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瑜
摘 要:高校是個孕育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培養杰出青少年的使命。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對高校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互動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研究結論:高校在知識的培養下同時應當對體育教學有所重視,應當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體育教學環境件,使青少年們在面對社會的需求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應對。
關鍵詞:高校體育 體育教學 運動訓練 互動模式
中圖分類號:G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8)08(a)-0041-02
體育教學與運動互動模式在很多高校中尚未實行,大多數高校只重視學生們的知識教育而忽略了青少年的身體健康素質。俗話說“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如今社會發展過程中,知識固然重要,但身體素質更不能忽視。試想一個國家的青少年只有滿腹經綸,卻沒有一個強壯的身體,那么國家怎能快速地發展。“少年強,則國強”,這里的少年強是指青少年必須具備知識、能力、健康的身體去守衛國家,發展國家。有學者認為,高校通過體育教學的方式去讓青少年得到鍛煉就可以;而有的則認為應當通過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互動模式使青少年養成一個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如果高校只通過體育教學的方式喚醒青少年對體育的重視,只會治標不治本。高校體育應通過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互動,實現共同發展才能達到雙贏的效果。
1 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 高校缺乏對體育教學的重視
一直以來,學校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學校一直被認為是學習文化知識的圣地,只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及孕育人才而忽略了體育教學的重要性。首先,高校沒有開設相關體育教育課程,把學生們多余的時間都拿來搞關于學習方面的活動,學生們沒有多余的時間去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素質。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參與的運動項目會因性別而各有不同,部分男生比較喜歡打籃球和足球等,女生則對體育舞蹈、瑜伽、健美操等運動比較感興趣。其次,大多數高校缺乏對體育教學的重視,對高校體育的發展邊緣化。
1.2 學生缺乏體育參與的自主性
高校體育的發展需要專業體育教師引導。正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高校體育若缺乏體育教師的引導,會使學生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首先,大多數高校開展的體育課都是比較基礎的而且種類不多,而且有些體育老師對體育教學缺乏重視,認為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體育課的任務是調節與放松課余生活。其次,體育教師的置之不問會導致學生們缺乏自主性地去鍛煉身體。高校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老師們都是按照教學安排機械地給學生們灌輸教學知識,而學生們也只能被動地接受學習,忽略了學生們的全面個性化發展。因此,體育教學目標是很難達到的。
1.3 體育教學知識與體育技能分離
在眾多高校中雖然按照教學計劃開展了體育相關課程,但是往往體育課程的教學模式采取的是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能相分離。大多數體育老師會選擇一節課專門在教室里講解關于體育方面的知識,一節課在操場上讓學生們進行實操。但是,老師根本沒有去做示范應該怎樣去做。諸如,賽前熱身缺乏體育教師引導、賽中缺乏體育教師的指揮、賽后恢復缺乏體育教師的指點。其次,體育老師會選體育代表,然后隨便教幾個動作就讓體育代表帶著學生們做熱身,老師沒有重視運動前熱身以至于學生們也敷衍了事,根本起不了作用。熱身沒做好,后面的運動項目想繼續就很難,會很容易受傷,這些現象導致我國眾多的高校在體育教學上使得體育教學理論知識和體育技能相分離。
1.4 體育教學中存在安全問題
各大高校雖然開展了體育教學,但是體育安全方面卻沒有得到全面的建設。體育課程都是開設在課堂外的,在操場上進行的,戶外進行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們會經常看到關于某某高校在體育教學中發生安全事故的新聞。學生們在運動過程中會利用學校里面提供的運動器械,因此,在運動過程中學生們沒有充分的自我保護意識,就會很容易受傷,甚至一不小心就會造成終身的遺憾。這些體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安全事故對很多學生產生影響。因此,高校為了防止體育教學事故發生的概率不斷上升,應當把體育教學安全建設全面。
2 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互動模式
2.1 高校應當對體育設施進行全面的建設
體育教學在教學任務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體育教學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一所高校的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同時一所學校的發展也是離不開體育活動的開展。我國很注重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而青少年也處于身體成長階段,所以高校應當重視起來。由于高校對體育教學的忽視,在體育設施方面投入的很少,在這方面也有所欠缺。所以,為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應當從體育設施方面開始建設。而體育設施的建設也需要大量的資金,學校可以通過國家的資金支持,同時也可與社會相關體育企業進行合作。與此同時,還可以為體育企業輸送優秀的體育人才。
學校體育設施的建設當然也需要政府的支持,政府不但要支持還要監督學校是否把資金投入到體育建設上,同時還要杜絕學校在體育設施上亂收費。如果出現亂收費情況會嚴重地影響到學生們的積極性,這就與初衷相悖。
2.2 體育教學應當與運動訓練相結合
雖然兩者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缺一不可。體育教學是給學生傳授理論知識,讓他們了解到體育訓練的重要性以及體育項目方面的相關知識。體育訓練應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因為,實踐要通過理論來指導,理論通過實踐來實現,只有二者相結合才能達到好的效益,才能更好地發展體育精神。運動訓練可以通過開設籃球、足球、排球、健美操等項目對學生進行體能訓練。同時學校應當增加體育方面的師資力量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運動訓練。可以通過學分來要求學生,這樣既可對他們起到監督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嚴格要求學生養成體育運動的好習慣。
2.3 增強學生們的體育意識
一切為了學生,那么應當如何提升學生們的身體素質便極為重要。首要的目的就是要加強學生們的體育運動意識。首先學校應當為學生制定一個完善的體育課程教學計劃。教師在對學生素質的培養過程中,要善于創新,通過新穎的方式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很多高校會有體育特訓生,而且這些體訓生都是帶著目的性去爭奪利益贏得獎勵,這就導致非體訓生的積極性受挫,這就需要老師合理、高效、健康、鼓勵的方式去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觀念。秉著老師要對學生的健康發展負責,促使學生們養成一個良好的體育鍛煉的好習慣。學校可以通過舉辦運動會、社團活動得獎勵的方式增強學生們體育鍛煉意識。
3 體育教學同運動訓練互動發展
體育教學同運動訓練互動發展的前提條件需要建立互動發展的理念。隨著社會對青少年的發展要求,強壯的身體是步入社會的前提條件。高校應當在教師中和學生們中建立互動發展的理念。首先,老師對于學生來說是執行者、實施者和組織者,老師的一舉一動能對學生產生影響,所以老師要掌握二者互動發展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帶領學生。其次,高校是圍繞學生開展的教學計劃,反之學生占主導地位,所以要培養學生們的體育理念,讓他們明白兩者之間的關系。學會把兩者結合起來共同發展繼承體育精神。
4 結語
綜上所訴,高校對青少年的培養過程中,既要注重學生們的文化教育,也要重視學生們的身體素質的訓練。通過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互動模式來增強青少年的對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同時高校應該采取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促使學生們全面發展,使得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得到提升。最終,全面推動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模式,使高校體育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 陳邦軍,王佳茵.體育教學與運動訓練的異同淺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3(6):47-50.
[2] 宋翠榮.高校啦啦隊中群體凝聚力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8.
[3] 王京瓊.運動訓練與體育教學研究[J].湘潭師范學院報:自然科學版,2007(1):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