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晉豫
[摘? ? ? ? ? ?要]? 需要在新形勢下積極探索大學語文教改新路徑,改進創新教學理念、模式,為培養高素質的軍事人才做一些實實在在的工作。
[關? ? 鍵? ?詞]? 軍校;教改;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42?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5-0241-01
一、強化人文精神熏陶,培育心系復興的民族情感
實現中國夢需要培育中國心,助推強軍夢需要砥礪民族魂。實現強國夢、強軍夢背景下的以文化人,并非著眼于培養學員外在的舞文弄墨、文質彬彬,而是要培植更高層面的人文情懷和精神追求。作為當代中國軍人,只有擁有一顆強健的“中國心”,才能為實現強軍夢、中國夢提供強大正能量。我們積極引導學員在體驗文學作品語言美的同時,接受愛國主義、禮義廉恥、推己及人、自強不息等傳統思想精華的熏陶,由對民族語言的摯愛轉化為傳承中華文明的自覺行動,用中華文化所蘊含的人文精神鑄造軍人崇高品格。
例如,在介紹杜甫寫于“安史之亂”時期的佳作《羌村三首》時,先從音韻美和凝練美兩方面入手賞析其語言特色,引導學員在節奏和聲調的變化中感悟作者內心的情緒,品味詩歌的音樂美,再從“柴門鳥雀噪”“鄰人滿墻頭”“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等詩句中,感受作者用極簡練的語言傳神地呈現生活的語言功力。
在此基礎上,不僅要向學員展示詩圣頗具苦難色彩的人生經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位卑未敢忘憂國”的責任感;還要深刻感受詩歌情感美的內核,即杜甫心靈深處對仁愛思想的篤誠所外化出來的對家人的關愛、對鄉鄰的友好、對國家前途命運的擔憂,由對家人的關愛推及他人,進而上升為對國家、民族的大情大愛這種家國情懷。進而啟迪學員關注社會現實,思考身處偉大時代的中國軍人應如何肩負強軍使命、拱衛民族復興。
二、突出軍旅文學,砥礪必勝的軍人血性
文化是精神的血脈,戰斗文化催生戰斗精神。教學中我們突出軍旅題材,強化崇勇尚武,跳出只停留于對字、詞、句、篇進行文本分析的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基于培養合格軍人的個性化設計,講出兵情軍味。汲取作品中涌動的英雄血性,磨煉矢志軍營報國的情懷和戰斗精神。引導學員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審視戰爭,感悟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武德兵魂,思考肩負新歷史使命的當代軍人所應具備的操守和修養。
例如,講授《采薇》,在介紹了《詩經》的有關知識之后,從三個方面對文本進行賞析:思親盼歸,對個體生命的嘆息;盡忠履職,對自然生命的超越;且行且思,對生命形態的感喟。通過詩句還原古代征人在戰場上鮮活的生命個體,感受古代征人獨特的人生體驗,把責任擔當和英雄主義從高高在上的神壇回歸到平凡人的坐標上去闡釋,感受他們的生命氣息,讓學員近距離觸摸古代征人勇武剛強的外表下心靈的脈動,從而學習他們生命價值中持久的堅韌和英雄本色。在此基礎上進行升華,結合現實事例進一步指出自古以來保家衛國是中國軍人的永恒追求。
三、搭建自主實踐平臺,提高以文帶兵的任職能力
軍校是造就未來帶兵人的搖籃,面對新軍事變革浪潮和尖銳復雜的國際形勢,軍校教育必須為學員提高帶兵打仗能力拓寬渠道搭建平臺。從基層工作實踐來看,無論是做好官兵思想教育疏導、構建軍營文化氛圍、開展戰地宣傳鼓動,還是任務完成后的總結表彰,都離不開對民族語言的嫻熟駕馭,語言能力已成為衡量新時期部隊干部帶兵能力的基本要素。在充分發揮文學作品浸潤、啟迪、涵養作用的同時,努力為學員提供更多的自主實踐平臺,有效提高學員的語言概括和溝通表達能力,為其適應任職崗位需求打下了堅實基礎。
我們樹立大語文意識,倡導立體式教學:改變老師講學生學的教學模式,改變一本教材一篇課文的教學慣例,改變教學拘泥于課堂的教學形式,鼓勵學員走上講臺承擔某一環節內容的講解,以此鼓勵學員主動學習,提高學員整合知識的能力。
經典詩歌以其整齊凝練、朗朗上口的語言特色,與現代軍營文化特質高度契合,是錘煉生成軍事語言取之不盡的資源寶庫。在欣賞詩歌的語言特色時,結合具體詩句為學生作朗讀技巧指導。鼓勵學員課前課后通過朗讀詩歌深化對詩歌的理解,詩歌單元結束后,舉辦詩歌吟唱會。通過感悟詩歌語言的獨特魅力,進而內化為崗位語言能力。
此外,我們結合院內外重大節日和活動,組織全院性演講比賽等第二課堂活動,為學員提供實踐機會,促進學員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使學員在不斷實踐中強化語言表達能力,增長帶兵才干。
在教學中,我們也存在一些擔心和困惑。例如傳承的前提是學習原文,學習經典,課時少的現狀使文化課教學似蜻蜓點水般羞羞答答,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強軍目標的洪流中會不會又流于口號?立體式教學需要學員有充裕的時間查閱整合資料、預習教材、加強練習,每次搞活動讓教員心力交瘁的不是自己的教學內容,而是學員的時間得不到保證,如何保證學員的學習時間?對教學內容作多維的有感悟的講解,需要有廣博的知識支撐,知識的單一性和專業的限制受到挑戰,需要教員不斷學習充電,我們準備好了嗎?
參考文獻:
[1]王曉煒.對大學語文教改的思考[J].職教論壇,2004(23).
[2]劉建強.大學語文教改的思考與實踐[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