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俊
[摘? ? ? ? ? ?要]? 40年來,乘著改革開放強勁大潮,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有了令人矚目的長足發展,職業教學理念得到更新,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培養了一大批適用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有力地支持了快速發展的國家經濟建設。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伴隨著人口紅利的銳減,特別是近年來高校擴招、普高升溫,使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發展困難期。結合中職辦學的實際,對目前中職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梳理,對中職學校產生困境的原因做系統分析,同時就中職教育的發展提出相應對策和建議。
[關? ? 鍵? ?詞]? 中職教育;困境;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114-02
中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職責,對改變勞動力結構,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推動城鎮化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都具有重要意義。國家十分重視中職教育的發展,多項支持政策不斷出臺,推動了中職教育的蓬勃發展。不過,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中職教育也暴露出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中等職業教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隨著“人口拐點”的到來以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中等職業教育規模開始下降。為推動職業教育繼續健康發展,2014年起,國家層面的職業教育改革打出“組合拳”,唱出中國教育改革中的“重頭戲”。但數據顯示,中等職業教育(下稱“中職”)的規模連年萎縮,距離“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政策目標仍有差距。2015年全國中職學生在校生人數已從最高點的2100萬降至1500多萬。同時,中等職業畢業生總體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40年的快速發展使我國職業教育取得較大進展,但總體來看,辦學規模大小不一,辦學層次參差不齊,辦學效益相差甚遠。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資源配置不合理
1.管理分散。職業教育辦學管理分散,多頭辦學,各校之間發展不均衡,資源未得到整合。
2.普教職教發展不均衡,制約了中職協調發展。
(二)企業所需人才與學校可提供人才不匹配
1.學校可提供的畢業生數遠不能滿足需要,供不應求。
2.學校畢業生綜合素質和操作技能上,相距用人單位崗位要求有較大差距(如汽修專業、數控專業畢業生難以勝任企業新設備的操作要求),供不“應”求。
(三)相關政策難以落實
1.職教投入不足。目前,各地教育費附加用于職教比例應達50%以上,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不應低于城市教育費附加的30%,但絕大多數地方未能做到。
2.師資隊伍建設滯后。教師操作技能遠不能滿足教學改革要求。面向企業、行業聘用技術技能型人才,實行購買服務,經費由同級財政負擔的政策基本未落實。
(四)職業教育專業設置不夠合理
中職專業設置缺少彈性,尚未建立起來市場導向專業設計機制,未做到專業設置的前瞻性,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一定脫節,嚴重影響中職學生的對口就業率。
(五)職教招生難度大
自2008年之后,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做好中等職業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2012年后改為《關于做好高中階段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強調“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表述,依據2011年的文件定義,“大體相當”的底線為中職占招生總人數的45%。但初中畢業生生源持續減少,加上普通高中數量過多,使中職各學校師多生少,招生難已是職業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
(六)企業參與度低
大部分企業對自身發展前景難以把握,企業只關注當下經營情況,對后期人才儲備及人才培養缺乏興趣,對校企合作沒有積極性。同時,因為缺乏政策支持,更不愿意主動承擔為社會培養人才義務,校企合作一定程度上出現“剃頭挑子一頭熱”的現象。
二、中職發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會普遍認知存在偏差
傳統觀念影響根深蒂固。社會上重普高、輕職教,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仍較為普遍,學生家長、教師都認為中等職業學校都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的歸宿,家長都不愿意把孩子送到中職學校,這使中職教育的發展缺少社會的廣泛支撐,不利于其更好的發展。
(二)中職教育價值受到置疑
目前的職業教育實際上還是一種“淘汰教育”,而非“分流教育”。進入職業教育的學生,多數是因為上不了大學或高中才進了職校,而并非出于個人的興趣和自由選擇。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程方平則指出,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職業教育本身的實干和技術創新特點被忽視,價值也因此受到置疑。
(三)技能人才政策導向不足
從社會層面看,對一線技術工人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技術工人在身份待遇和經濟待遇等方面的社會獲得感較低。
(四)培養質量崗位適應不足
中職培養質量總體不理想。由于嚴重缺乏優質生源(目前中職已是“零門檻”入學),為獲得發展,各校將辦學重心放在了招生以及擴大規模的層面上,難以注重質量的提升,用人單位對中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不盡滿意,畢業生口碑不佳。
(五)職業教育經費投入不足,人才培養模式比較落后
1.對職業教育的投入不足。目前中職學校教學設備和企業生產一線設備相聚甚遠。僅以數控、汽修專業為例,企業用于生產的數控加工設備大都是車銑復合型設備,而學校大都是20多年前的老舊設備;汽車維修店實際接手的一般是款式較新的車輛,而學校大都是單體部件和老式車型,用于整車拆卸訓練的設備較少,很難培養處出能適應崗位需求的熟練技術人員。
2.人才培養模式比較落后。目前中職的人才培養模式基本上就是理論教學和校園教育為主,未有效構建起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模式創新不足,教學與實踐脫節,導致學生實踐動手能力不足,難以快速適應工作崗位。
(六)職業教育特色體現不足
中職學校辦學停留于低層次人才的培養,同質化問題嚴重,學校自身特色難以顯現。另外,相當部分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對口升學,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缺少差異性,難以獲得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良好認可,必然影響到中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七)職能部門支持力度不足
相關職能部門對中職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不夠重視、研究不透、支持力度不足,未能有效引導、幫助中職教育發展更好地應對新環境、新問題。例如,針對校企合作。目前政策層面尚未對積極參與合作的企業予以支持,企業的積極性難以調動。
三、發展中職教育的對策建議
針對目前問題,需制訂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從而為中職教育的發展掃清障礙。
(一)轉變社會認知
針對當前社會對于中職教育的認知偏差,必須通過政策導向,讓社會對中職有正確的認識。目前效益好的企業在人員招聘時奉行“學歷至上”,招聘新員工都需要本科以上學歷,所以要搭建廣闊的中職生就業平臺讓企業了解中職教育的就業前景,從而接受這一教育形式,贏得更多的資源。
(二)合理設置專業
政府相關部門,如經信委、人社部門應加強對學校的引導,利用自身所掌握的數據信息,幫助中職學校進行合理的專業設置,建立市場導向的專業設置機制,設置有前途、有需求的專業,淘汰已經過時的專業,避免專業的設置與市場脫節。
(三)加強師資建設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從教師招聘以及繼續教育體系完善兩個方面去努力。教師招聘重點是要對教師的崗位勝任力進行評估,要以“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突破口,通過不斷的教育學習,讓教師的知識、能力得到及時更新,掌握職教新理論、新思想,從而做好本職工作。
(四)改進培養模式
目前多數地方普教的研究較為厚實,但對中職教育的研究水平不夠。主管部門應重視職業教育研究機構建設,加強對中職學校的業務指導。中職學校必須以人才崗位需求為導向來進行人才的培養,突出中職學校辦學目標中實踐性、技能型的要求,主動加強與企業之間的密切配合,實現學校人才培養以及市場需求間的有效銜接,達到與企業共贏。主管部門應從政策層面引導、支持企業與中職學校深度融合,推進教學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五)控制職普比例
改變普職不均衡現象。普高資源過剩,中職生源缺乏,這一現象若不及時扭轉,將嚴重制約普職協調發展。主管部門必須嚴格控制職普比,確保中職有一定的優質生源。
(六)建立教育融通體系
從教育體系上建立融通體系。職業教育體系的關鍵在于“上下融通”:在義務教育階段,注重動手能力等“生存技能”的培養;而在進入中職、高職階段后,應與工科為主的學術性教育接軌,建立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職學生“有出路”。
(七)建立校企融合機制
職業教育之“活”就體現在同市場和行業同步發展,而活力之源是與產業融合。產業發展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必須體現在教學過程中,而要實現這些,關鍵在于行業和企業的深度參與和產教融合。行業應發揮專家機構作用,對培養目標、規格和范疇提出科學明確要求。政府應明確企業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責任、義務和利益,企業根據各自義務,參與合作,企業的生產過程和新裝備也應出現在教學過程中,從而形成良好機制。
(八)整合教育資源
地方政府必須對現有職教資源進行優化整合,形成區域大職教理念,建設職教園區,統籌布局、統籌投入、統籌管理,改變多頭管理局面,扭轉布局散、規模小、管理弱的情況。在整體構架明確的基礎上,以服務、支撐區域產業的發展為目標,明確園區內各教學主體的專業發展定位,避免錯位發展;消除低層次惡性競爭隱患,形成整體職教格局。
(九)提升職教事業信心
職業教育的土壤是肥沃的,但并非天時地利、風調雨順,需要職教人墾荒種植、辛勤耕耘。因此,職校教師的工作不可避免地要面對艱難、迎接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職校教師如果僅把職業教育當作一種職業,必然會產生職業倦怠感;如果把職業教育當作自己一生的事業,全身心地投入職業教育,苦在其中,難在其中,樂在其中,從而體現人生的價值。
(十)彰顯辦學特色
中職教育的發展需要彰顯與地方產業發展相吻合的特色,踐行差異化辦學理念,打造特色品牌,提煉辦學特色,圍繞特色進行教學資源的配置,力求辦學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為區域產業發展提供合格的人才。
目前,中職教育已經進入了一個關鍵階段,未來職業教育必須在規模和質量兩個層面有質的提升。把握新時代職教脈搏,做好專業設置、師資建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工作,實現中職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為在新時代實現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助力地方經濟品質發展。
參考文獻:
[1]章炳生.中等職業教育如何走出當前困境[J].新校園,2013(12):76.
[2]張婧.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走出困境的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0(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