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宏偉
【摘要】目前,新鄉氣象科技服務普遍存在社會認知度不高,氣象服務有限,研發和管理力度不足,氣象監測系統落后等現狀,不能滿足氣象服務的需求。分析認為,新鄉市氣象服務的突破口是加強部門和行業之間的密切合作,建立森林火險、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交通氣象監測預警等系統,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提高預警預報準確性。同時,加強與煤炭、電力、鐵路、旅游等行業的密切合作,為它們提供針對性氣象服務。另外,提高內部管理水平也是搞好氣象服務的重要保障。大力推廣“微信氣象公眾號”、“氣象信息預警短信平臺”等公眾氣象信息發布系統,是搞好氣象服務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氣象;服務;思考
一、新鄉市氣象科技服務發展面臨的現狀
新鄉市氣象服務中心目前是新鄉公共氣象服務經濟發展和思想觀念相對滯后,氣象預報產品的普及,氣象預報無處不在,再加上機構改革,企業改組合并,氣象科技服務的發展面臨很大危機。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氣象科技服務社會認知度不高
長期以來,氣象資源作為一種公益性資源走進各行各業、千家萬戶。但將氣象信息以商品的形式投入市場,特別是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常規的氣象信息難被公共事業部門及大中型企業有償接受,從事專業氣象服務困難重重。其次,目前的公共事業部門及企業考慮到氣象因素,但氣象服務市場觀念較缺乏,難以抓住市場需求,不能提供針對性強、應用效果好的氣象產品。造成接受氣象信息的部門及單位偏少,服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未能充分體現。
(二)氣象服務能力有限,研發和管理力度不足
氣象服務鏈條延展不夠、拓展不深;服務敏感性、及時性和主動性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與用戶的溝通機制沒有完全建立;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氣象災害分析評估、公眾滿意度調查、氣象服務產品的通俗化、氣象產品研發不到位等多個方面。另外人員配置跟不上,制約了氣象服務發展水平。市氣象系統人員配備不足與氣象服務需求迅速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氣象監測系統落后
氣象部門的觀測設備及觀測項目大多為農業服務而設定,近年來雖然增添了一些自動氣象站和單要素站及少量觀測或探測設備,仍然滿足不了氣象服務的實際需要。特別是公路能見度觀測設備、站點奇缺,能見度觀測十分粗糙。而低能見度,特別是能見度小于500米的惡劣氣象環境(對交通安全影響最大)對開展交通氣象服務帶來很大困難。煤炭礦井下氣象資料監測手段缺乏,導致對井下各項指標與地面氣象探究的關系研究不足。
二、發展專業氣象科技服務的幾點對策和措施
(一)加強部門和行業之間的密切合作
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明確“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這一發展戰略突出了氣象事業的公益性本質。加強與電力、交通、林業、國土、市政、消防等公共事業部門的密切合作是工作重點。一步一個腳印,確立長期合作、共建雙贏機制,充分發揮政府部門的宏觀決策和公共事業管理部門的組織協調功能,爭取項目的研發和運行經費。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氣象與公共事業的關系做出科學分析,進行技術攻關。組建公路交通、地質災害、森林防火等氣象預警系統及信息發布平臺,使氣象服務即具專業性、行業性,又具公益性、公眾性。
新鄉市夏季城市強降水顯著增加,新鄉局為做好氣象保障公共氣象服務,與交警支隊、水利局、公共事業管理局、城管局各單位聯動合作,多部門合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切實有效達到了將防災減災陣線前移的效果。因此針對服務對象的不同,開展專項調研,能更有效的解決生活中氣象服務需求問題。
(二)加強與信息傳播部門的合作,進一步提高氣象產品的綜合水平
傳播媒體始終是氣象科技服務社會的重要橋梁,沒有廣播、電視、通訊等傳播技術的迅速發展,就沒有氣象科技服務的今天和明天。面對多元化的傳播媒體,對氣象產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向電臺、聲訊、網絡系統提供的氣象信息,應突出服務性、實用性及新聞性,努力貼近百姓生活,特別在表述方式上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從事專業氣象服務的科技人員,還應努力提高邊緣科學知識和綜合文化素質。不僅要懂氣象,還要了解氣象與交通、地質、避災防損等相關知識;努力提高文字表達能力,將枯燥乏味的天氣預報轉變成個性化的生活指導。只有這樣,才能受到更多媒體及廣大用戶的歡迎,不斷擴大市場占有率。
(三)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增強服務手段的現代化
縱觀多年來氣象科技服務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氣象服務最應突出公眾性、公益性。否則,就會失去市場競爭力和公眾吸引力。在大力加強決策服務、公眾服務的基礎上,研發更多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使氣象服務惠及廣大民眾及各行各業。
必須加強內部管理,充分調動各類人員的積極性。從組織、技術、人力、財力上給予高度重視。應有足夠的財力支持,設立專題,組織技術攻關。只要領導及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針對市場需要選擇部分項目,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多個業務單位共同參與,就能研制出一些新的專業氣象服務產品。比如,近年來推出的“氣象微信公眾號”、“氣象信息預警短信平臺”、“掌上氣象臺”等公眾氣象信息發布系統,通過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市場前景看好。這些公眾氣象信息傳播技術,改變了傳統的服務方式,拓展了氣象服務新領域,為擴大氣象信息發布范圍和受眾群體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