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榮
【摘要】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是培養工藝品設計制作和藝術領域一線工作者的專業類型,作為教育部特設專業,工藝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具有濃厚的美學色彩,《設計色彩》是工藝美術專業學生基礎必修課程。隨著高等教育改革日益深化,工藝美術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辦學方針發生改變,《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方法和內容出現相應調整。本文就創新創業導向下的《設計色彩》課程改革進行研究,分析現階段《設計色彩》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闡明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在生成邏輯,提出可行的改革措施,為開設工藝美術專業的高校優化教學質量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教學改革
一、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的內涵和地位
工藝美術專業是教育部特設以培養具備工藝品創作能力人才的專業,目前我國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有50余所,如清華大學、福州大學、魯迅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等。因學科性質和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工藝美術專業的課程結構偏向應用型,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藝術創作能力。《設計色彩》是工藝美術專業學生的基礎必修課,教學內容包括設計色彩的屬性、設計色彩的表述體系、設計色彩的視知覺和心理、色彩對比調和、各類設計任務中的色彩表現等。作為激活學生藝術感知能力的課程,《設計色彩》通過層層深入的教學任務指導學生對色彩建立立體的認知,引導學生對色彩產生初步聯覺和聯想,嘗試調動自身想象力和審美經驗來進行色彩搭配。色彩能夠引起個體的審美愉悅和情緒波動,隨著色相、純度、明度的改變,色彩具有制造變幻視覺體驗的效果,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就是按照色彩的變化、組合原理來鍛煉學生的對色彩關系的辨析和運用能力。近年來高校教育教學改革進程加快,各專業課程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工藝美術專業培養目標出現大幅調整,《設計色彩》作為側重培養實踐能力的課程而得到重視,在課程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二、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教學內容滯后于應用需求
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持續擴招使得就讀人數增加,受教學資源和師資力量所限,《設計色彩》課程教學采用大班集中授課制,教師因教學任務繁重而難以保障教學進度。《設計色彩》課程教材由二級學院在征求授課教師建議的基礎上確立,部分高校的課程教材在專業成立以來尚未進行變更和調整,所用教材版本過舊,內容滯后于行業應用需求。各高校工藝美術專業招收的學生類型不同,部分高校僅面向藝術類高考生開放,部分高校對所有高考學生開放,加之高等教育大眾化,選擇《設計色彩》課程的學生美術基礎參差不齊。作為訓練學生藝術審美功底的課程,《設計色彩》教學需要考慮多數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創作能力,導致教學內容的創新性不足。隨著藝術設計行業的信息化水平提高,市場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更新,學生需要及時了解最新的色彩知識,具備敏銳的色彩嗅覺和創新意識。《設計色彩》課程教學與學生實際需求脫節,無法跟后繼課程進行很好的銜接,其專業能力難以提升,在就業擇業中容易遭受挫折。
(二)課程教學方法過于單一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設計色彩》課程的基本教學形式,教師利用55%至70%課時的時間開展理論教學,使學生了解設計色彩的形成、屬性、表述體系等基本概念,同時培養學生對色彩的知覺體驗。教師在完成理論教學任務后指導學生進行設計色彩寫生,通過模仿和設計兩個階段提高學生對色彩的自主運用能力。大班授課制模式下教師無法顧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忽視師生互動和課堂討論,通常以課堂講解要點,課后布置作業的方式實施教學,學生能動性難以發揮。過于單一的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容易引發學生逃課曠課、敷衍教師的情況,課堂教學質量不容樂觀。
三、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的價值
教學內容滯后,教學方式單一是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課程教學改革是實現協同育人的內在要求。創新創業能力是新時期高素質人才的必備素養,教學改革有助于重新梳理《設計色彩》課程中的師生關系,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個性需求實施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的實習比例,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融入課堂教學中,鼓勵學生結合自身經驗建立對設計色彩的個性化理解,能夠挖掘每位學生的特質和潛力,全面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四、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改革的措施
(一)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授課計劃
《設計色彩》以啟發和培養學生對色彩的感知力為目標,是學生增強工藝美術設計能力的奠基學科,傳統教學觀念下教師片面重視培養學生對色彩的表現技能,忽視了《設計色彩》內容與其他課程的關聯性和互通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高校要推進素質教育為主題的教育綜合改革,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對此開設工藝美術專業的高校要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結合課程歷年教學情況調整其在培養方案中的比重和要點,以整體課程體系為著眼點制定具體的授課計劃。教師不僅要注重訓練學生的美術基本功,更應重視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色彩設計的能力,使學生的知識框架與時俱進。有條件的學院可以實施雙語授課,外聘或邀請其他國家藝術設計領域的專家舉辦講座,提高學生收集和閱讀英語資料的能力。教師可在學生接受范圍內適度加快理論教學的節奏,增加可用于寫生實習的課時數,尤其在設計型色彩寫生環節安排各類主題,讓學生在不同情境中嘗試呈現出獨具特色的色彩表達,激活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
(二)豐富教學方法,增進良性互動
工藝美術專業學生畢業后可能流向各類藝術行業并直接從事設計、生產和服務工作,為增強自身擇業就業競爭力,學生不僅需要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應具備開展社會調查、業務實習、團隊合作等能力。《設計色彩》課程教師應摒棄單一的教學方法,嘗試在大班內實施小班化分組探究教學法,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激勵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培育良性循環的師生關系。教師可以錄制網課視頻并要求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觀看和創作任務,同時搜尋網絡資源以便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的學習渠道,運用循序漸進的教學邏輯開發學生智能。課堂教學時間稀缺而寶貴,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路,用課前預習的方式讓學生提前熟悉理論、概念和原理,將寫生創作和作業點評放至課堂進行,由此擴展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和知識面,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學生對色彩的認識需要經歷從感性到理性的轉變過程,教師要充當《設計色彩》課程教學中的引導者和啟發者,關注學生遇到的問題,以“授人以漁”的方式提供開導和鼓勵,讓學生在輕松的心理狀態中審視自身,自覺思考和動手練習。
五、結論
《設計色彩》作為一門感知色彩、分析色彩、表現色彩的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對色彩的審美鑒賞和美學展現能力。高校工藝美術專業《設計色彩》課程教學應遵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挖掘學生在專業方面的潛能和激情,運用小組探究、示范觀摩、專題講座等方式提高學生對色彩的駕馭水平,培養創新意識強烈,創業能力突出的優質藝術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