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呂斌 廖金璐
摘要:馬克·吐溫(Mark Twain)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作品語言風趣詼諧,常常讓人忍俊不禁,但讓人發笑的同時也讓人們了解到當時現實社會生活的殘酷。本文就馬克·吐溫(Mark Twain)作品中的幽默對比諷刺藝術手法和極具口語化色彩的語言進行探究。
關鍵詞:幽默;諷刺;對比;口語化
前言:19世紀美國文學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各種文學體裁迅速發展。而提及19世紀60年代,首先想到的則是輝煌一時的美國現實主義文學。而作為這一時期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的馬克·吐溫(Mark Twain)無疑是顯眼的存在。馬克·吐溫(Mark Twain)人生經歷十分豐富,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游歷在美國各地,做過許多工作,印刷工,領航員,南部聯邦游擊隊員,淘金者,豐富的工作經歷讓他充分了解了底層人民的悲苦生活,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他們的遭遇,為他創作作品提供了廣泛多彩的素材,可以說,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作品是他所處那個時代的美國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真實寫照。而本篇文章旨在初步探討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兩部代表作《百萬英鎊》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所用的幽默對比諷刺手法和極具口語化色彩的語言,并進一步闡述其對表達馬克·吐溫(Mark Twain)作品深刻內涵的作用。
一﹑幽默與諷刺
“幽默”在生活中其實是一種帶有攻擊性的表達情感的方式,但與其他過于直接的表達方式不同的是,“幽默”是以較溫和的方式來完成對情感的釋放,以笑聲表達觀點,緩和氣氛,從而避免沖突的危險。而“諷刺”則是以一種尖刻的方式表達情感,真實而夸張地揭露出血淋淋的事實,將其攤開在眾人面前。
由此可見,“幽默”是人們對于無奈現實的一種苦笑,以一種溫和的方式戰戰兢兢地表達著自己的不滿,它是對無能為力的現實在某種程度上的退讓。而“諷刺”則是對現實的絕對不妥協,是對黑暗現實的一種批判,一種對光明美好的未來的呼喊,它像一把鋒利的劍,冒著寒冷的白光,刺出去必是帶著血回來的?!坝哪焙汀爸S刺”一柔一剛,在某種程度上似水火一般不兩立,似乎是不能恰好地同時存在于一事物上。但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其作品《百萬英鎊》中將這兩點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
在《百萬英鎊》中,主人公亨利(Henry)拿著大額鈔票在裁縫店結賬時,對于店員的描寫極盡幽默諷刺之感:“他心里想看,一個勁地打量那張大票;好像怎么看也飽不了眼福,可就是戰戰兢兢地不敢碰它,就好像凡夫俗子一接那票子上的仙氣就會折了壽。”[1]作者這里對店員的神情動作描寫十分夸張,卻又十分符合人物性格?!耙粋€勁兒地”、“怎么也飽不了眼福”將店員的貪婪的形象刻畫了出來,而“戰戰兢兢”、“不敢碰”則寫出了店員的誠惶誠恐和膽小如鼠。寥寥幾筆,店員“視財如命”的形象就躍然紙上,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梢姡哪S刺手法對于刻畫小說人物形象具有巧奪天工的作用。
在揭示文章內涵上,幽默諷刺手法也有著獨特的作用。以幽默諷刺為表,深刻尖銳為里,更能引發讀者思考,讀者在讀過文章之后,啞然失笑之余還能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進一步了解文章字里行間蘊含的那個時代美國暴露的社會風氣和問題。作者借店員的形象諷刺了當時下層人民唯金錢至上的扭曲觀念,也表達了作者對這一現象的控訴和不滿。
二、對比
相對于對“幽默和諷刺”的理解要從文章的詞、句等小處著手,理解“對比”手法則要從文章前后大處著眼。
馬克·吐溫(Mark Twain)在作品《百萬英鎊》中,對對比諷刺手法的運用不禁讓人拍手稱快。亨利(Henry)穿著窮酸地去裁縫店做衣服時,店員“端出一副刻薄至極的嘴臉”形象而生動地寫出了店員冷漠的態度,而當亨利(Henry)亮出大鈔后,店員笑得諂媚,作者形容他臉上的皺紋像“維蘇威火山山麓的,蟲子似的凝固熔巖。”這種前后的態度的轉變是如此之大,極大的反差反映了當時人們對金錢的瘋狂崇拜,唯金錢至上的歪曲價值觀,揭露和批判了資本主義世界中金錢對人的誤導和敗壞的不良作用。而從這種手法對于文章的作用來看,這種夸張的對比有利于讀者清晰地了解文章中的主要矛盾以及作者想要傳達的主要思想,能夠傳遞良好的價值觀,幫助讀者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讀性和藝術性。
而在他另一部作品《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則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對比來顯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在善良而正直的小哈克(Huckleberry)的眼中,河岸上是一個充滿種族歧視、殘暴刻板、冷漠而陌生的世界,讓人感到別扭、不舒服。而他們的小木筏雖然小,但很安全,這里沒有種族歧視,沒有爭端,沒有毆打和干不完的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伊甸園。作者將冷酷的河岸世界即現實世界和溫馨的小木筏即理想世界構成強烈、鮮明的對比,表明雖然現實是殘酷和黑暗冷漠的,但人們追逐美好世界的愿望仍是不可阻擋的。文中是小木筏與岸上的世界對比,但其實文章所要隱射的則是當時美國的現狀。經濟繁榮,國泰民安,發展潛力無限的表層底下隱藏著的慘不忍睹的實質:底層人民食不果腹,知識水平低下,價值觀扭曲,社會風氣不正,政治腐敗不堪,人們看不到希望和未來。從文章內容上看,馬克·吐溫借用對比,將自己的價值觀和價值取向融入其中,揭露當時美國社會弊端,表達自己對黑暗社會的不滿,也流露出自己對人人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的憧憬和渴望。
三、口語化
在閱讀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作品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馬克·吐溫的文章中,語氣詞使用得相當頻繁,這些口語化的語言的運用得益于馬克·吐溫(Mark Twain)早年間豐富的游歷生活。為了生活,他做過許多工作:印刷工,領航員,記者,甚至還有“淘金者”。這些工作使他深入了解了美國底層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受到了美國底層大眾文化的熏陶,而魚龍混雜的環境在潛移默化中對他的思想觀念產生了不小的影響,這種影響是深遠持久的,以至于他的作品都充斥著大量的口語化的語言。
比如,在《百萬英鎊》中,在亨利(Henry)亮出百萬大鈔后,服裝店老板對他說的話中的口語就很多,如責備店員是個“天生的傻瓜”、稱亨利(Henry)為“大爺”、還請他“請賞個臉”穿上新做的原本做給公爵的衣服,這些口語化的詞語都很簡短,但卻生動形象的地描寫出了店老板阿諛奉承的典型的小市民形象。由此可見,口語化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也幫助了小說人物的形象塑造,使人物性格更加鮮明和突出。
而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主人公哈克(Huckleberry)是一個沒有完整的家庭,沒受過系統教育的十三歲的“野孩子”,可以說他與生活在美國社會上層階級的有文化的人是截然相反的,他缺乏管教,語言粗魯,操著方言土語整天東游西逛。因而作者以出色的地方土語第一人稱敘述了整個故事,如在說到道格拉斯寡婦教哈克(Huckleberry)學文明規矩時,作者用的是密蘇里土話中的“sivilizeme (文明)”一詞而非標準的 “civilization”,雖然這些方言土語看起來與美國傳統的陽春白雪的文學格格不入,但正是這些方言土語的使用使得哈克(Huckleberry)的經歷顯得更加真切可信,入木三分。而且這些簡短的句子讀起來瑯瑯上口,詼諧幽默,富有節奏韻律美。另外,口語化語言的運用,使文章不在高高在上,而是充滿著生活氣息,更容易讓讀者產生共鳴,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這也使得文章的內涵更易被讀者所理解。
結論:
海明威曾說“所有現代美國文學,都起自馬克·吐溫的一本書叫做《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的書……這是我們中間最好的一本書?!盵2]馬克·吐溫擅長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故事,但看似淺顯易懂的故事背后藏著深遠的涵義,讀者可以在故事背后看到作者對于黑暗社會現實的控訴和批評以及對理想的未來的呼喚。而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對比諷刺藝術和口語色彩濃厚的語言運用使這種表現手法的呈現更加流暢和完美,它們在馬克·土溫的筆下顯得那么相得益彰。作為美國現實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幽默諷刺風格獨樹一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其思想內核,而他那口語化的語言風格則是他幽默諷刺風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事實告訴我們馬克·吐溫(Mark Twain)那帶有諷刺意味的幽默不僅對美國文學產生了極大影響,對于世界文學的影響也很深遠:他的文學作品在全世界范圍內廣為流傳,成為人人爭之誦讀的經典,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瑰寶。
參考文獻:
[1]虞建華,《20部美國小說名著賞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2]諾埃爾·格羅夫《馬克·吐溫—美國的一面鏡子》
作者簡介:
高呂斌,女(1979.09—),漢族,西昌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學歷,研究方向:英語翻譯,英語教育。
廖金璐,女(1979.12—),漢族, 西昌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