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勤


[摘要]基于調查問卷,對高職新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進行分析。調查結果表明被試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總體一般;專業和性別的不同在英語學習適應性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城市生源地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強于農村。根據動機類型,分項分析被試新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高職新生;英語學習;學習動機
[中圖分類號]G715???????????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6-0216-02
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學生及家長觀念的轉變,職業教育得到了蓬勃發展。但職業院校學生入學時的英語成績相對偏低,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也是不爭的事實。如何找到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點,并加以引導和激勵,是迫切需要探究的問題。
一、國外二語學習動機的研究現狀
Harmer認為動機是鼓勵學習者行動的內在驅動力。而二語學習動機研究的鼻祖Gardner則將動機定義為學習者為達到某種語言學習目標而做出的語言學習努力以及所表現出的對語言學習的積極態度。
關于二語學習動機的構成,語言學家有不同的觀點。Gardner認為動機包括目標、欲望、動機強度和積極的態度4個要素,其中動機強度是最核心的部分。Dornyei從課堂教學出發,提出了由語言、學習者和學習情境構成的三層次二語動機理論,突出強調了二語學習動機的多元特征。
在二語學習動機的分類方面,多采用以下兩種方式。Gardner和Lambert從社會語言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把外語學習動機分為融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Deci和Ryan則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提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分類維度。
二、國內二語學習動機的研究現狀
動機與策略的研究方面,文秋芳研究了動機、觀念、策略之間的穩定性關系以及動機對觀念的影響。楊國俊探討從目標教學策略、認知情感策略和認知策略三個方面著手強化學習動機。
學者研究分析了英語學習動機與成績及其他學習因素的關系。郝玫等的研究結果表明學生英語成績與成就動機存在正相關,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倪清泉的研究表明,英語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均與自主學習能力呈高度正相關;工具型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高于融入型動機與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
對動機模型的研究方面,秦曉晴、文秋芳結合中國本土環境研究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提出外語學習動機的假設因果模型。
關于動機調查問卷和動機類型方面,權威研究主要是高一虹等的研究。高一虹和周燕制定學習動機調查問卷,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類型分為七種類型。之后又對北京五所高校的約1300名學生進行了為期兩年的英語學習與自我認同變化的跟蹤研究。
三、高職新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非英語專業新生進行學習動機的調查。隨機抽取了5個班級,分別來自計算機網絡技術、工程造價、視覺傳播設計與制作、烹飪工藝與營養和環境藝術設計等5個不同專業,共151位學生,回收147份有效問卷,并利用SPSS17.0進行數據的統計分析。
(一)英語學習動機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
通過SPSS數據分析發現,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均值和中值分別為3.07和3.00,處于“不確定”和“符合”之間,且更傾向于不確定。其中出國動機最弱(均值為2.16);內在興趣的動機最強(均值為3.69),表現為對英語歌曲和電影的喜愛。
通過方差(ANOVA)分析,由表1可知組內P=0.644>0.05,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說明5個不同專業的新生在英語學習動機方面無顯著性差異。高一虹等(2003)的研究結果也表明非英語專業的文、理科學生在動機上沒有顯著差異。
從表2可知,男女生英語學習動機的均值分別為3.08和3.06,女生的動機略弱,但無顯著性差異(P=0.85>0.05)。而李炯英(2017)在對本科生外語學習動機的調查中發現,不同性別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顯著性差異,且女生遠勝于男生。
從生源地來看,農村和城市學生英語學習適應度的均值分別為3.01和3.23,差異具有顯著性(P=0.046<0.05),且城市生源地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強于農村生源地的。
(二)英語學習動機現狀及存在的具體問題
本研究中被試新生的英語學習動機的均值僅為3.07,接近理論中值3,說明被試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強度一般。現根據高一虹(2003)對動機類型的劃分,分項分析被試新生英語學習動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內在興趣動機。內在興趣是學習英語的持久動力之一。相較其他動機類型而言,被試學生對英語的內在興趣較高,尤其體現在對英語歌曲和電影的喜愛,其動機均值為3.69,中值為4,說明英文作品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應加以引導和利用。但認為自己非常喜歡或喜歡英語語言本身而學習英語的學生僅占20.8%,學生對英語語言的興趣還亟待培養和提高。
2.個人發展動機。學生對“英語是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這一觀點的認同度較高,不認同或非常不認同的僅占16.8%,其動機均值為3.66,眾數為5。工作動機的均值僅為3.22,學生對英語作為專業信息媒介的作用認識不夠。
3.學習情境動機。有關英語教師和英語課堂的學習情境動機均值分別為2.67和2.75,這也許說明在信息化時代,隨著網絡的普及和自媒體的流行,英語學習渠道的不斷拓展,使學生對學習情境的要求也隨之逐漸提高,超越了原有的課堂學習,對教師的傳統教學提出挑戰。
4.成績與成就動機。在與學生的日常交流中,原以為考試成績和畢業文憑是新生英語學習的重要動機之一,但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其動機均值為2.37,眾數為2,遠遠低于預期。而成就動機均值為3.40,眾數為3。這也從一個側面表明高等職業教育的導向不再是應試教育,學生也不再完全將成績當成指揮棒,更多的是想體驗英語學習的成就感。
5.責任動機。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的動機分別為3.23和3.16。這或許說明,新生跨文化交際的互動意識不夠強烈,更多的是接受外來的文化輸入,如歐美電影、歌曲、文學作品,而甚少有主動宣揚中國文化與文明的想法和行動。這或許也折射出一種現象,高考后,很多家庭對孩子學業上的重視和關注驟然減少。
6.出國動機。在所有動機中,學生的出國動機最低,尤其是出國尋找教育和工作機會的英語學習動機,其動機均值僅為2.16,眾數為2。一方面,71.43%的受試學生來自農村,沒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另一方面,作為高職學生在學業上的訴求主要體現在獲取本科學位上,出國留學或者工作不在其3至5年的中期目標之內。
量表統計顯示的生源地差異,究其原因,部分因為不少農村生源的高職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及教育背景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將高考作為出人頭地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途徑。而當他們實現愿望,進入大學后,便開始對英語學習產生了困惑,缺少了原有的最強有力的動機支持,導致動機的缺失。
總之,Moskovsk等(2012)的研究表明教師的動機行為能夠增強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動機。因此,教師應從多方面著手,根據學生的興趣所在,積極運用動機策略,激發學生的內在興趣,尤其是農村生源地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建立更加持久的學習動機,以取得最佳激勵效果。眾多學者的研究也表明,自我動機的建立能有限地促進英語學習,如Crookes、Schmidt(1991),郝玫(2001)等。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也應主動尋找和建立自我學習動機,讓英語學習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
參考文獻:
[1]Crookes,G.& Schmidt,R.W.Motivation:Reopening the Rese
arch Agenda [J].Language Learning,1991(41):469- 512.
[2]Deci,E.L.& Ryan,R.M.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
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New York:Plenum,1985:27.
[3]Dornyei,Z.&Csizer,K.Ten Commandments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J].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1998(3):203-229.
[4]Dornyei,Z.&Ushioda,E.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Motivation [M].Harlow:Longma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