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 毛雙法 李鵬杰
[摘? ? ? ? ? ?要]? 解剖學實訓課的“課程思政”探索,逐步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到解剖實踐教學中去,促使學生深刻領悟醫學事業的內涵和意義,通過生命價值教育,引領學生樹立責任、義務、奉獻和擔當的精神信念,從而實現醫學教育、思想教育、人文教育和社會實踐的高度融合,持續提升課程育人質量。
[關? ? 鍵? ?詞]? 課程思政;解剖;實訓課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228-01
醫生職業的特殊性要求醫學課程不僅要培養學生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術,更要培養其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這為醫學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考驗。人體解剖學是一門研究正常人體形態和結構的科學,作為醫學基礎學科,不僅為學生探索醫學殿堂啟航,更要以課程為載體培養良好的價值取向和職業道德,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習近平總書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也提到:“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的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要求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其所蘊含的德育要素,將其與教學內容融合,引導學生實現人文知識的內化和道德情操的提升。而解剖實驗課又是理論教學中的重要補充,它承載了“授業解惑”任務的同時也能從自身文化底蘊上起到潛移默化的“傳道”功能。因此,做好解剖實驗室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實驗氛圍,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起到重要作用。
那么,如何才能將醫學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有機融合,培養學生“大醫濟人,大仁求學”情操?我們以解剖實驗教學為例進行探討。
一、解剖實驗的思政教育原則
思政教育不應該只是某一章節、某一次課的任務,而應始終貫穿在學科教學的全過程當中。實驗教師與思政課教師溝通協同,不僅在課堂上融匯思政元素,也從課堂輻射到如志愿服務、公益勞動等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從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體現出解剖實驗教學的全過程、全員、全方位的原則。
二、實施
在總原則的指引下,每階段的實驗課程應融入不同的思政元素。
(一)授課前
每一屆學生在上實驗課前,解剖實驗教師都會帶領學生到遺體捐贈室。在教師的帶領下向全體老師致敬,為學生講解每一具遺體捐贈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待尸體,讓學生愛護和尊重這些“無語良師”。既幫助學生克服了對尸體的恐懼、焦慮的情緒,也向學生傳達了珍愛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培養了學生人道、博愛、奉獻精神,最終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
(二)授課中
在解剖實驗教學中,融入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課中以小組為單位參與搶答、討論,個人得失與小組榮譽掛鉤,以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溝通交流、勇于承擔的職業素養。
(三)授課后
在解剖實驗室開放日,安排學生作為義務講解員,接待中小學生及社會人員參觀實驗室,并對針對提問答疑解惑,對生命的起源終結進行科普宣傳。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專業知識,又培養了其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意識。
思政課程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課程思政又與思政課程協同助力,在解剖實驗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深厚了解剖教育的底蘊,提高了教學質量,為培養德能并舉的社會主義新型醫學人才發揮了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雪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創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2).
[2]李璐嬌.和諧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與實踐[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3]趙琴.賦予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內涵[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