它是通過藝術構思和藝術創作,將頭腦中形成的主客體統一的審美意象物態化,創造出來的審美鑒賞對象,旨在給人們以美的感覺從而引起人們喜愛的一種作品。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應注重校園藝術文化建設,把審美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使高校學生在高校生活的氛圍中自覺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取向下的審美趣味。例如,可以在校園舉辦攝影展,畫展,音樂會等藝術鑒賞活動,使有藝術創作才能的人發揮專長,豐富校園藝術內容,活躍校園藝術氛圍,讓藝術與文化教育相融合,使青少年在耳濡目染的校園藝術生活中提高審美力。
總之,審美教育是真正使人成為人的教育,也是培養青年一代成為“四有”新人的重要學科教育。審美教育所憑借的手段是藝術教育,因此,高校應該重視青少年審美教育,加強公共藝術教育學科建設,引導青少年確立審美的世界觀,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社會與他人。
參考文獻:
[1]王次炤《音樂美學基本問題》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7.
[2]曾繁仁《美育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
[3]馬建輝《人生論美學與審美教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科學發展研究中心.
[4]李澤厚《李澤厚十年集》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4.
[5]陳玉德《第一部美育的宣言書—席勒的<美育書簡>》江淮論壇19998.1.
[6]張香麗《論審美教育在人的全面發展中的意義》山東師范大學碩士論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