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敏
【摘要】陜南茶文化依托陜南茶區而發展,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起點,在“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的帶領下,陜南茶文化走向世界勢在必行,這使陜南茶文化對外翻譯推介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陜南茶文化的持續發展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外翻譯策略的研究與實踐,將其翻譯成各種語言、推介到世界各地無疑是陜南茶文化持續發展的要義之一。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陜南茶文化;歷史;翻譯;發展
一、引言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是指從茶葉種植到品飲過程中所形成文化特征,同時涵蓋茶道、茶精神、茶具、茶畫、茶故事等豐富的內容。中國的茶文化集中體現在茶文化典籍之中,從《茶經》到《茶道》再到《續茶道》等等,豐富的茶文化典籍不僅承載著中國茶精神和民族文化,還成為中國茶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載體。
自古以來,隨著中國茶葉貿易的發展,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茶文化典籍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對中國茶文化典籍的翻譯與推介成為國內外相關研究者共同關注的課題。在茶文化對外翻譯推介的過程中,因日韓等國具有地域上的優勢,許多茶文化典籍首先被翻譯成日語和韓語。16世紀時,中國茶文化典籍開始流入歐洲,明清時期,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乃至后期中國被迫全面對外開放,中國茶文化典籍在世界上的傳播范圍進一步擴大。時至今日,雖然茶文化典籍依然是茶文化的重要承載,但中國茶文化的對外翻譯推介已不再單純依靠茶文化典籍,借助新興媒體提升中國茶文化的影響力勢在必行,但無論是傳統的書籍還是新興的網絡媒體,在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都面臨著優化翻譯和合理推介的問題。
二、陜南茶文化概論
陜南茶文化依托陜南茶區而發展,所謂陜南茶區主要是指陜西的漢中、商洛、安康等地,處在中國茶區北部,主產紫陽毛尖、午子仙毫、平利八仙云霧、西鄉炒青等多品種綠茶,因秦嶺、巴山的地勢和富含硒、鋅的土壤而呈現出味濃香高的特點。
陜南地區茶葉種植已擁有三千多年的歷史,陜南茶文化則形成于漢唐時期,在《茶經》《方言》《出歌》等古代典籍中都記載了陜南茶文化立足“山南茶區”即秦嶺南部茶區的初步發展。到了宋、元、明、清時期,陜南茶文化依托“茶馬貿易”的發展而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日趨繁榮的發展態勢在《宋史》《元史·食貨志》《馬可·波羅行記》等典籍中均可見一斑。加之文人墨客間品茶之風的盛行,陜南茶文化呈現出清幽雅致、濃香淡雅、抒懷暢志的品格。今天,無論是從茶葉種植面積,還是生產加工技藝,或是茶葉品牌建設來看,陜南茶業及陜南茶文化的發展都享譽全國,呈現出走出國門的發展趨勢。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起點,在“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的帶領下,陜南茶文化走向世界勢在必行,這也使陜南茶文化對外翻譯推介成為備受關注的重要課題。
三、陜南茶文化對外傳播優勢及其翻譯策略、推介載體
作為茶文化的源起之國,中國茶文化早已實現了跨越國界的傳播,而作為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陜南茶文化的對外發展、翻譯推介呈現出品牌化、多元化的態勢,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陜南茶文化的持續發展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外翻譯策略的研究與實踐以及借助互聯網媒體的高效能推介,立足自身優勢,將其翻譯成各種語言、將其推介到世界各地無疑是陜南茶文化持續發展的要義之一。
獨特的地緣優勢使陜南茶區成為中國境內維度最北、茶樹品形最好的茶區,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茶馬貿易”的主要茶源地,陜南茶文化成為中國最早對外傳播的茶文化。如何使天時地利的優勢在陜南茶文化對外傳播的過程中實現充分的發揮,還需要研究、運用更多的翻譯策略和推介載體。就對外翻譯而言,首先要充分運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對于茶葉品質、品性的介紹;茶精神的宣揚;陜南茶葉歷史的介紹等應綜合運用直譯、音譯和意譯,以便不同生活圈和文化圈的接受者能夠更為全面、真切地了解陜南茶文化。在此基礎上,要注重對重點茶文化相關用語的統一和規范,廣泛運用圖解式翻譯方法,充分發揮圖文并茂的優勢,展現陜南茶文化的獨特魅力。此外,在對外翻譯推介陜南茶文化的過程中,要注重彰顯在中華文明和中國民族文化滋養下的陜南茶文化的音韻美、意境美和想象美,依托“美”這一人類共同感悟的傳達與闡釋打破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實現陜南茶文化更具東方韻味和民族特色的傳播。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對反應陜南茶文化典籍的翻譯推介已無法滿足陜南茶文化走向世界的發展需求,在尊重古籍、運用傳統推介方式的同時,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陜南茶文化更快、更遠的發展。③一方面,依托新興媒體的翻譯推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傳播的效率;另一方面,形式多樣的互聯網媒體能夠承擔文化交流的任務,如在面向世界的網絡平臺上,陜南茶文化的研究者、愛好者能夠通過線上交流而提升茶文化走出國門的效能,通過大平臺、大范圍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茶文化“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翻譯推介問題,提升陜南茶文化翻譯質量和推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