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娜
[摘? ? ? ? ? ?要]?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發展,體驗式教學法遵循課堂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即通過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通過感受和體驗來獲得新知,并內化為道德品質。體驗式教學法在中職德育課堂教學中不免有其尷尬情況存在,但卻不能因此否定其在中職德育教學,尤其是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中所體現出來的重要作用。立足“十九大”報告精神及海南建設自貿區的前提下,分別從實施職業生涯規劃課的現狀及體驗式教學法的困境,體驗式教學法的內涵,對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意義及運用策略四個維度來闡述。希望體驗式教學法能被廣大德育教師所采用,推廣到德育課堂中。
[關? ? 鍵? ?詞]? 職業生涯規劃;體驗式教學法;意義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030-02
一、職業生涯規劃課的現狀及實施體驗式教學法的困境
在中等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從來都不是單一的。譬如:講授法、案例法、任務驅動法、合作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等。但不可否認,傳統的講授法仍然在教學課堂中占據主導地位,甚至可以說是部分教師采用的唯一教學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原因。
(一)教學思維的固化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我們不能否認講授法的重要性,因為不論是哪種教學方法,通常都會與講授法相結合使用。但對部分德育課教師來說,其認為教學活動就是教師說、學生聽并做好筆記的一個過程。
(二)教師教學的惰性
大多數德育課教師都認同體驗式教學法對于課堂能夠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教師個人精力有限、教學惰性、職業怠倦等因素,教師仍然會采用講授法。僅就備課而言,講授法相對于其他的新型教學方法在備課過程中會相對輕松。
(三)教學過程的艱辛
有相當一部分中職學生在接受新事物這一方面更依賴于當代發達的互聯網體系而非教師,加上年齡原因、自控力不強,且認為德育課不重要,導致德育課往往變成“睡覺課”。學生的不配合最終也導致教師把上課視為“苦役”。
(四)德育教材的缺陷
教材理論知識過于空洞,以中職學生的知識基礎,理解難、接受難,導致教師指導學生規劃職業生涯時會出現教師指導吃力、學生摸不著頭腦的狀況。
綜合以上可以得出,由于教師教學思維僵固、學生的不配合、德育教材內容的陳舊等原因,職業生涯規劃課難以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最后導致學生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也只是敷衍了事。
二、體驗式教學法的內涵
(一)體驗
南宋詩人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聿》中寫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約翰·杜威就教育的本質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即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在劉驚鐸著的《道德體驗論》中,體驗被定義為人類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是一種圖景思維活動,也是一種震撼心靈、感動生命的魅力化育模式。可見,體驗就是通過身體力行地去察看、體嘗、實踐,從而獲得對事物的認知以及內心的真實感受。
(二)體驗式教學法
所謂的體驗式教學法,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從教學需要、學生學情等實際情況出發,通過教師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讓學生通過親身感受,經歷或實踐,從而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構建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一定的能力,最后進行德育內化。
三、體驗式教學法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意義
2017年,海南省全省共10.3萬人次參加中考。同年,高中及中等職業學校秋季招生人數分別為56726人和51350人。由此可見,中職生在招生人數上占比將近50%。
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在海南省建省30周年提到:黨中央決定支持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穩步推進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在此基礎上,海南省委書記表示,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港)關鍵在于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
海南建立自貿區對中職生就業在個人專業及綜合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更大意義上給中職生提供了更寬廣的平臺和機遇。因此,每一名中職生都應該在教師指導下,在進一步了解自己、了解行業的基礎上,立足專業,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因為職業生涯規劃既可以讓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客觀地分析環境,科學樹立目標,正確選擇就業。同時還能夠提供走向理想的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并幫助克服職業生涯發展中的困難。
換言之,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教師要想上好一堂德育課,不僅要對課程內容進行精心設計,要注意課堂教學語言藝術,更重要的是要講究教學方法。
體驗式教學法在德育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站在教學內容以及對教學對象的個性特征、學習狀況的基礎上確定的。體驗式教學法簡單來說,主要表現為教師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思考、探索,最終完成教學目標。換句話說,在情境中學習,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教師進一步引導其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這不僅充分地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也使學習變得簡單直觀,引發學生興趣,從而增強了課堂的有效性。
(二)促進教師進一步成長
體驗式教學法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加富有生動性,而德育教師若想充分發揮出體驗式教學法的優勢,讓學生做出一份具有質感的職業生涯規劃書,則要求德育教師在以下幾個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
1.備課
對于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而言,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當在尊重教學大綱及教材的基礎上,創設出讓學生感興趣的情境,設計好每一個教學環節,這就對教師的知識面、專業性、靈活性等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2.課堂
在德育課堂中,我們提倡“以生為本”,教師僅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在運用體驗式教學法來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求教師和具有較高的課堂掌控能力、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等。為此,教師須不斷地學習深造,獲得個人修養及教學水平上的提高。
3.反思
德育教師應在課后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再認識、再思考,以此來總結出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尋找解決的方法,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
(三)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眾所周知,能力高低有先天因素影響,亦可以通過后天培養。學校教育就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的身心素質、各方面能力的一種培養,使之成為符合社會化需要的合格人才。
恰如捷克教育學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所提到的:“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體驗式教學法讓學生在教師所創設的情境中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角色扮演、分組合作、體會、分享,最終達到綜合能力的提升。
(四)促進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
在德育課堂上運用體驗式教學法,一方面,從學生的角度而言,不僅能夠讓學生在一種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完成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并獲得成長,更能夠將教師視為能夠陪伴自己、發現自己優點的可愛的人;另一方面,從教師的角度而言,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師聲嘶力竭,學生大片睡覺的現象。學生配合度高,教師才能獲得職業成就感。
四、如何把體驗式教學法運用到職業生涯規劃設計中
(一)創設情境與引導
體驗式教學法所需要的情境需要教師在備課時順應大綱的要求,結合教材內容,且能符合學生學情。情境的內容可以就地取材,如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關的一些事物或學生說過的某一句話,可以是學生所感興趣的一些事物或現象,也可以結合社會熱點等。情境的輔助工具可以是多媒體、黑板、教師自制的各種道具等。
在課堂教學中,引導是指教師通過提問、提示、鼓勵等方式,讓學生通過思考、探討得出知識,并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內化的一個過程。例如,教師在講授職業理想的作用這一課時,可以以“理想即是蘋果”為主題創設情境。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想象、游戲、討論的過程中,意識到職業理想的重要作用,并逐步清晰自己的職業理想具體是什么。首先,教師在黑板上寫出一個“想”,讓學生組詞,從而引出“理想”。然后分析講解學生所組詞語,解析夢想、幻想、妄想等與理想的區別。其次,發放小蘋果狀卡紙,每人5張,要求思考后寫出5個理想。教師把蘋果樹卡紙貼在教室空白處,讓學生把自己職業理想的小蘋果掛到蘋果樹上。完成這個環節后,教師可結合上節課所學的何謂“職業”,引導學生辨別與完善自己的職業理想小蘋果。最后,分組討論職業理想的作用和意義,教師總結職業理想的作用。
(二)建立新的德育評價體系
目前,大多中職學校的德育課仍然缺乏一個系統的評價體系,學校的考核方式僅僅局限于期末的卷面考試,忽視德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一事實,而這樣的評體系勢必會造成體驗式教學的失敗。
我們可以結合2006年教育部對全國的初中畢業與高中招生制度的改革中提出的綜合素質評價,建立新的德育評價體系。
1.德育評價內容可包括職業生涯規劃書的書寫、課堂參與度、綜合能力、道德品質等。
2.評價方式可包括學生自評、同學評價、教師評價三者結合。
3.評價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可以每次課進行一次小評,每一學期末進行一次總考核。考核滿分為100分,每一項考核內容都可以設置范圍1~10分,根據完成的程度來打分。其中,學生自評和同學評價各占期末總分的30%,教師評價占40%。
參考文獻:
[1]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
[2]丁玉華.思想品德課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3]曹婉嬌.高中思想政治課體驗式教學法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4]王清玲,潘宗秋.高職院校思政課體驗式教學法的困境與出路探究[J].職教論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